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的两个分县


(相关资料图)

贠守勤

(2022年12月26日)

第一个分县:皋兰县红水分县

清乾隆四年(1739年)设。

红水堡位于红水乡红水村西,距县城一条山镇60公里。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兵备副使荆州俊建。

红水堡是历代屯兵要地。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甘肃巡抚吴达善提请宽沟县丞移至红水堡,遂为皋兰县红水分县治所。道光以后县治复移宽沟,但红水堡仍为屯兵要地。

(一)红水分县建置变迁

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皋兰县属地宽沟添设县丞一员,管理地方事务,治所宽沟,领宽沟、永泰、红水、正路四堡。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甘肃巡抚吴达善提请批准将宽沟县丞驻地移至红水,始称红水分县。

从乾隆四年(1739年)至宣统二年(1910年),赵锡谷、赵国贤、荆有庆等77人担任过红水分县县丞。

民国2年(1913)2月,红水分县改为红水县,县丞改称县知事(民国元年、2年称县丞)。

自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7年(1918年),王建中、王继尧、田兆昆等16人担任过民国知事。

民国22 年(1933年),靖远县北区(黄河以西)大、小芦塘、五佛寺、一条山、锁罕堡、老龙湾、胡麻水等地与原红水县地合并成立景泰县,治所在今芦阳镇。

从清乾隆四年(1739年)派驻县丞,到民国22 年(1933年)拆撤成立景泰县,红水分县前后存续了194年。

(二)红水分县治所变迁

1、红水堡治所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境内建红水堡。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县丞驻地迁红水堡,始立红水分县。

2、宽沟治所

宽沟城座落在县城西南30公里处的老虎山北麓宽沟口。

清乾隆四年(1739),皋兰县在宽沟驻县丞一员,红水即归其管理。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县丞驻地迁红水堡。

清道光年间红水分县治所又迁回宽沟。清咸丰三年(1853年)修筑宽沟城。

民国2年(1913年),红水分县改升红水县,治所仍在宽沟。

民国22 年(1933年),成立景泰县,治所在今芦阳镇。

皋兰县域,图片来自网络。

红水分县,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个分县:海城县打拉池分县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设。

打拉池古城,古名打罗城,北宋时西夏所筑。

打拉池本是西夏“达啰城”,后被北宋收复后,改地名为“怀戎堡”,元朝称为“达喇赤”,即蒙语“牧场”或“牧马的地方”。“打拉池”之名是由蒙语“达喇赤”演绎而来。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左宗棠奏设海城县丞于打拉池。划会宁、海城(今属宁夏)、靖远部分地方归其管辖,称打拉池分县。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乾盐池改为海城县,在打拉池堡置县丞一员,成为打拉池分县。

清宣统元年(1909年),新任县令陈廷椽根据地方乡绅的请求,改打拉池分县为三邑县,即从靖远、会宁、海城三县各划出一邑设置打拉池分县,因而称作三邑县。

宣统二年(1910年),地方乡绅筹资并动用烟亩税款,重修打拉池城,即打拉池新城。其墙基厚约8米,峰厚约2.5米,高约12米左右,城堡呈长方形,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300米,占地面积224亩。

民国2年(1913)裁撤打拉池分县,划隶靖远县。

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派驻县丞,到民国2年(1913)拆撤划隶靖远县,打拉池分县前后存续了40年。

1985年白银市恢复建市,成立平川区,打拉池从靖远县划出,归平川区共和镇所辖。

《打拉池县丞志》记载: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担任过县丞的有:黄梅桩、葛庄敬、张家驹、朱世楷、李成林、朱世楷(复任)、衍昌顺、喻增荣、沈廷彦、朱世楷(又复任)等。

打拉池分县图,图片来自网络。

打拉池城内恢复重建的隍庙——三邑隍府,图片来自网络。

打拉池城遗址保护碑,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