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史学名家刘知几曾云,治史之人必须“才、学、识”三者皆备,方能够胜任其职,确为精辟之论,故而自古著名史家即极少见。灵寿傅氏父子,虽不足称“才、学、识”三者皆备,其于明代之史,亦堪称功臣焉。

傅维鳞,初名维桢,字掌雷,一字歉斋。明崇祯十五年( 1642),举于乡。清顺治三年(1646),成进士,选庶吉士,入内翰林国史院。翌年,授编修,改内翰林秘书院。顺治五年(1648),典试江南。顺治九年(1652),晋左春坊左中允,兼内翰林宏文院,分修《明史》。


【资料图】

傅维鳞以所纂止20余年类编“实录”,鲜及他书,乃搜求明兴以来行藏印抄诸本,与家乘、文集、碑志,得300余部,9000余卷,参互考订,撰述“本纪”“宫闱”“纪”“表”“志”“记”“世家”“列传”等,凡77目,171卷,题曰《明书》。

顺治十年(1653),御试翰林,上以傅维鳞谙熟法度,习知民情,使其出任外官。顺治十二年(1655),又特擢授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其在谏台,知无不言,忠恳周至,每一疏出,海内皆仰风采,争相传诵。

顺治十八年(1661),傅维鳞补工部右侍郎,晋升工部尚书。康熙五年(1666),督工孝陵,以劳疾乞归。又丁父忧,哀毁过甚,遂卒于家。赐祭葬如例,祀于乡贤祠。

傅维鳞生性慷慨、豪爽,好直言。为学在济世,不屑章句之末技,故而,其所陈述多直抒胸臆,不能以文法绳之。其所著除《明书》之外,还有《四思堂集》。

傅维鳞之子傅燮调,字去异,一字绳庵。康熙二十三年(1684),官四川邛州知州,有善政。其生性警敏,博览群籍,所著有《史异纂》《灵邑杂志》《绳庵诗藁》《琴台遗响》诸书。   

傅维鳞又一子傅燮雍,字鹭来,一字笠亭。贡生,为诗磊落、缠绵,有古人风,所著有《笠亭集》。‍

主要参考文献

《大清畿辅先哲传》,北京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畿辅通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