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开局一条狗,装备全靠打,最终称霸武林天下。
(资料图片)
这可不是广告。
历史上真的有那么一个人。
开局只有一个人,全凭一手忽悠的本领,忽悠出了军阀混战几十年的乱世的开始。
又在乱世中得以自保,最终侍其主而称雄天下,自己也被后人称颂、顶礼膜拜。
他就是汉末第一纵横家——贾诩,贾文和。
首先要拎清的是,
什么是谋士?
什么是纵横家?
谋士者,于乱世中择一人,仕一主,胸怀安邦定国之策,助主公成九五霸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谓谋士。
纵横家,于诸侯间施口舌,巧用间,身揣纵横捭阖之术,退可明哲而保其身,进可择主而雄天下,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忽悠。
所谓兜里两块钱口中敢要五百万的,此谓纵横家。
能担得起谋士之名的,很多,如荀攸、鲁肃、诸葛亮等等。
而称得上纵横家名号的,说实话,不太多,春秋端木赐,战国苏秦、张仪,秦末张良,到了汉末三国,称得上纵横家的唯贾诩一人。
02
贾诩是西汉大文豪贾谊的后人,正儿八经的名门之后。
可是正如很多国产网游男主一样——开局惨了点。
举孝廉入仕,本来应该是有大好的前途,结果没多长时间就因病还乡,然后回乡的路上。
他,连同同行的几十人,遇到了人生中第一次危机——被人绑了去。
如果是被绑匪绑了,某种意义讲他们还算是讲江湖道义的,给钱就放人。
不过绑了贾诩的那伙绑匪嘛…
就比较特殊了,他们是叛乱的少数民族部落“氐人”,换了一般人稍有不慎惹恼了部落首领。
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结局——把自己捐给了国家,也就是学名的为国捐躯。
然而,我们的贾诩贾大忽悠岂是一般人?
马上就开始了人生中第一次忽悠行为,他很快找到部落首领。
“我是段熲的外孙(假的),跟你们讲你们别动我啊,我家肯定拿钱来赎,到时候拿到的钱一辈子都花不完啊!”
(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
应该说,这次忽悠行为是对症下药的。
首先太尉段熲,久在西北边陲。
在少数民族中有相当的威信,氐人也是相当的畏惧。
另外一点,少数民族入侵无非就是活不下去了来抢钱抢粮,既然能这么容易就得到,也犯不上舞刀弄枪的。
于是乎一剂猛药下去,氐人首领被忽悠的“眼冒金星”,一口一个“拐了啊”,然后高高兴兴把贾诩送走了。
(氐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
03
后来董卓入京,贾诩这个时候就任讨虏校尉。
再后来董卓被刺身亡,王允准备清算董卓余党。
贾诩这时候迎来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机——一旦被清算,曾经担任过牛辅(董卓的女婿)的部下的他,是无论如何都跑不掉的。
于是乎,决定来忽悠一次大的。
他首先找来准备跑路的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人,开始忽悠。
“领到工资了嘛就准备跑?”
“老大都翘辫子了,还领个屁,再不跑就要死。”
“嘿,这你就错了,如果你现在跑了,不但工资领不到,而且随便找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起来,不如听我的,带着之前的弟兄干他一票,运气好还能为老大报仇,就算失败了,再跑也不迟。”
李、郭等人一想:嗯?!有道理啊!于是集合起来十几万凉州军,准备血洗长安。一时间吕布败逃,王允、崔烈等一大批前朝老臣被杀,长安城内血流成河。
李傕郭汜入主长安之后,开始了分赃,原董卓旧部人人加官进爵。
李傕准备加封贾诩为侯爵,有着多年忽悠经验的贾诩一眼就看出,跟着李傕这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不会有好下场。
于是坚决辞官不受,在李傕的盛情邀请下,决定就任尚书一职。
不久之后又遇上母亲亡故,便辞官离开了长安,后来又投靠了同乡段煨(前文中提到的段熲的族弟)。
果然不出贾诩所料,李、郭二人因为分赃不均掐了起来,贾诩早早离开得以明哲保身。
这时候又恰逢汉献帝刘协东迁,贾诩知道段煨素来有保境安民的贤名,于是去忽悠段煨。
“这个时候,做臣子的应该去迎接圣驾,更何况现在军阀混战的时候。”
果然,刘协前脚刚进段煨的军营,后脚杨定便率兵和段煨打了起来,紧接着李傕又带着人掺和一脚想要趁乱劫回圣驾。
一连混战了十余日,刘协和百官也是托贾诩的计(忽)谋(悠)得以保全逃回洛阳,再后来遇上曹操迎奉天子到许昌。
04
段煨虽有贤名,可惜没什么野心,虽然敬重贾诩的声名却害怕贾诩发动兵变夺取他的兵权。
贾诩这个“忽海”纵横一生的人当然能看出他的顾虑,于是离开了段煨,投奔了宛城的张绣。
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为何要离开?
