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哉风
(资料图片)
大清末代皇帝溥仪的长相很有辨识度:近视眼,骨瘦如柴。
青年溥仪西装照
当年骑马挽弓争得天下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皇族后裔,有朝一日会变成这幅羸弱不堪的模样。
贵为真龙天子,九五之尊,溥仪为何瘦弱得如同吃不饱的灾民?
青年溥仪赤膊照
清朝皇帝,伙食如何?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回忆起自己的伙食:“我这一家六口,总计一个月要用三千九百六十斤肉,三百八十八只鸡鸭,其中八百一十斤肉和二百四十只鸡鸭是我这五岁孩子用的……除此之外,每日还要添菜,添的比分例还要多得多。这个月添的肉是三万一千八百四十四斤,猪油八百十四斤,鸡鸭四千七百八十六只,连什么鱼虾蛋品,用银一万一千六百四十一两七分,加上杂费支出三百四十八两,连同分例一共是一万四千七百九十四两一钱九分。这还不算一年到头不断的点心、果品、糖食、饮料这些消耗。”
看到这组豪奢的数字,想必所有人都会震惊:仅仅溥仪一个人,一个月的肉食供应就有81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难道这么多大鱼大肉还养不出一个强健的皇帝?
真相出乎你所料:这些东西,并不是都到了皇帝肚子里。
清朝皇宫的御膳房,是一个奇葩的地方,“御厨珍馐”就是个骗人的东西。简单地说,御膳房太监烧出来的菜,不是为了好吃,而是为了摆样子。
溥仪自己回忆道:“皇帝所吃的菜,当然是多得惊人,可是“多而不精”这句话,却是最适合于说明御膳房的饭菜味道的。因为当时宫中厨房积弊过深,除了层层剥皮,它那暮气沉沉的工作作风,仍然处处脱离不了因袭光绪时代御膳房的成规惯例,菜都是在前一顿饭的时候,预先把它做好,放在炉灶上不使它冷却,所以每当听到传膳的接力式命令,便可以立即摆到盒内,鱼贯而来地端到我跟前。当然这样的菜,是不可能好吃的了。换句话说,就是和上祭的供品差不多,只是为了摆样子而已。”
预先做好的菜,临时温好端出来,好比上祭的供品,这样的伙食能好吃吗?
关于御膳房的坑爹,金庸《鹿鼎记》里有一段描写颇为传神:“承值太监道:“这是尚膳房历来相传的规矩罢了。太后和皇上的菜肴,一切时鲜果菜,都是不能供奉的。”韦小宝奇道:“时鲜菜蔬不能供奉,难道反而只供奉过时的,隔宿的果菜?”他虽当了几个月尚膳的头儿,对御房的事却一直不曾留心。承值太监笑道:“供奉过时隔宿的菜蔬,那是万万不敢。不过有些一年之中只有一两月才有的果菜,咱们就不能供奉了。倘若皇上吃得入味,夏天要冬笋,冬天要新鲜蚕豆,大伙儿又只好上吊了。”
说到底,藏在深宫的皇帝,几乎是吃不到民间美食的。御膳房端上去的“上祭式”饭菜,绝大多数又原封不动端下来,有时几道菜会赐给大臣,偶尔分给太监和宫女,更多则是处理掉。也就是说,那一个月的810斤猪肉和240只鸡鸭,绝大多数都是白白浪费的。
但是,这就是内务府的规矩,是祖制。从御膳房太监厨子的父死子袭、传膳的冗长流程、菜品的不变式样,按照成规惯例都不能轻易改变。事实上,清朝入关后的每个皇帝,从饮食、穿戴、出行,到生病吃药,都有严格的旧制,贵为皇帝也要“照例”行事,不能越雷池半步。
皇帝要改善伙食,得靠额外的“小厨房”。
溥仪回忆道,隆裕太后和四个太妃都有自己的小厨房,她们在吃饭时,都会给他送来几道菜,这些菜都很精美可口。
除了“御厨珍馐”的名不符实,溥仪自己的身体底子也太差。
幼年溥仪(右)、溥杰与父亲爱新觉罗·载沣
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几岁时就有胃病,成年后又有严重的肾病,一辈子不孕不育,61岁时死于尿血病。他自己回忆,在六岁时因为糖炒栗子吃多了生了病,太后勒令他“惜食”,限制他吃饭,连吃了一个月的糊米稀粥,结果饿得像是一只饿狼似的,甚至偷吃过太监钓鱼用的干馒头,抢吃过王府节礼中的猪肘子。
话说历史上当皇帝的,身强体壮的极少,体弱多病才是主流。溥仪1935年赴日,裕仁天皇亲自到车站迎接,两个皇帝见面时的一张照片,值得一看。
裕仁天皇的身体比溥仪更差,日本皇族全部是近亲结婚,生下的后裔个个一生病,裕仁本人有先天性近视以及先天性脊柱错位,走起路来就像个小老头。
一个矮驼背,一个瘦竹竿,两个弱不禁风的皇帝,却试图支撑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历史就是这么滑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