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北外滩》朗读者招募中,点击报名
猛将弄的由来
在上海市虹口区吴淞路海宁路口,长安里的北面,有条单向道的小弄堂。在近年的旧城改造之前,弄堂的入口上曾写有“猛将弄”三个字。
(资料图片)
▲猛将弄及猛将弄地图
这条弄堂中原有一座猛将堂,奉祀驱蝗神“刘猛将”。时至今日,虽然农业人口比重已远不如昔时,抵抗蝗灾也不靠烧香拜神,但是刘猛将的信徒依旧众多,其信仰圈横跨吴越,遍及苏浙沪三地。上海城中的猛将弄,承载的不仅是本地民俗,也是江南文化。
刘猛将是谁?日本学者滨岛敦俊认为,在明中晚期之前,驱蝗神、猛将神和刘姓神是江南地区同时存在的3种不同神灵,猛将本不姓刘。而在明初以来的百余年间,猛将神与刘姓神在身份上产生了重叠。
方志中记载说刘猛将的名字可能是“刘锐”或“刘锜”,此二者皆是抗击外族侵略者而死的烈士,事迹见于正史。刘锜为抗金战争中的勇将,刘锐为南宋士大夫,在理宗朝担任知州,端平元年(1234年)蒙古人进攻陕西时,他举家殉国。
清代的江南文人或官方文件《清通典》中记录的刘猛将,名为刘承忠。清初嘉兴人李维钧在直隶为官,当蝗灾过境时,他想起了故乡江南一带崇拜刘猛将的习俗,便向刘猛将祈祷,蝗灾果然平息。然而,这种江南地区流行的信仰在当时是不能被官方接受的。在之前的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刘猛将崇拜横遭取缔。刘锐、刘锜都是抗击少数民族政权的汉人烈士,这是清廷不愿看到的。李维钧深谙官场之道,雍正二年时已成为首任直隶总督。他向皇帝上奏,自称以通灵之法与刘猛将沟通,刘猛将向他自述身世,自称名为刘承忠,是元代吴川(今属广东湛江)人,担任指挥使。在元朝政府失势之后,他跳河自杀殉节以示忠诚。刘承忠的事迹不见于任何史书,可谓是李维钧的一大发明。于是,本来抗击金元的汉人忠烈变成了元末为外族殉节的顺民。李维钧制造出的刘承忠最能符合上意,获得清政府大力支持,从而走出江南走向全国。
吴语中有“轧闹猛”一词,指人群热衷扎堆围观凑热闹。该词或许源出于猛将祭祀活动。按照本义,猛将庙会中参与者与围观者众多,人们暂时摆脱压抑与束缚,沉浸于狂欢,这是最原生态的扎堆凑热闹。百姓们对“猛”的向往,体现了民众的朴素情感需求,而刘猛将庙会无疑为此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和平台。
▲猛将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