贾诩说:段煨对我虽好,但是不值得信赖,反倒是我离开了他会很高兴。
果然不出其所料,贾诩投奔了张绣以后,段煨依旧善待贾诩的家人。
贾诩来到张绣这里,可谓是如鱼得水。
帮助张绣先后两次击败曹操的大军,甚至连曹操的长子曹昂、爱将典韦也死在了张绣手里。
这时候正逢曹操和袁绍混战与官渡附近,贾诩一口回绝了袁绍前来结盟的使者。
张绣正不知道怎么办才好的时候,贾诩继续掏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领——忽悠。
“哥们,你傻呀?袁绍兵力强,我们去了反倒不会被重用,而且袁绍一旦失败了的话,我们可就真的死无葬身之地了。”
“可是我们得罪过曹操啊。”
“正是因为我们得罪过曹操,才更要在曹操需要帮助时候投奔曹操呀,曹操胸怀天下,绝不会因为这些小事记我们的仇的,不信你看嘛,曹操的文臣武将一大半都是从敌人阵营里投奔来的。”
张绣率众归降曹操之后。
曹操果然大喜过望,给了张绣、贾诩极高的礼遇,还亲自为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
和张绣结成了儿女亲家,再后来张绣随曹操平定袁绍立了大功,被封侯拜将。
成为曹操麾下食邑最多的武将,而贾诩也成为曹操身边最得力的谋臣之一。
05
你们以为归顺了曹操之后贾诩的忽悠生涯结束了?
天真!
这仅仅是个新的开始!
赤壁之战后,天下三分大势初定,曹操想要平定西凉诸郡的马超韩遂等人,奈何久战不利。
这时候恰巧马超遣使议和,而贾诩这个忽悠老手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给曹操献计说应该写信给马超韩遂等人。
想方设法离间西凉诸侯之间的关系,果然拜贾诩所赐,马超和韩遂之间的矛盾被激化。
西凉混战乱作一团,而曹操趁机一举平定西凉诸郡,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曹操的几个儿子也纷纷为了储君的位置开始争宠,一大批的文官武将也开始了站队。
而其中最被看好的,是曹操的四公子曹植,一大批的饮誉天下的文人墨客,世家子弟选择支持曹植,比如钟繇、丁仪、杨修等等。
而曹丕这个时候不知所措,便来请教贾诩。
而贾诩语重心长地说了这样一番话:
“希望将军您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这样就足够了。”
(愿将军恢崇德度,躬素士之业,朝夕孜孜,不违子道,如此而已。)
看上去贾诩什么都没说,实际上内容非常多也非常沉重,也是贾诩一生忽悠思想的精华所在。
平民百姓也许更喜欢聪明的孩子,但是所谓帝王心术,恩威难测。
如曹植那般恃才放旷,又屡次妄自揣度曹操的心意,看似聪明过人,实则是犯了大忌,愚蠢之极!
而贾诩这招以退为进却是真正的杀手锏,直戳曹操的心房,也为曹丕的继任铺平了道路。
06
再后来,曹操就储君一事询问贾诩的意见,贾诩开始了一生当中最著名的一次忽悠,先装傻,没听见。
曹操不耐烦了,问道:“先生,您在做什么。”
“禀大王,臣在想事情。”
“想些什么?”
