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八旗铁骑作为古代武装力量的最后一抹余晖,自白山黑水一直驰骋到了云南丛林。正是凭借这支强大的武备军力,满洲才得以实现对中原的占领和对疆域的开拓。坊间的一般认为满洲开国乃至于最后夺得天下,纯靠满洲八旗的骑射武功。而且连康雍乾三朝帝王都在一直强调,八旗子弟应该苦练骑射功夫,这才是满洲人的看家本领。

事实真是如此吗?满清八旗真的纯靠骑射,才夺得天下?

上图_ 清军八旗兵


【资料图】

忘掉骑射:满清的火器和甲胄

努尔哈赤以祖、父遗留的十三副遗甲起兵并自立门户,正式和中原王朝一刀两断,开始吞并女真各部,积极谋求扩张。为了尽可能获得足够的兵力并掌握各个部落,努尔哈赤在1601年根据蒙古旧制,正式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八旗制度,极大的增强了女真实力。在击败明军占据辽东后,满洲八旗达到鼎盛,明军几乎无法在野战中占到便宜。为了保存实力,关外的明军只能龟缩在城内,通过火器优势守卫。

上图_ 明朝时的红夷大炮,最初为仿造荷兰重型前膛

明朝早在和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的冲突中就熟悉了先进的火器,在徐光启等人的积极谋划和黑市贸易下,朝廷获得了多批红衣大炮。正是依靠这批先进火器和从澳门鼓动来的葡萄牙外籍教官,大明朝廷才能勉强挽回些颜面,守住长城和京师。奈何明朝的铸造技艺差,接连好多门火炮在试放的时候就突然炸膛。

自产质量差,那就外贸吧!且不说从澳门购买后再送往辽东是缓不济急,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可是眼睁睁想分一杯羹的,明朝不在领土租界和互市贸易里让步是不可能的。付出巨大代价的明朝好不容易攒齐了可以勉强守卫国门的火器部队,并在和满洲的大战中使八旗付出巨大伤亡,连皇太极都身负重伤,不久病逝。

上图_ 红衣大炮一般指红夷大炮

但满洲通过俘虏和缴获,甚至是走朝鲜的路子,也获得了不少优质火器。这样一来,称为“运输大队长”的明朝完全丧失了优势。满洲八旗的确因强大的轻重骑兵闻名,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八旗部队中的轻重步兵和火器部队更重要,代表了当时东亚武备的最高水平。按理说明军也有关宁铁骑和轻重步兵,也曾击败过八旗劲旅,但为何还被迫龟缩在城墙里防守呢?对此,徐光启早就给出答案,他认为“交战时,八旗不管是乘坐的马匹还是下马步战的士兵,都裹着厚重的甲胄,明军根本无法对其造成伤害。”

上图_ 《乾隆大阅图·列阵》里八旗军士皆身着棉甲

令明军无可奈何的步骑交战

在明军和八旗的对垒记载中,经常出现明军火器和箭弩齐发但八旗死伤有限的记录,不仅是因为明军自造的火器质量低劣,根本没什么实际杀伤力,更重要的是八旗兵装备了重甲。所以在两军交战中,明军本来就不占肉搏的优势,再加上火器的落后,使得八旗兵即便是被破甲,也仅是皮外伤。

由于八旗兵农合一,武德充沛的满洲士兵本来就比汉人更有进攻性,再加上优质的重甲防护和火器加持,明军在交战的时候根本占不到什么甜头。城墙上的明军居高临下,弩箭和火炮齐发,要抵抗这样的攻击,一般的防护是无效的。所以骑兵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代步工具,一般是先由骑兵扫清野战中的机动明军,重步兵再趁机压上,并且依靠火器掩护进攻城池,通过肉搏优势来打开缺口,再由轻重骑兵进行多次冲击,直到明军防线彻底崩溃。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清朝皇帝还是后世,都习惯夸大骑射在战争中的作用。实际上骑射并没有那么玄乎:骑射虽然是冷兵器时代交战中所必须的技能,但更适合远距离进行杀伤,并在贴近后骚扰对方。因为骑射毕竟不如步射稳定有力,所以真正形成实际杀伤力的还是重骑兵的轮番冲锋。

上图_ 清朝骑着马的武官

自废武功:重甲步骑的时代已经变了

八旗之所以独步天下,甚至成为当时东亚武备的最高水平,不仅是靠祖传的骑射技艺,更是靠重步兵、火器部队以及蒙汉八旗的互相配合。这支军队不仅自南到北彻底剿灭了明朝残余势力,西北鏖战准格尔,东北反击沙俄,东南收复台湾岛等,成为中国古代王朝的绝唱。可进入十九世纪后却急转直下,不仅在鸦片战争中接连败北,甚至在八里桥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而对方几乎毫无伤亡。

清军的装备的确落后,以至于无法抵御西方的坚船利炮,但中国曾有赶超的机会,至少是发展的机会。康熙朝曾有一位叫戴梓的火器发明天才,不仅改进创制了众多先进火器装备,更是发明了一种名唤“连环铳”的火器,堪称现代机关枪的前身!但就是这样的天才却被发配关外,流放千里。

这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隐情呢?

上图_ 英国进贡给康熙琵琶鞘燧发枪(连珠铳的原型)

乾隆朝的纪昀曾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记载一种火器,可以接连发射二十八发铅丸,而发明这一火器的便是康熙朝的传奇天才:戴梓。

据《清史稿·戴梓传》的记载,“(戴梓)少有机悟,自制火器,能击百步外”,并且在三藩之乱时给康亲王献上连珠铳,为平定叛乱立下赫赫功劳,因此得以入职翰林院。戴梓所创造的“连珠铳“其实仍是需要在每次发射后添上火药,不过是弹丸增加到了二十八发,算是减少了发射步骤和节约时间,不用再费力填充弹药。这样的发明不是对清军战力的极好补充吗?为何康熙弃之不顾,最后还要将戴梓贬到关外受苦呢?

上图_ 清代兵丁的鸟枪

首先,戴梓只是“藏器于家”,并没有上呈给皇帝;其次,戴梓的确是因为才华过人而招来了小人嫉妒,最后被诬陷。据《国朝省献类征初编·戴梓传》记载,1686年,荷兰政府派遣使者给中国进贡了“蟠肠鸟枪”,戴梓奉命仿造十枝枪,并回赠荷兰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朗机炮,只用了5天就完成!如此天才,结果招来了传教士南怀仁的嫉恨。

既然戴梓如此杰出,主持火器制造和西洋技法的南怀仁岂不是很尴尬?加上戴梓为人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其中就有康熙的亲信。所以,在“私通东洋”的诬陷下,戴梓被流放到了关外的盛京(今沈阳),于1726年(雍正四年)辞世。

上图_ 南怀仁(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享年66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籍清代天文学家、科学家,拉丁人

结语

虽然依靠八旗的赫赫武力实现了霸业,但终究是皇帝一家的护卫,本质上并非是为国为民,加之按照清朝皇帝的设想,火器装备,特别是好用的先进武器,首先应该由皇家把玩收藏,然后再装备给满洲八旗,最后才是分发到底层绿营士兵手中的武器,所以此后清朝的极速衰败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作者:苏灿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魏斐德 《洪业:清朝开国史》

[2]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九《滦阳续录(一)》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