(资料图片)

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战国和秦汉两代。从出土文物看,东周时期有鎏金虎符,战国以后虎符一般由青铜制成。

虎符是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一共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叫将符,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叫君符,两半虎符的背面各有榫卯,一一对应,就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只有同为一组的虎符才能合在一起,调兵遣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这也是“符合”二字的来历。

如果需要出兵打仗了,那么皇帝会把将符给领兵出征的将领,而另一半则在皇帝手中。如果皇帝在军事上有什么变动了,就让人带着这个一半的虎符到将领那儿去,两块虎符如果能严丝合缝地合上,那虎符就是真的,随之传达的命令也就是有效的。

三国演义中,曹操赤壁之战兵败之后北退,诸葛亮则趁南郡空虚,命令赵云夺取南郡,并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然后以此虎符调荆州守军出救南郡,趁势又让张飞袭取了荆州,接着再用同样的方法调出襄阳守军,乘机由关羽袭取了襄阳。诸葛亮凭借着这一小小虎符,便将曹兵调开,兵不血刃地夺取了两座城池,由此可见虎符的重要性。

那古人为何不能伪造虎符呢?那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时候需要虎符,以及伪造虎符的成本如何。据史料记载,虎符是调兵遣将用的,其实这话说得不精准。至少在秦朝,虎符只是调动将帅用的,而他们手下的小将领们,其实只是远远看下看虎符,一般是不会去验证其真伪的。至于那些最底层的兵,对他们来说,只要听从上级的命令就行。

退一万步说,就算有人想伪造虎符,那就真的很容易么?据记载,虎符在制造时,其尺寸是严格保密的,如果你不知道确切的数据,就算造出来了,也合不上啊,到时候反而引来杀身之祸。而且在两半虎符的接缝处往往有特殊的文字,这是一种防伪标志。

还有更要命的,在唐朝时,每支部队都有属于自己的“虎”符。换句话说,你就算伪造出了一个“虎”符,那也只能调动一支部队,有何用处?所以虎符应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

战国后期的秦国杜虎符上的四十个小篆说明了虎符的作用和限制。兵甲之,符右才,君左才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之事,虽毋会符行殹,大致意思是说,调兵之符,右半存于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杜地将军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但如果遇到需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

虎符在秦汉时期是使用的巅峰时期,到了隋朝改用麟符,唐朝因为先祖叫李虎的原因,改用鱼符,龟符,兔符。再往后都是用令牌之类的物件,虎符之类的兵符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