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关于甲午战争的文章很多,大部分都是从双方的武器,后勤,以及军人的素质高低来分析这场关系两国国运的战争。但小编在翻阅了很多关于甲午之战的资料之后猛地意识到,其实多年来,我们考虑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完全搞错了方向。


【资料图】

清廷态度值得玩味

甲午战争很多人知道都是所谓的海战,然而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一塌糊涂,最后导致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的主要原因,却还是因为此战路上战役的全面溃败。早在清军打算入朝之初,淮军的领袖李鸿章就写了一份奏疏给朝廷,说明这次倭寇虎视眈眈,几乎倾举国之兵,有吞并朝鲜之势,区区几万人入朝,根本不够。但是朝廷却并没有把李鸿章的话当回事,果然平壤之战,清军望风而逃。面的清军的全面后撤,李鸿章几次上书朝廷,要严防渤海以巩固京畿,还应该从全国调集重兵集结鸭绿江边,帮助朝鲜收回失地。然而,清廷又无动于衷。一直到日军步步紧逼,这才引起了清廷的重视。毕竟,一旦日本人跨过鸭绿江,就可以直逼满清人的老巢,当初的龙兴之地。

于是清廷立即命令四川提督宋庆率领毅军五个营,淮军提督刘盛休率铭军十二营,满镶黄旗统领依克唐阿率镇边军十二个营开赴鸭绿江边,准备入朝作战。然而就在这些清军精锐部队开拔到鸭绿江边,请示朝廷何时过江赴朝时,清廷却命令不要主动出击,也不要贸然过江。甚至还以奉天防务为理由,阻止清军主力开赴平壤。

那么清廷这样的安排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为何会如此安排?面对清廷这样有点匪夷所思的安排,很多人的解释就是两个字—腐朽。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我们放下成见,好好的看一看当时出国作战的部队,除了依克唐阿,长顺和侍卫永山之外,其余的作战将领几乎全都出自湘军和淮军两大地方势力阵营。而且,这些出自湘军和淮军的将领几乎都是各自军中的翘楚。

而这个就是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比如,淮军将领刘盛修在甲午战争中,带领着明军驻守在虎山一带。同淮军将领聂士成一同守护虎山一线的防御阵地。但是没有想到,依克唐阿的前线军队率先崩溃,一泻千里。刘盛修和聂士成两将守住虎山一线,同日军死战一天,双方基本上都拼的差不多了。就在清军要胜利之际,日军的援军却陆续开到,而清军这边却一点动静都没有,遂败。刘盛修气的要自杀,被手下人劝止。归国后,刘盛修辞去军务,回老家务农。

日军登陆花园口一战中,日本第二军在联合舰队的保护下,在辽东半岛花园口附近海域登陆。让日军大为惊奇的是,登陆花园口的时候,竟然没有遇到一点抵抗。难道是清军对此一无所知吗?显然,日军的行动,李鸿章早就知道,但是此时鸭绿江边的战役正打的胶灼,淮军几乎所有的精锐都压上去,自己手里已经无法调兵。写了奏书给朝廷,请求援助,结果也是石沉大海没有一点回音。面对金城仅仅只有三千士兵,淮军将领徐邦道只好零时募兵。就这样,徐邦道带着刚新募的新兵,同日军激战一天一夜,打退日军两次进攻。其余的清军,全部坐山观虎斗,最后日军炸开金城北门,徐邦道还组织手下士兵进行巷战,击杀日军。最后终于寡不敌众,于第二天上午十一点,全军战死,金州失陷。战斗从开到到结束,没有一只援军到来。

实话实说,甲午海战中国和日本在武器上的差距并不大,甚至某些方面我们的装备还要优于日军。因此在开战之初,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普遍认为日本小国,敢挑战中国,自不量力。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一个蕞尔小邦竟然真的绊倒中国这只大象。于是,一瞬间,对于清军的批判如海啸一般。但是只要真的看看这段史料就会发现,甲午之战中虽然有方伯谦,赵怀业这样的逃跑将军,但更多的是像邓世昌,马金叙这样以死报国的忠诚勇将。

最后会输的这样惨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清廷不想让清军赢了这场战斗,因此才会处处掣肘。自己国家的政府,竟然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赢,不会这么变态吧。但历史的真相就是如此残酷,因此在清朝统治者的眼里,国家尊严,百姓的生死,民族的兴亡,在他们眼里都没有权力重要。只要手上有权,哪怕把中国半壁江山送出去,他们这群人的眼睛也都会眨都不眨的答应下来。

众所周知,自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就发现自己所谓的八旗和绿营兵几乎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这点从杨秀清顺利进入南京,石达开,秦日刚几次大破江南江北大营就可以看出。面都这样的局面,咸丰皇帝立即下令可以组织乡团保卫地方,于是湘军这只私人武装就第一次登上了历史了舞台。

可以说清朝最后的半个世纪,前二十五年靠着湘军,后二十五年靠着淮军,就这样勉强的经营。虽然湘军的曾国藩,淮军的李鸿章对清朝都忠心耿耿,但是在满族统治者的内心深处,他们还是有着很深的民族隔阂,认为不能对汉人太过于信任。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清廷认为李鸿章的淮军实力本来就很强,加上一只北洋水师。李鸿章这样一个封疆大吏,如果真的使用这只力量推翻清朝,自己做皇帝,也不是没有这个实力。纵看历史,封疆大吏反叛中央政府的还少吗?于是,为了消耗淮军的实力,清廷在战斗开始之初,就处处掣肘,甚至从中使坏。比如开花弹变成训练弹,派兵往而不援,后勤补给跟不上。

这样的清廷焉能不败,不亡?唯一不幸的是,只是苦了百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