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
【资料图】
摘要:解放战争中,大决战的三大战役每场时间也没超过七十天,就连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解放大上海也不过十六天,为什么小小的太原却要打了半年多?
【本号原来关联公众号“老周的深度君事”被永久封冻,现已开新公众号“老周深度君事28”,敬请继续关注支持】
解放战争中,大决战的三大战役每场时间也没超过七十天,就连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解放大上海也不过十六天,为什么小小的太原却要打了半年多?
历史上所有战争、战役、战斗,都跟它本身的历史意义不成正比关系,在军事战术上,也只能独立去看待每场战役,特别是攻城守城这种城市攻防战役。古希腊时期特洛伊攻城战打了十年,蒙元与南宋的襄阳之战打了六年,这两个战例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奥斯曼围困坎迪亚城,打了二十一年,开战时出生的坎迪亚人,全部都参加了最后的战斗,这个战役知道的人就不多了。难道因为坎迪亚城之战打的时间比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加起来都长,它就有同样的重要意义吗?
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是双方主力集团之间的大决战,是各自怀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殊死相搏,简直可以用一招见生死来形容。恕小编直言,这种规模的战役,就是想打时间长一点,双方的后勤都拖不起。如果愿意深入研究一下,不妨看看我们历史上的战史—— 几乎所有会战双方超百万人员的战争,输家大都是人更多的一方,似乎五十万兵力就是一个分界点,兵力一超五十万,超的越多越容易输!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两点,一个是指挥上的极限,一个是后勤上的极限。
解放战争中的太原之战,其实用不着打半年,打半年的主要原因还是解放军的战略布局。太原战场的局部,要服从平津战役的大局,所以扫清太原外围后,就遵照中央的命令停下来,等待平津战役的进程。
而从战术上讲,太原攻城战,当时还刚好跟解放军有那么一点兵种相克的关系。
我军首攻太原的,是徐向前指挥的华北第一兵团,这个兵团是抗日战争结束后,西北、华北抽调的游击队,地方部队(也就是各地县大队,区小队之类)组建而成的,只能说是初步正规化的轻步兵集团,总兵力说是有八万人,可是刚刚打完晋中战役,消灭近十万晋军,自身人员、装备损失也很大,也没来得及充分整补,就紧接着投入太原战场。所以,在太远战役开始前,第一兵团的总兵力大约是六万人,加上西北野战军的第7纵队,晋中军区的3个旅,陕甘宁警备旅等部队,参战总兵力约十万人。
太原原本就是晋绥军阎锡山老巢,苦心经营多年。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山西,日本人打来时阎锡山跑得快,没有经过比较激烈的战斗。1945年日本人投降时没有打,所以太原在抗日战争当中本身损失并不大。抗战胜利后,等阎锡山光伏太远后,发现当年他那些厂子都在,而且还都有所发展,加上阎锡山接收的随日本军队投降的技工人员,生产水平是超过抗战前他自己发展的。这也正常,日本的工业化本来就比我们先进。
随着抗战结束,阎锡山结束了三个鸡蛋上跳舞的困难时期,但是很快他所要面对的局面,却是更加凶险的—— 无论国共谁当家,都没他好果子吃,但是他当然还要挣扎一下,作为前清留下来硕果仅存的一个老军阀,他深知靠谁都不如靠自己做大做强,这时的阎锡山未必看不出大局,可是你说思维固化也行,说迷之自信也行,国军虽然有国家名义,但解放军已经掌握政治主动之时,阎锡山还是想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一回,从历史结局看,他也有一种宁可打烂也不留给你的破罐子破摔的决绝心理。
他从日本人手里接收太原之后,水泥厂,兵工厂疯狂生产,在太原之战打响时,太原老城墙得到了进一步加固,城内巷战工事完备,城外更是建造纵深百里的环城防御体系,城内外一共完成混凝土碉堡五千个,包括一种专门设计死守的复式莲花碉堡。蒋介石说把上海建成比斯大林格勒防御还强百分之四十是吹牛逼,阎锡山啥也没喊,却是真心想把太原建成斯大林格勒,只是到底他阎锡山也只是地方军阀,生产总值不高,建设能力不足,同时也没有足够的时间了。
但是太原城外百里工事,城内遍布炮兵阵地,徐向前指挥的华北第一兵团,基本上就是轻步兵,火炮重武器的数量很少,所以用巨大的牺牲,才逐渐拔除干净太原城外工事,特别是城外几个战略高地已经全部被解放军攻占。这时中央考虑到华北第一兵团牺牲颇大,此时继续强攻巷战街垒工事完备的太原城,会对华北第一兵团团造成更多不必要的伤亡。
另一个原因,太原一隅,战略上已经属于被围困的孤立状态,对全国的战略大局已无足轻重,反倒是暂时保留,还能给平津的傅作义、陈长捷集团保留一点虚幻的幻想,不至于绝望之下通过海路南下逃跑,给淮海战役增加变数,所以就对太原攻城按下了暂停键。
暂缓进攻太远,一方面等待平津战役的进程,另一方面,中央也为下一步太原攻城做必要的调整,调来了东北野战军的炮兵第1师,为敲开太原城防坚固的铁乌龟壳,准备好了一把重锤!
所以,第二次总攻太原,就比较顺利了。因此,整个太原战役,从头到尾,说起来是半年年多,但中间是有一个暂停的过程,真正攻城的时间并没有半年,更不是一天都不停歇不停顿地打了半年。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