“臣在想袁本初、刘景升父子。”
曹操叹了口气,也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贾诩的这手忽悠,大大的狡猾,既直截了当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又不落人以口实,让人想发火也没处发。
袁绍刘表废长立幼最终自取其乱。
贾诩借这两个人的典故提醒曹操不要重蹈覆辙,为曹丕的继位之路踢平了最后一处障碍。
曹丕称帝后,贾诩为太尉,孙权闻而笑之。
陈志《贾诩传》裴注引《荀勖别传》:
晋司徒阙,武帝(司马炎)问其人于(荀)勖。答曰:“三公具瞻所归,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曹丕)用贾诩为三公,孙权笑之。”
07
从李郭之乱到天下三分初定,汉末几十年的动乱,自贾诩忽悠而始,也自贾诩忽悠而终,诸侯争霸军阀混战,在贾诩手里如同掌上玩物一般忽悠的来去随心。
小忽悠骗取钱财,大忽悠乱武天下,而把忽悠之术纵横捭阖运用到极致的,上下五千年,贾公文和,一人而已。
话说回来,最近笔者偶尔会看一些网络平台的带货直播,感觉他们确实有水平,随便忽悠两句,就忍不住掏钱购买产品了。
好在贫穷让我迅速恢复理智。各行各业都有祖师,连说相声的都拜了汉朝的东方朔为祖师。
如果忽悠一行也有祖师爷,那他们会不会拜贾诩呢。
用一个小故事收尾吧,不管真假,都恐怖的吓人:
贾诩和朋友路过一条河,看到有人溺水,在叫救命。
朋友不会游泳,贾诩会,朋友就催贾诩去救人。
贾诩纹丝不动,也不说话,就这么看着。
眼看那个人就要晕过去,晕过去之后必死无疑,贾诩才脱衣服下去救人,最后成功把人救上岸。
事后朋友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贾诩说:“这人不会游泳,而且还有力气挣扎,如果我现在去救他,很可能被他乱挣扎拖住,到时候我和他都有可能淹死,而等他淹个半死没有力气了,我再去救,就没有这样的风险了。”
贾诩是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贾诩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中的另类,老板一换再换,却始终受到重用,而且能够以高龄善终。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家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不论是年轻时期还是辅佐曹操时期,亦或者是辅佐曹丕时期,贾诩最著名的只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毒辣,一个保命。毒辣不仅仅是说贾诩不献计则以,一献计便是毒计。还有一点是说的贾诩眼光毒辣,乱世中看人极为准确,屡试不爽。至于第二个特点:保命。可以说三国时期最擅长保命的人里面,贾诩绝对能排到前三。
后代学者将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并称为曹操集团的“五大谋士”,《三国志》将荀彧、荀攸、贾诩联合作传,可见贾诩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近来不少人将贾诩称作是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那么这位“毒士”究其一生究竟献过哪些“毒计”呢?
一、“反攻长安”之计董卓进军洛阳,贾诩在董卓军中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任讨虏校尉。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后,开始清算董卓余党。当时董卓余党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将领打算逃亡凉州。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这时贾诩站说来说话了:“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李傕、郭汜等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与其坐以待毙等死,不如破釜沉舟一搏,于是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李郭祸乱长安,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等人被杀,长安城也像曾经的洛阳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才告一段落。
作为提议人,贾诩因此被骂作“毒士”。但想想他也仅仅是为了自保,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蔡邕都杀,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郭汜都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二、“败兵取胜”之计李郭之乱后,贾诩又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
先是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占”了他的婶婶邹氏,还准备杀掉张绣。张绣降而复叛偷袭宛城,结果曹操战败,手下猛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战死。曹操二次征讨张绣,不克而还。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大获全胜。
张绣不理解,贾诩解释:曹操没有尽全力打我们就撤军,肯定是“后院起火”了。曹操用兵如神,自然会留下精锐断后,你去追击必定失败。等咱们败退回来,曹操肯定以为咱们怕了,就不会留后手,他大意“不设防”,我们就追着他屁股使劲揍,一定会有好结果。
三、“劝张归曹”之谋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袁绍开始积极拉拢张绣。但如何正确地“站队”,张绣十分谨慎。
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贾诩不同意,并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他兄弟袁术都容不下,何况你一个外姓人。贾诩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毕竟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而且曹操与他还有“杀子之仇”“夺妻之恨”。
