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5年,陈霸先突袭京师,处死王僧辩。34年后,王僧辩的儿子王颁率兵攻打江南,灭亡“南陈”,陈霸先也尝到了苦果,着实有意思。

陈霸先、王僧辩,曾经并肩战斗,在平定“侯景之乱”时密切配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曾打算结为儿女亲家。可惜,“利令智昏”,两人最终走到对立面,兵戎相见。

548年,侯景叛逃东魏,想投奔“南梁”。梁武帝不顾大臣反对,派萧渊明率15万大军去迎接,结果被慕容绍宗击败,萧渊明成为俘虏。


(相关资料图)

萧渊明战败,侯景独木难支,被慕容绍宗打得只剩下800人。慕容绍宗“养寇自重”,放走了侯景,他才得以归属“南梁”,却惹来大祸。

549年,侯景在寿春率800兵马造反,杀向建康(南京)。客观看待,如果萧氏宗族团结一致,真心“勤王”,侯景早就被灭了。

可惜,萧氏宗族的诸侯们各自心怀鬼胎,都想看着皇帝、太子被杀,好让自己称帝。如此,侯景攻克建康,梁武帝萧衍被活活饿死,享年86岁。

梁武帝死后不久,萧氏诸侯纷纷起兵“勤王”,暂时结束“内战”。其中,湘东王萧绎的力量最强大,在王僧辩、陈霸先的协助下,很快就杀入京师。侯景战败逃走,中途被部将处死。

“侯景之乱”结束后,萧绎称帝,史称“梁元帝”。可惜,萧绎不听从王僧辩和陈霸先的建议,非要迁都江陵(荆州),又跟西魏闹矛盾,结果栽了。

555年,宇文泰派兵攻打江陵,梁元帝被俘杀。王僧辩、陈霸先拥戴萧方智,在建康称帝,延续“南梁”国祚,但两人的矛盾旋即出现。

梁元帝迁都江陵,王僧辩镇守建康、陈霸先镇守京口,两人密切配合,防备北齐南下。梁元帝死后,名义上是王僧辩、陈霸先一起辅佐萧方智,实则王僧辩占有优势(人在京师),且地位更高。

南北朝时期,朝代更迭频繁,“君臣”观念淡薄,但凡有点实力就想过一把皇帝瘾,陈霸先也不例外。陈霸先出身庶族,以宋武帝刘裕作为榜样,有称帝的野心。

王僧辩想当王导,辅佐“南梁”,没有称帝的想法。陈霸先则想当刘裕,且不愿屈居王僧辩之下。如此一来,两人矛盾逐渐产生,尤其是在迎接萧渊明回来称帝这一问题上,两人的友谊走到了尽头。

“侯景之乱”后,南朝元气大伤,西魏、北齐都想来分一杯羹。梁元帝病逝,北齐皇帝高洋旋即派使者南下,以萧方智年纪太小为由,要求册立萧渊明,王僧辩不同意。

高洋很恼火,以10万大军护送萧渊明,王僧辩料想不能阻止,便要求以萧方智为太子,才答应拥戴萧渊明,高洋表示同意。萧渊明入京,当了皇帝,王僧辩继续辅政。

王僧辩迎接萧渊明,陈霸先非常不满,前后4次表示反对,以示警告。如今,萧渊明称帝,陈霸先决定突袭王僧辩,先发制人,掌握主动权。

555年秋,陈霸先以侯安都为前锋,率10万兵马从京口杀来。王僧辩从没想到陈霸先会这么做,他猝不及防,成为俘虏,旋即被处死。

陈霸先处死王僧辩,理由是他“屈从北齐,擅自废皇帝”,着实可笑。陈霸先干掉王僧辩后,也一样对北齐称臣纳贡。陈霸先杀王僧辩,无非就是权力之争,除掉劲敌,便于称帝罢了。

《北齐书》记载:“冬,霸先袭杀僧辩,复立方智,以明为太傅、建安王。霸先奉表朝廷,云僧辩阴谋篡逆,故诛之。”

王僧辩被杀,部将不服,纷纷起兵反抗,都被陈霸先平定。557年,陈霸先逼迫萧方智退位,自己当皇帝,建立“南陈”,是为陈武帝。559年,陈武帝病逝,享年57岁。

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兵南征,王颁主动请缨,要求为前锋。王颁,王僧辩的次子,王僧辩征讨侯景时,王颁留守江陵。555年,梁元帝被俘杀,王颁被带到关中,为北周、隋朝效力。

隋文帝时期,王颁曾率兵平定叛乱,得到皇帝赏识,封为蛇丘县公。王颁立誓为父报仇,与韩擒虎(战神李靖的舅舅)一起南下,作战十分卖力,最终灭亡“南陈”。

“南陈”灭亡后,王颁找到父亲的旧部一千余人,当面痛哭流涕,因不能亲自手刃陈霸先而哭。接着,王颁效仿伍子胥,陈霸先的下场比楚平王还倒霉。

《隋书》记载:“剖棺,见陈武帝须并不落,其本皆出自骨中。颁遂焚骨取灰,投水而饮之。”

接着,王颁主动到主帅杨广那里请罪,诉说缘由。杨广将事情上报,隋文帝被王颁的孝心所感动,并未怪罪他,还重用有加,“王颁所为,亦孝义之道也,朕何忍罪之!”

陈霸先、王僧辩并肩战斗,一起结束“侯景之乱”,却最终兵戎相见。如果他们不是活在“纲常淡化,有兵就是王”南北朝,而是盛世年代,他们的友谊也许可以天长地久,成为美谈。

参考书目:《北齐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