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始,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七十二年时间里,清政府先后签订了多少个不平等条约呢?依据王铁崖先生的《中外旧约章汇编》说,近代中国总共订立了736个条约,其中不平等条约占343个,清政府签订了268个,还有75个是民国签的。

在清朝所签订的268个不平等条约中,战争赔款高达13亿两,其中将清政府拖垮的赔款为甲午赔款和庚子赔款。


【资料图】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向日本赔款2亿两银,其后的《辽南条约》又规定,清政府还需向日本支付所谓的“赎辽费”三千万两。

何为“赎辽费”?由于《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其中割让辽东半岛的条款损坏了俄国利益,俄、法、德担心日本独占东亚,于是三国对此进行了干涉,日本被迫退还了辽东半岛。

但退还是有条件的,需要用钱再买回去,所以签订了《辽南条约》,以三千万两成交,听起来甚是荒唐,但这就是历史。

此外,清政府还要承担日本威海卫驻屯军费150万两,这样一来,甲午赔款合计约2亿3150万两。

那么,对于这笔巨额赔款,清政府是如何偿还的呢?其实在甲午之前,清政府也有不少赔款,如《南京条约》、《北京条约》中都有赔款,清政府基本都还能应对。

应对的方法就是摊派给有钱的省份,如广东、江苏等省,再有就是从关税中扣除,此外还有厘金和田赋。

厘金,就是行商的行经水陆关口的货物通关税,是一种商业税,也称“厘捐”。其名目繁多,收入颇丰。

清咸丰三年(1853年),清政府为了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实行起厘金制度。

截止同治三年(1864年)左右,多省厘金收入几乎全部用作镇压农民起义的军费开支,特别是湘军和淮军的饷源。

田赋当然就是摊派在农民头上了。但是到了甲午赔款时,国内已经吃不消了,怎么办?只能借外债,拆东墙来补西墙。

于是,清政府先后向俄、英、德借款,在三年内便偿还了甲午赔款,但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在甲午战事中,清政府的军费开支就借了将近1亿两,此外,还要加上动用的海军预备金250万两,内帑金300万两,发行的公债1100万两,合计约1600多万两。

战败赔款2.3亿,借外债还需付英、德、俄利息,也接近2亿两。这样算下来,清政府的甲午开支高达6亿两。

所以,到了《辛丑条约》签订时,清政府已经彻底破产,根本无力在短时间内承担巨额的庚子赔款。

因此,才有了“分期支付”,4.5亿两赔款,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平均每年摊付2500万两,并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庚子赔款也是清亡前的最后一笔债务,那么这笔钱清政府还完了吗?当然没有,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就亡了。

不过,在清亡前,对于美国的赔款,还发生了“退赔”事件。当时的驻美公使梁成先生,在与当时的美国高官聊天时,无意中了解到,美国人在赔款一事上有虚报的现象。

于是,他对此事展开了调查,经查发现,美国人在赔款上多报了1200万。按照《辛丑条约》议定,各国赔款按比例分配,俄国最多,占到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余都不足1%。

按照上述比例,清政府应支付美国约3293万两白银的赔款,折合美金2444万元。当时清政府已经支付了1400多万,还有1078万尚未支付,对于这笔赔款,清政府向美国提出了退赔要求。

鉴于这种情况,美国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经罗斯福总统决定,对于未支付的赔款,不是说不用支付,而是改付到另一个对公账户,由专人监督,将这笔钱用于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

比如清华学堂的创办,也就是后来的清华大学,就是用这笔钱建立的。还有就是每年派遣一定人数的中国学生到美国留学。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突然这么好心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美国虚报军费是事实,理应退还,如果不退,有损于它的国际名誉;

其次,因为当时中国大量的学生留日,这种情况很可能会导致一批亲日派的出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同时也维护自己在中国的利益,让更多的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更符合美国利益。

于是,美国才出此策略,用中国人的钱培育亲美留学生。美国的这项计划实施得也很成功,到了30年代,美国已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美国人还在中国建立了多所教会大学,如其中的燕京大学。

由此可见,清政府在倒台前,对于美国的庚子赔款已基本作了了结。

那么,清朝亡了之后,庚子赔款又怎样了呢?清亡前,庚子赔款已支付了近2.5亿两,那么剩下的7.3亿两由谁接手了呢?说起来,这笔赔款的终结还有些曲折。

根据孙中山《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这笔赔款由民国政府接手,继续无条件向列强支付。

凡革命前所有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革命前以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孙中山《大总统告友邦人士书》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由他继任大总统,并成立了北洋政府。但不论由谁组织工作,赔款还在继续偿还。而民国接手赔款,很大因素也是为了取得西方列强的支持。

那么北洋政府有钱赔偿吗?完全没有,北洋政府基本仰仗于举借外债度日,虽然接手了庚子赔款,但也还是和清政府一样,只能以债抵债,通过不断地举借外债来实现国家的运转。

所以,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想要通过拉车来改变命运,那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整个社会都是不正常的,个人随时都有可能被各种利益所吞没。

一战爆发后,形势又发生了变化。由于北洋政府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并往欧洲战场派了两万名劳工,“一战”结束后,根据《凡尔赛和约》,中国中止了对战败德国、奥匈帝国的赔款。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此后苏俄政府宣布放弃俄帝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其中就包括退还尚未支付的庚子赔款。但人家也是有条件的,要求北洋政府要承认苏维埃政权。

1924年,中俄两国签订《中俄协定》,进一步协定了退款用途,其中一部分用于抵扣对俄债务,余款也一样用作中国的教育事业。

这样,对于俄国的赔款也结束了。那么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赔款又是如何结束的呢?

由于美国率先掀起了“文化渗透”的退还赔款项目,英国很快也就跟风了。1930年中英双方就庚款问题进行换文,达成如下协议:

英国同意退还庚款,但对款项用途也做了规定,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铁路建设等生产事业上,余款用于教育事业。比如山西大学堂(今山西大学),就是动用了赔款所建。

同样,像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也都同样进行了退还,并规定了退款的用途。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这些国家都进行了退还赔款,但是庚子赔款却没有停止过支付。钱是要照付,只不过外国人帮你管着,然后将这笔钱用于中国自身的发展。

所以,庚子赔款一直在支付,直到《辛丑条约》签署的第39个年头才结束。截止到1939年,中国共支付了6.6亿两左右白银,从时间上和金额上来算,也还得差不多了。

1939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也成为反法西斯的主要成员国,因此,国民政府宣布停止对日本的赔款。

综上所述,清朝灭亡前,剩余的最大债务就是庚子赔款,而这笔赔款并没有因为清朝的消亡而一笔勾销,而是继续由接任者来偿还。

尽管后来美国等大部分国家都发起了退还款项,但中国政府对于这笔赔款却是一直没有停,直到1939年,随着对日本宣战,庚子赔款才彻底划上句号。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