贾诩列举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张绣的疑虑: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跟着他干,就相当于跟着皇帝干,名正言顺。第二,袁绍现在还十分强盛,我们带这么点人“入伙”,他肯定瞧不上眼;曹操实力弱,我们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第三,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对我们不计前嫌。
事实证明贾诩是正确的。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并予以重用,还留下了一段“朱鲔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四、“挑拨离间”之计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虽然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割须弃袍”“许褚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渡口、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调皮捣蛋”“撒尿和泥”的旧事。
等会面结束,马超等问韩遂:你们聊的那么起劲,都说啥了?韩遂老实回答:也没说啥!马超等人开始对韩遂十分怀疑,担心他与曹操私下联系。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五、“暗助曹丕”之计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爱头痛,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选曹丕还是选曹植,曹操一直犹豫不决,这也没办法,谁让有两个“性价比”太相似的儿子呢?贾诩觉得自己是后来跟着“干革命”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这就躲不过去了,必须要谨慎站队了。贾诩是个聪明人,他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但为防变成杨修第二,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潜台词就是,写文章你比你兄弟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而是若有所思的“信口开河”:我刚刚想起你的老同学袁绍和老相识刘表来了。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人,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唯一的污点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但他也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三国时期一个又一个智慧碰撞的瞬间、一场又一场经典对决的战役,文韬武略的曹孟德、万夫莫敌的吕布、大器晚成的刘玄德、鞠躬尽瘁的诸葛亮、算无遗策的郭嘉、风雅俊秀的周瑜、高深莫测的司马懿等人共同绘就了这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不过,今天要说的这个人,却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奇人,贾诩。
我们不能简单的用道德来评价他,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追求功名,但是却小心翼翼的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似乎都没有真正的感情,他的选择只从实用主义出发;他冷眼看待各方势力的兴起衰落、天下局势的变幻沉浮;他尽情的施展自己的谋略才华,最终在天下三分、局势稳定后,成功的退隐幕后,平稳的度过晚年岁月。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人(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公元147年出生,在三国文人谋士里,属于大叔级的了。贾诩比诸葛亮大三十四岁,比司马懿大三十二岁。比鬼才郭嘉大二十三岁,比有“王佐之才”之誉的荀攸大十岁,这些后世知名的顶级文人精英至少在年龄层面,都要称呼一声贾诩老大哥或者大叔了。
一、虚张声势,死里逃生
贾诩年少时,名士阎忠认为他与众不同,说他有张良、陈平那样的智慧。贾诩早年被察孝廉为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和同行的数十人一起被氐人抓获。贾诩说:“我是段公(段颎)的外孙,你们别伤害我,我家一定用重金来赎。”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的外孙来吓唬氐人,叛氐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
事实上,贾诩哪儿是什么段公的外孙,这完全是他的脱身之计,就这样,贾诩凭借着机变和智慧转危为安。
二、煽风点火,祸国殃民
贾诩在董卓之婿中郎将牛辅军中辅军。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杀,牛辅亦已死去,王允清算董卓余党。
当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而诸位阁下抛弃属众独行,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此计为众人采纳。
于是李傕等联络凉州诸将,率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及至长安城下,已聚合十余万之众。吕布兵败,仅率百余骑出逃。李傕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太常种佛、大鸿胪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被杀。李傕等拥兵至南宫掖门,威逼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李傕又杀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宋翼、右扶风王宏和司徒王允及其妻子。
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乱。估计这也是贾诩没有想到的。可以说是贾诩的祸乱比董卓有过而无不及。
