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鞭炮的历史:它为啥叫“爆竹”?
诸位,你知道“烟花爆竹”中,“爆竹”二字何意?
(资料图)
现在的鞭炮,与竹子有关系吗?
不细究,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原来,在火药发明之前,人们就是靠烧竹子制造爆炸声的,故称“爆竹”。
春秋末年范蠡《陶朱公致富奇书》曰:
“除夜烧盆爆竹与照田蚕看火色,同是夜取安静为吉。”
公元6世纪南北朝梁代,宗懔在《荆楚岁时记》里说:
“正月初一,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毙山臊恶鬼。”
这两处记载,都是说除夕夜人们有烧爆竹的习惯。
烧竹子为啥会产生爆炸声?
这是个简单而鲜有人尝试的物理知识:
竹子中间是空心的,并且竹节的密封很好,里面的空气无法排出。
竹子燃烧时,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使得竹腔在爆裂时,会“砰”的一声发出巨响,“爆竹”即从此来。
爆竹声中一岁除,人们就以为这样一爆炸,就把那些恶鬼怪神都吓跑了。
这就是除夕夜放爆竹的来历。
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有趣又有用的现象后,就精简加热爆炸的流程,把一个个竹节窜成一串,挂在长竹竿上烧,遂产生噼噼啪啪的爆炸声。
如此,驱鬼辟邪,效果更佳了。
随着火药在隋朝的发明,到了唐代,人们就把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放起来,效率更高,声尤震厉。
爆竹声声辞旧岁,蔚然成风矣。
不烧密封的竹节,也能放爆竹,这是一个进步,全仗智慧的中国人发明了火药。
很快,人们把沉重的竹筒也简化了,用纸裹着火药替代之,这就是现在鞭炮的雏形。
到了宋朝,民间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名曰“编炮”。
用纸裹起来的爆竹,其携如轻,其响若亢,清脆的爆炸声,如同鞭甩,故曰“鞭炮”。
此时,烟花也在民间流行开来,
1183年,宋孝宗浙江观潮,兼赏烟花,五色烟炮满江绽放,龙颜甚悦。
烟花合着爆竹,成为除夕驱鬼辟邪、节日祭祀庆祝、黄帝消遣玩乐和军事指挥的必用国粹了。
所以,算起来,爆竹在我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而现代意义上的火药爆竹,少说也有1400多年了。
二、烟花爆竹的“罪过”
烟花爆竹,从诞生伊始就承载着人类的美好夙愿,是再吉祥不过的事了,但千年之后,它却成为“污染环境”、“滋生灾害”、扰乱社会美好发展的不祥之物。
一件“根正苗红”的人间祥瑞,最后结局如此反差,爆竹君怕不禁也自惭形秽:如此游戏人间,历史真不可捉摸也。
它有何罪,让政府对它避之不及,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今年仍然禁放”?
它有何魅力,让人们一直眷恋不舍,多年禁而不绝,乃至不久前,河南鹿邑年轻人,竟不惜与警方对抗也要过一把烟花瘾?
再翻历史,我们会发现,爆竹君对人类犯下的最大“罪过”,就是火灾。
一点火,一道光,一声巨响,就是爆竹的全部生命。
它从火中来,在浩渺而莫测的人间粲然那一刹那,旋即凋落。
之后,留给人间的,就是火,火苗、火星、火光、火灾……
明朝史中,就有了因燃放爆竹导致的大火。
永乐十三年(1415年)正月,55岁的成祖朱棣,在刚刚建成的午门城楼上,观赏一种名为“鳌山灯”的大型烟花。
因鳌山搭建过高,距午门过近,燃放时,突来一阵大风,把午门城楼引燃,烧死多人。
嘉靖年间,嘉靖帝在寝殿中燃放烟花以取乐,也致寝宫烧毁。
(乾隆帝元宵节行乐图)
到了清朝,烟花爆竹不再于皇宫中燃放,而是迁移到皇城之外。我想,这便是历史上的首次禁放、限放吧。
同时,迁到专门场所进行集中燃放后,烟花爆竹的规模、效果,也进入了新的档次。
康熙四十二年,一进士正月十四游畅春园,方圆五六里的空地上,搭数百架烟火。
