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前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在英国的杂志《旁观者》写一篇文章,阐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俄乌现在的局面非常像1916年。

1916年,正是一战爆发的第二年。 

关于一战,著名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写过一本书《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一战》,里面就讲到:一战是欧洲各国合力上演的一场悲剧,而非一桩罪行。不能将这场灾难归咎于某个特定国家。所有的参与者,无论是领导人、外交官、将军都在一战一触即发之前,莽撞自负、懦弱多变,他们不是狂徒,也不是谋杀犯,而是一群懵懵懂懂、不知未来去向的“梦游者”。 


(资料图)

1914年一战开战之初,参战双方都乐观地认为,决定性的西线战争在圣诞节前就会结束,参战双方的军队都摩拳擦掌,满怀期待,希望能建功立业,结果后面的事态发展远超各国的想象,战争的惨烈程度以及双方死伤人数远远超出最初的预期。

到了1916年,一战已经打了两年,死伤遍野,可是参战各国对于已经投入了这么多成本,死了这么多人,认为不讨个结果,无法向国内交代。

但其实在那个时候参战各国都已经觉得很累,不想继续打下去了,纷纷抱怨道:我们打了这场莫名其妙的一战,死伤人数已经远超过我们当初的预期了,我们是不是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了?

那个时候的关键就是美国,因为德国跟英国、法国没有办法拉下面子邀请对方坐下来谈判(谁先向对方发出邀请谈判就相当于谁先认输),结果他们只好去找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威尔逊也表示同意介入,但是偏偏在1916年的时候,威尔逊忙着选总统的事,就暂时没时间管谈判的事,结果一战一个很好的谈判停战时机就这样错过了。

后来英国和德国就又发生了另外一场战役,又多死了几十万人。然后参战各国都没有坐下来谈判的心思了,一战的火苗又被重新点燃。

由于一战没停火,美国也很快就直接尝到了苦果。

德国在1917年就开始搞无限制潜艇战,把通往英国的商船全部击沉,因为当时美国的最大贸易国就是英国,德国在报复英国,直接把美国通往英国的商船也直接击沉了。

等到威尔逊在1918年想重新回来介入一战的时候,那时候比起1916年的时候已经多死几百万人了。

最终一战结束的原因,一个是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主动退出,另一个是德国的政界决定投降(事实上联军根本没有打进德国)。

一战的结果是好几个帝国的瓦解,包括德国,奥匈帝国,还有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这些帝国瓦解之后产生的秩序事实上比瓦解前更不稳定,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打完二战才算整个战争打完。

(在上篇先对1916年前后发生的事做一个阐述,在下篇会详细分析,为何俄乌现状与1916年高度相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