三、功成不居,自知之明
李傕等以贾诩之功欲封其为侯,贾诩说:“这是保命的计谋,哪有什么功劳?”坚决不受。李傕等又让贾诩为尚书仆射,贾诩说:“尚书仆射是百官的师长,是天下的榜样,我贾诩一向没有什么名望,难以服人。就算我可以贪享虚荣,对国家又有什么好处?”这就是贾诩的过人之处,名利面前,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和自知之明,值得职场的人深思。于是改拜贾诩为尚书,掌管选拔人才,在人事方面多有贡献,李傕等人亲近贾诩但同时也很忌惮他。不久,贾诩之母去世,贾诩辞掉官职,拜光禄大夫。
四、明察秋毫,职场辉煌
贾诩帮助汉献帝出逃、保护大臣,也多有出力。发现竖子不足与谋,和这帮目光短浅、利欲熏心之辈待下去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因此决定早点离开是非之地。他的同乡、将军段煨率军驻扎在华阴,贾诩是个果断的行动派,很快前往投奔,对于他的到来,段煨表面上非常的友好和重视。贾诩看出段煨心思后,心不自安。
南阳张绣和贾诩本为同乡,暗中有来往,张绣便派人去迎接贾诩。贾诩临行时,有人问贾诩:“段煨待你这么好,你为何还要离去?”贾诩说:“段煨生性多疑,有猜忌我的意思,待遇虽然优厚,却不可依靠,待久了一定会被他所害,而我离开他一定很高兴,又指望我连结外援,一定善待我的家人。而张绣缺乏谋士,也很愿意得到我,这样我和我的家人都能够得到保全。”段煨知道贾诩离去,也果然善待其家人。
至于苦无谋主的张绣见到贾诩来投后,果然大喜,对他“执子孙礼”。如久旱逢甘霖,给予了很高的礼遇和信任,也成就了贾诩更为辉煌的职业生涯。
五、挫败曹操,树立威望
贾诩到了宛城后,便建议张绣与荆州的刘表结成联盟,共同抵御实力强大的曹操。
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操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不久,曹操闻袁绍欲趁虚袭取许都,便立即从穰城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刘表也派荆州军占据安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
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操亲自断后击败。
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赶快再追,一定会获胜。”张绣说:“不听你的建议才落到这种地步,现在已经败了,为何要再追?”贾诩说:“形势已经起了变化,赶快去追准能获利。”张绣听从贾诩建议,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操后卫部队击溃。
得胜后,张绣问贾诩请教是怎么回事,贾诩解释说:“将军虽然擅长用兵,但绝非曹公敌手。曹军虽然刚撤,但曹公必然亲自殿后,我们的追兵虽精,但将领比不过他们,他们的士兵还很有士气,所以我知道将军你必败。曹操之所以还未尽力就已撤兵,一定是后方出了事,所以击破将军的追兵后,一定会全力撤退,留别人断后,他留的将领虽厉害,却比不上将军,所以我知道将军用败兵也能取胜。”张绣大为佩服。至此之后,张绣对贾诩更是言听计从。
六、投靠仇家,名利双收
公元199年,经过多年的争战和角逐,北方势力最为强大的便是袁绍和曹操。为了拉拢张绣,两人都向宛城派出了使者,张绣自然倾向于投降袁绍,因为袁绍占据广袤的河北之地,带甲兵士数十万,麾下战将如云、谋臣如雨,从纸面的实力来看,稳稳的压倒曹操。
不过贾诩却有不同意见,他以精准的看人眼光告诉张绣,袁绍世家子弟出身,不能容人,而归顺曹操有三大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听了他的分析后,张绣不再迟疑,再一次归顺曹操。既帮老板选了一条合适的道路,又讨得了新任大老板的欢心,事实证明,贾诩这次选择也最终成就了完美的职业生涯。
爱才如命的大老板曹操亲切接见了贾诩,并且温和的对他说:“使我的信誉闻名于天下的,是先生您啊!”曹操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贾诩也逐渐在曹操集团站稳脚跟,成为谋士团的重要成员。
七、韬光养晦,走上巅峰
公元208年,已经一统北方、志在天下的曹操决定亲征孙权,贾诩劝道,当下出军时机不对,不如继续安抚百姓,等待良机,可惜,曹操没有听从,眼见领导有了决策,贾诩也不再坚持,最终赤壁之战的重大失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贾诩料事的准确。
公元212年,曹操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荀彧因在称“魏公”一事中提了反对意见,为曹操恼恨,被调离中枢,莫名而亡。此事的发生,也越发的让贾诩感受到政治的残酷和险恶,因此在日渐强大和稳固的曹操集团中,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怕曹操猜忌,逐渐的低调了起来,收敛了举世惊叹的锋芒。他开始韬光养晦,轻易不发一言,后来更发展到闭门不出。采取自保策略,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不过,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躲就能躲的过去的,尤其是对贾诩这样的聪明人来说。曹操晚年,由于没有立世子,因此诸子都跃跃欲试,尤以曹丕和曹植最受众人瞩目。曹丕更向贾诩问计,贾诩中规中矩的答道:“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
以上回答好似平淡无奇、无甚新意,但是往深层次思考,这其实蕴藏着“不争即争”的大智慧。在曹操这样雄才大略、英武睿智的父亲面前,或许稳重、本份、孝顺才是争夺世子大位的最大法宝。对比曹植的放纵随性,将贾诩这段话奉为圭皋的曹丕,最终成为接班人也就不会让人感到意外了!
事实上,贾诩的这段话,完全可以看作历代有志于保住或争夺太子之位的有为青年应尊崇的至理名言。
立世子一事,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袁绍和刘表都因为废长立幼而败。)曹操大笑,于是于该年立曹丕为太子。
曹丕登基之后,对贾诩的恩情自然投桃报李,拜贾诩为太尉,进爵为寿乡侯,贾诩也正式走上了仕途的巅峰,在那个纷纷扰扰的乱世,最终以七十七岁的高龄得以善终,子孙中出了许多出将入相的大才。
老板一换再换,却始终受到重用,而且能够以高龄善终。这样一位人生赢家,不管是看人的独到眼光、对形势的精准判断、对自己的清晰定位、对人性的深度揣摩,都当之无愧的成为所有职场人的楷模和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