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眼见殷商大势已去,周武王终于竖起讨伐暴君的大旗,与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四川西部、成都平原及岷江上游)、羌(古民族,活动于今甘肃、青海、四川、陕西一带)、髳(音máo,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微(即眉国,大约位于今重庆巴南区一带)、卢(古国名,大约在今湖北宜城西南)、彭(古国名,地望说法不一)、濮(古国名,在今湖北郧县和河南邓州市之间)等等八个盟国在孟津(今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会合后,踏上了讨伐殷商的征程。


(资料图片)

这次东征,周国出动的兵力是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带甲之士四万五千人。为配合周人伐商,八个同盟国总共派出了四千乘战车,不少国家的国君还亲自率军前来。[1]虽然八个同盟国的战车数目远超周人,但其军队总数显然不会超过周国。这也就意味着,第一次东征,周国联盟一方的总兵力不到十万。

可当各国联军到达牧野(今河南卫辉市)之时,他们才惊讶地发现,商纣王竟派出了七十万大军前来迎战![2]以不到十万的兵力来进攻七十万大军,周人这是想飞蛾扑火吗?

然而,牧野之战的进程却出乎所有人意料。

双方正式开战后,商纣王的七十万大军竟然大部倒戈,转身协助周人攻打商王室!商国军队因此瞬间溃败,牧野战场上血流成河,甚至能飘起来木杵![3]

随后,周人径直攻入了商王都;商纣王则匆忙逃入了最后的堡垒——鹿台。眼见周人已将鹿台围得水泄不通,绝望的商纣王在自己身上披上了一件玉衣,然后自焚而亡!皇皇“天邑商”、“大邑商”,就此彻底陨落!

牧野之战的过程看似简单,却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疑惑:明知是敌众我寡,为什么周武王还敢率领不到十万的兵力前往讨伐商纣王?难道周人已提前知道商国军队会倒戈?

疑点不只是在牧野之战中,还在周人东征的路途上,就已发生了不少诡异之事。

周国大军出征之后,一场大风突然将军队的军旗给吹折断了!古代出征,最忌讳的就是军旗无故折断,因为这往往预示着这次出征将会遭受重大挫折。大夫散宜生因此极为担心:“这难道是有妖孽吗?”

可周武王却毫不介意,答道:“不是的,这是上天派兵下凡。”

大风刚刚停止,大雨又倾盆而下,地上泥泞湿滑,大军行进困难重重。这时散宜生再次建议停止进军,周武王却依旧信心满满:“这是上天在洒下兵士啊!”

决战之前,按照惯例周人进行了占卜;可在点火灼烧龟壳时,火却意外熄灭了!

散宜生又忧心忡忡地说:“这是有妖孽吗?”

周武王反而是更加坚定:“这种征兆不利于祷告神明,而利于征伐,这就是火熄的意思!”周人的文化,是“敬神而远之”,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信鬼神。在做出重大决策前,周人祝祷、占卜都是常有之事。东征过程中出现这么多不祥之兆,周武王还是坚决出征,甚至大雨倾盆时还催促大军加速行军,这确实显得极为异常。[4]

周武王之所以如此不顾一切地坚持东征,就是因为在牧野之战前,周人已成功收买了商王室的众多权贵。

伐商之前,周武王曾派周公旦去拉拢胶鬲:“反商成功后,让你的俸禄增加三级,官居一等。”胶鬲,传说就是由周文王发掘提拔起来的贤人,原本就与周人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商纣王执政以来,胶鬲的处境原本就不是太好,早已被边缘化多年。在周公旦策反下,胶鬲二话不说,立即倒向了周人阵营。

其后,周武王又派召公到共头山(又名“共首山”,今河南辉县境内)下找到微子启,与他约定:“灭纣后,你可世为诸侯长,奉守殷商祭祀,拥有桑林,还把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作为你的私人封地!”[5]

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同母兄长。商朝后期,天下大势的急剧恶化让商纣王陷入了疯狂,开始大肆杀戮敢于劝谏的大臣,以致人心尽失。微子启虽然是纣王同胞兄弟,可面对如此乱局也彻底绝望,早早地逃亡到了共头山下避祸。

桑林是商人的圣地,当年商汤就是在此祈雨成功,从而赢得了天下人的拥护。周人答应保存殷商祭祀,还将商人祭祀圣地许诺给微子启,无疑是把他视为殷商的新一代继承人。况且,周人还承诺微子启做诸侯长,就算不是天子,地位也与天子相差无几了。得到了如此优厚的条件,对纣王早就绝望的微子启自然也同意与周人合作了。

正因有胶鬲和微子启这样的商王室权贵在内部推动,众多商人士卒才会集体倒戈,反过来将矛头对准了商纣王!

这么说来,牧野之战周人之所以能大胜,全是因为商王朝内部这些间谍?

七十万商军士众,如果不是人心涣散,一两位高官根本就难以鼓动他们战场集体倒戈。商人士卒中绝大多数都是奴隶,长期遭受商王室压迫,战斗意志本来就不强。[6]周武王创立“帝藉”制后,在“土地革命”的强大号召力下,商国底层士众都想尽快脱离苦海、投向周国——这才是商军大部倒戈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有关商朝灭亡,还有另一种说法:牧野之战前,商王国刚刚与东夷进行了一场惨烈的消耗战[7],损失了大量精锐,所以才会被周人趁虚而入。

周武王伐纣,按史料推断,应该是在商国平定东夷叛乱一年之后。[8]虽说一年时间不可能补齐商王国损失的精锐兵力,然而这一年还不足以让商纣王对周人采取重点防范措施吗?长平惨败一年后,损失了国中十之七八青壮年的赵国[9]就能在邯郸拖垮强大的秦军,商纣王为何做不到?所以说,牧野之败,还是商纣王失去了人心!

综合以上,周武王能灭“天邑商”,并非是周人善于用间,也不在于东夷叛乱。周人之所以能取商而代之,根本上,还是藉田制相对于奴隶制的胜利。

[1] 《史记·周本纪》:“乃遵文王,遂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誓已,诸侯会者四千乘,陈师牧野。”

[2] 《史记·周本纪》:“帝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武王。”

[3] 《尚书·武成》

[4] 《说苑·权谋》

[5] 《吕氏春秋·季冬纪·诚廉》

[6] 沙文汉 “中国奴隶制的探讨” 《浙江学刊》 1983年第04期

[7] 陈梦家先生在《殷墟卜辞综述》中提到,商国平息东夷叛乱,时间长达二百六十天。一场进行近九个月的战事,势必极为惨烈,所以《左传·昭公十一年》评价此战,是“纣克东夷而殒其身”!

[8] 清华简《系年》记载周人攻克黎国是在周武王八年,其后一年商纣王“为黎之蒐”,却不想东夷趁机叛乱(《左传·昭公四年》)。以此而言,商国平定东夷之乱大约在周武王继位后第十年。《史记》记载,武王伐纣在其继位后第十一年。

[9] 《战国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今赵卒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

——完——

作者|欲云:喜欢历史的理工男,现居湖南

图片| 来自网络,

欲云谈史论今

解读不一样的历史

以古喻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