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王羲之和谢安登城楼,眺望远方。谢安不禁陷入遐想,产生了超脱常人的宏伟理想。

没想到这个时候,王羲之浇了他一头冷水,说:“当初夏朝的君王大禹为了拯救苍生,忙得手脚都起了茧子;周文王治理国家,忙到晚上才能吃上一口饭,白天连一口饭都没有时间吃。再看看我们,如今强敌环伺,正应该人人努力,报效国家;可现在呢,大家都忙着清谈,连公务都不管了;公文充满浮夸之词,无法切中要害,恐怕不是一件好事吧。”

王羲之说的不错,我们都知道,东晋名士最喜欢的就是清谈。这个词说起来好听,其实纯粹是说一些虚无缥缈,没什么用处的话。有的时候,两个人清谈了半天,都不知道自己谈了些什么。魏晋风流这个词固然好听,但属实是没什么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过,谢安却不这样认为,他说道:“秦朝也是处于乱世,通过重用商鞅得以强大,并且统一了六国。结果呢,秦朝只传了两代皇帝就灭亡了,这也能说是清谈导致的吗?”

谢安不仅是东晋名士,而且确实很有本事,如果不是他指挥若定,东晋就要提前在淝水之战后灭亡了。所以,谢安本人这么说,的确有他的资本。他本人也是很喜欢清谈的,但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代名臣,力挽狂澜,拯救国家,流芳百世。

可是,并非所有人都是谢安,都能在喜欢清谈的同时还能把国家大事处理好。很多人确实就像王羲之说的那样,一门心思想着清谈,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因此才有了“清谈误国”这个词。

而且,谢安这句话确实让我很难苟同。虽说秦朝的灭亡确实和严刑峻法有些关系,但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毕竟秦朝是在探索一条治理泱泱大国的道路,而东晋的清谈却是对国家大事的忽略乃至逃避。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谢安的意思大概是:亡国的原因有很多,不能完全归咎于清谈。但这不意味着清谈就不耽误事,不需要纠正。一个朝代的兴起和灭亡,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因素。可是,难道可以因为这一点,就不去纠正每一个错误吗?

有一个成语,叫“防微杜渐”,指的是在一个问题还很小的时候就要马上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否则就有可能导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严重后果。对于东晋王朝来说,固然有门阀士族分割中央政权等问题,但清谈也是一个很明显的弊端,怎么可以坐视不理呢?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清谈不是东晋面临的本质问题,当时的名士崇尚清谈,说到底也是对现实生活中的困难的一种逃避。我想,谢安的意思大概是说,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清谈的弊病也是无法祛除的。

即便如此,他拿商鞅和秦朝亡国举例子,我觉得还是有失偏颇的。而且,谢安本人对于东晋的根本弊病也是无能为力,无法修正。因此,他只能救东晋王朝一时,却救不了一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