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大疫三年,即使是医疗卫生资源相对较好的今天,全国上下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说起来中国历史也是一部战“疫”史。也正是那一场场瘟疫,推动着中国防疫和卫生制度化的进程。现在我们来回头看看古代的战“疫”史。


(资料图片)

在古代,大规模的病毒传染被叫做瘟疫,而且说到瘟疫,古人都是闻声色变,每次发生瘟疫必定是伴随着大量的人口死亡。瘟疫它的种类多样,主要包括鼠疫、天花、流感以及霍乱等。

据《中国古代疫情》年表记载,从公元前两百多年到上个世纪民国初年,这总共两千一百多年的时间内,中国爆发了三百五十二次的重大疫情,平均下来每六七年便会爆发一次严重的疫情。

一、东汉末年疫情

东汉末年到三国初期,它是有史以来有明确数据记载的人口数量减员最大的一次瘟疫,当时的疫情使得东汉的人口从五六千万降到一千多万,少了四分之三的人口,远远超过战争和饥荒导致的人口减员数量,令人瞠目结舌。公元173年,汉灵帝时期,这场疫情持续了整整六年。

这场瘟疫,人们叫做“伤寒”。据史书记载,当时得了伤寒的患者“往往会高热致喘,气绝而死;有些患者有血斑瘀块”。不过当时的“伤寒”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伤寒并不是一个概念。那个时候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霍乱、痢疾、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和我们上面所说的“瘟疫”差不多一个概念。

曹植在《说疫气》中这样描述:“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殆,或覆族而丧。”王粲在《七哀》诗中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瘟疫所带来的惨状。

此次瘟疫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中一个就是瘟疫集聚发生会导致人口快速减少,经济生产力减弱,社会秩序混乱。

二、明朝末年北方鼠疫

明朝中后期,出现了少有的全国性大旱灾,而到了崇祯年间,旱灾越来越严重,田地荒芜,粮食极速减产,甚至是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逃难。

正所谓:“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在逃难过程中饿殍遍地,老鼠没有粮食吃,就吃死尸,人们没有粮食吃,就吃鼠肉,或者挖老鼠洞吃老鼠藏的粮食,在如此恶性循环之下,越来越多的人感染了鼠疫,再加上本来就在逃难,又将疫情传播的更广,导致瘟疫越来越严重,最后不可收拾。

《崇祯实录》中曾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所以不少人认为,结束明王朝的并不是闯王李自成,而是这场鼠疫。鼠疫使得京城守备力量大减,李自成进京时,城内“人鬼错杂,日暮人不敢行”,让李自成轻松拿下京城,结束明王朝的统治。

三、清朝云南鼠疫

早在乾隆年间,就有记载鼠疫在云南出现,而且是相当的严重,云南赵州年轻诗人师道南《鼠死行》诗曰:“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渗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而且据《北江诗话》记载,师道南在作完此诗后也死于鼠疫。

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鼠疫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首次爆发,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事,鼠疫得以迅速蔓延,以意想不到的速度传播,16年的战乱期间,云南的澄江、武定、楚雄、蒙化(巍山)、大理、普洱等府、厅因鼠疫而死亡的人口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47.2万。而在战乱中,云南的人口损失为238.7万人,也就是说,16年里,云南61.7%的死亡是因为战争期间大面积散布的鼠疫。

那么,面对如此严重的疫情,古人是如何抗击的呢?

一、切断传播路径,强制隔离

隔离是阻断疫情扩散最有效最基本的手段,这种方法自古有之。秦朝时期,就有实施明确的隔离措施,凡是患有麻风病的人,都被集中安排到“疠迁”。由于医疗条件限制,那些被安排到“疠迁”的人,基本上是等死的节奏。

后来的朝代隔离治疗制度就更加完善了,汉朝时期,专门空出房子来作为隔离间;唐朝时期,朝廷设有养病坊,在各州府也设置有类似机构,负责各地医事管理和疾病诊疗,当大的疫情发生时,也承担临时性收容和隔离救治任务;后来宋朝的将理院、元朝的广惠司、明朝的惠民药局等,都是承担隔离治疗的官办医疗机构;明朝时,各州、府、县普遍设立惠民药局,抵御重大疫病的能力大为增强。

二、控制源头

在宋朝神宗时期,虔州就爆发过一次重大的瘟疫,经排查源头后,发现正是上游的水源被污染了,人们喝了那里的水,才导致瘟疫的传播。

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疫情 ,虔州府知州刘彝命人修建“福寿沟”,确保“雨污分离”,把生活污水绕开人们的生活区,后来虔州的疫情才得到彻底控制。

三、药物救治,免费医疗

面对疫情,有效药物必不可少,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提出的治则以整体观念为指导,调整阴阳,扶正驱邪,还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诸法。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方剂。

从汉朝开始,政府就实行免费的医疗政策,为患者治病,政府财政部门下拨专款、派专人去治疗,地方政府为灾民划分安置区域。

在明朝时期政府向瘟疫发生地区派遣医官巡视灾情,并由专门设立的惠民药局免费向疫情地区灾民散发药物。据记载在万历九年(1581年)交城县“自春徂夏大疫,至有举家毙绝者。知县吴腾龙集医于惠民药局,施药活之”。

四、熏烟蒸洗,净化环境

保持环境卫生,对于防疫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古代传统防疫的方法之一是熏烟蒸洗。熏烟防疫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周礼·秋官》记载有用莽草、嘉草等烧熏驱蛊防病的方法,“凡驱蛊,则令之”;“除毒盅,以嘉草攻之”;“除蠹物,以莽草熏之,凡庶蛊之事。”

汉朝时期瘟疫也是较多,《博物志》中特别讲到有一次长安大疫,宫中皆疫病,汉武帝焚烧弱水西国所贡香丸一枚“以辟疫气”,“长安中百里咸闻香气,芳积九月余日,香由不歇”。

《伤寒杂病论》中就详细论述了多种传染性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治疗方法,熏香便是其中的一种防抗和辅助疗法之一。而《肘后备急方》中也记载了空气消毒法:用以雄黄、雌黄、朱砂等为主的空气消毒药物制成太乙流金方,虎头杀鬼方等预防传染病的方剂……”。

五、佩戴口罩

佩戴口罩能阻挡细菌、病毒、灰尘和有害气体侵害与传染,而且简便易行。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用手或袖捂鼻子是很不卫生的,也不方便做其他事情,后来有人就用一块绢布来蒙口鼻。

特别是在清末的东北大鼠疫中,伍连德医生认为此场鼠疫可通过呼吸传染,并强制要求佩戴口罩,后来证明效果明显。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瘟疫造成的危害,毫无疑问,都是巨大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注重个人的卫生、勤洗手、多通风,时刻做好防范,也希望疫情早日结束!(顶端新闻)

编辑:郑楚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