燃放时,由远至近,依次燃烧,“如蛰雷奋地,飞电掣空”。燃放时间,从黄昏一直延续到二更时分。
为保各地城池免遭烟火之灾,清朝五城兵马司衙门,每到春节和元宵节期间,都会在城内严格巡查,发现违规制作、出售和燃放者,一律予以处罚。
光绪年间,有人大年三十在大栅栏门框胡同里,燃放一挂1000头的长鞭炮,刚点燃,就被南城兵马司官员逮了个正着,立刻被送进大狱,鞭笞之后,关了5天。
(皇宫内放爆竹)
道光十六年,1836年元宵节,圆明园大放烟花。结果半个时辰后,风起,引燃了树林。正赏烟花的道光帝,立即令人全力扑火,幸发现早,及时扑灭了。
当年冬,道光帝朱批来年元宵节活动:取消元宵节烟火、灯戏。政府亦不再购置烟花爆竹了。
你看,这官府的禁放,因祸起萧墙,从皇宫一步步禁到了城外。很快,禁放又从城外蔓延到了外地。
1902年,天津设立巡警总局,负责城区治安。1907年过年前,巡警总局在《大公报》发布公告:
因冬季“风高物燥,遗火落下,贻害非小”,所以特出公告:禁止贩卖、燃放烟花爆竹。敢有违反者,“子弟有犯,父兄枷号,决不宽饶”。
这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官方对民间作出的正式禁放的肇始吧。
距今刚好100年。
三、历史里的“禁放”智慧
民国,是一个弃古扬新、崇尚西方文明的时代,从建国那天起,孙中山就把弃用阴历、启用阳历作为新国家的基本规范。
同时决心抛弃的,还有阴历过年的习惯。
政府要国民跟着新时代的步伐,在阳历年的元旦过新年。
(民国新年贺岁卡)
各地响应,纷纷颁布法令,禁止在阴历除夕和正月初一等传统节日里,放鞭炮、贴春联,也不许政府机关放假。
孙中山的粉丝、会讲英语的基督将军冯玉祥,在开封主政期间,就严格执行这一革新。
春节那几天,冯玉祥的手枪队提着洋铁皮喇叭,一边吆喝新政,一边循着鞭炮声满城找人,一旦抓到,便绑起来游街。
不过,民国不让老百姓过阴历年的新政,最终拗不过民间的千年传统,最终政府放弃了这一要求,也不再抓人了。
最后,落了个阳历阴历都放假、一个月里两次过年的创新之举,延续至今。
可见,历史上的禁放,多出自火患考虑。
(冯玉祥)
新中国成立后,燃放烟花爆竹酿火灾的,仍不少。
1977年春节,新疆霍城县在礼堂放电影时,因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火灾,当场烧死694人,烧伤161人,烧毁建筑600多平方米……
春节因烟花爆竹致人间惨案的,炸伤眼睛手臂的,大人小孩,年年都有,惨烈不同,实为可悲可叹。
于是,人们就反思,如果禁放了,春节全国都不燃放烟花爆竹了,这些惨剧就会从人间抹去。
这简直是一定的。
然而,问题又不那么简单。
如果社会问题可以像手机游戏一样点下按钮就可设置,那就太容易。
人是个复杂的动物,社会是个比奥数题更深奥的哲学题。
就像美国开放枪支,如果美国听劝,民间禁枪,每年就不会有那么多枪击案,也不会有平民死于枪火之下。
但美国不可能这样做。
戴上口罩预防传染,地球人都知道,但美国不敢立法要求人人依法戴口罩。
是的,可能他们太狭隘、太固执、太落后了。
但这就是国情。
中国,从民国时候起,政府就想带领民众彻底与旧时代决裂,恨不得一心脱掉马褂、一下减掉辫子,一气游上彼岸过新文明的新生活。
但民间不买账。
中国是农耕民族,让老百姓抛弃农历,是不现实的。
即便政府意志力再强劲,法典再重,不符合广大老百姓意志的,迟早也会被民众抛弃。
民国的废历给了我们殷鉴,明清的禁放给了我们经验,那么,现在该不该禁放呢?
我觉得,这是个自讨没趣的伪命题,要不要禁放、改不改放、如何限放、哪样最科学最现实最划算,老百姓心里最清楚。
去真诚求教老百姓啊——让人民来决定你的脑袋,而不是让你的屁股决定你的脑袋。(完)
参考资料:
●韩春英等,《论爆竹民俗与灾害链》,《递来环境与民俗文化遗产》,2009年
●南飞雁,《省府前街》,河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
●户力平,《光阴里的老北京》,新华出版社,2017年
●《民国初年易俗记》,何季民;《博览群书》 201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