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盂鼎、大克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并称“海内三宝”的
毛公鼎
你知道它的故事吗?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
属于毛公鼎的传奇“人生”
毛公铸造“毛公鼎”
周宣王(周幽王之父)执政时期,在召穆公、毛公的辅佐之下,内修政事,外治武功,北伐玁狁,南伐准夷,迫徐淮归降,威振南海,使周厉王以来日渐衰落的西周王朝出现了短暂的“宣王中兴”。毛公是周武王之弟毛叔郑的后裔。毛叔郑的封地最初就在周王室的龙兴之地周原,西周末年才随周平王东迁到了今天的河南省原阳县一带。毛公辅佐周宣王,深受周宣王宠信。周宣王希望毛公能够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予毛公大量的物品。毛公为了感谢周王,特铸青铜鼎记录其事。这件青铜鼎就是“毛公鼎”。
毛公晚年,告老还乡,携带珍爱的毛公鼎回到了周王室的祖源之地周原。周原不仅埋葬着周王朝的奠基者古公亶父,也埋葬着毛国的历代君主。也许是周幽王二年那场大地震,也许是周幽王十一年西夷犬戎攻陷镐京时波及到了周原,记载着周宣王孜孜图治的毛公鼎从此悄无声息地被埋到了土层之中,直到二千六百多年后的1843年(亦有文献称是1850年)得以才重见天日。
毛公鼎名字的来历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在陕西岐山县董家村,有一个叫董春生的农民,有一天在自家地头挖地的时候,碰巧挖出一只铜鼎,鼎内有阴刻铭文数百字。这个消息很快传开去,有古董商人闻名而来,开出了300两白银的天价。
那个时代,一户农家一年到头,花费不过三两银子,董春生当然愿意把古鼎卖给古董商。
在董家村里,还有一个董治官的人,出外见过不少世面,大小也是一个人物。董治官找到董春生,说这个鼎肯定很贵重,不止卖300两,我另外找买家,多出的银子我们俩平分。董春生当即答应了,让董治官把鼎拉走,重新找买家。
那个古董商人来运鼎之际,得知古鼎已经被董治官拉走,买卖没有做成。古董商火了,以重金行贿知县,以私藏国宝为名将董治官下了狱。此鼎最后运到县府,古董商人又花了不少银子,从县官手中将古鼎悄悄运走,后此鼎辗转落入古董商苏亿年之手。
咸丰二年(1852年),大清翰林院学士、金石学家、收藏家陈介祺又从苏亿年之手购得,并赏给苏亿年1000两。陈介祺研究鼎内铭文含义,乃是周武王之弟毛公叔郑敬献给周宣王的治国之策,于是将此鼎命名为毛公鼎。
这个古鼎于是有了名字。
陈介祺像
毛公鼎的传奇“人生”
端方
自1902年陈介祺去世后,他的后人出售毛公鼎,被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获得,但1911年端方在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时,被革命军所杀,毛公鼎也下落不明。
端方死后,乱世之中他的后人没有守住他的那份基业,家道没落。于是他的后人将毛公鼎拿了出来,准备抵押给俄国人开的华俄道盛银行,换取钱财,毛公鼎再次现世,当时英国记者一见毛公鼎甚是喜爱,想据为己有,出价5万美金预购买,端家人觉得价格太低,不符合自己的预期,双方陷入扯皮之中,恰当时爱国人士积极呼吁保护国宝,毛公鼎就辗转落入了国学馆长叶恭绰手里,存进了当时的大陆银行。至此毛公鼎算是在乱世之中找到了一个稍微安稳之所。
叶恭绰
1937年抗日战争打响,叶恭绰远躲香港,毛公鼎不方便带走,被他藏在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美艺公司的仓库里面。由于叶恭绰当时是用化名从端家人手里取得毛公鼎,所以在日本人占领上海以后,只知道有位神秘人得到了毛公鼎,却不知具体是谁,自然也就无法得知毛公鼎的具体下落了,毛公鼎就这样在公寓角落里,见证了上海连天的炮火,也见证侵华日军的暴行。
1940年,叶恭绰家里内乱,几房为侵吞财产闹得不可开交,姨太太潘氏暗中向日军宪兵透露了毛公鼎藏在上海的消息、叶恭绰急电还在上海的侄子叶公超:就算自己性命可以丢,也务必要保护好国家文物,叶公超谨遵叔父教诲,无论日军怎么折磨都没有说出毛公鼎的下落,也因此惹恼日本人而入狱,后叶恭绰为救侄子性命,制作了毛公鼎的仿制品交给了日本人,日本人才放了叶公超,1941年,叶公超秘密带着毛公鼎到香港投奔叔父,不久,香港沦陷,叶家人不得不托朋友带着毛公鼎再一次回到了上海,后因生活困顿,不得不将毛公鼎抵押给银行,被陈永仁出资赎回,至此毛公鼎落入了陈永仁的手中。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1946年陈永仁把毛公鼎献给当时上海的国民政府,1947年毛公鼎由上海运往南京,收藏在中央博物馆,后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战败,退走台湾,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文物古迹,这其中就包括毛公鼎,至此毛公鼎就一直落在了宝岛台湾。
1965年台湾建成台北故宫博物馆,毛公鼎作为镇馆之宝,摆放在博物馆最显眼之处。
毛公鼎是目前出土
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它将西周时期的
历史样貌完整的
展现于世人眼前
文化历史价值不可估量
毛公鼎的传奇“人生”到这里就结束啦
让我们下一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