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赵雍可谓是春秋战国时期少有的传奇人物,他指挥的军队在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能立于不败之地,还谋划好了“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的灭秦大计。赵武灵王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战绩,和他在位时候进行的“胡服骑射改革”有着很大关系。
赵武灵王继位后,赵国正处于衰落时期,与北方游牧民族作战中,几乎是屡战屡败,连中山这样的小国都敢侵扰赵国。于是他决定效仿胡人的穿衣打扮,提出了“改胡服、习骑射”的主张,欲发展一支机动灵活的骑兵部队。为此赵国军事实力直线上升,一跃成为战国时期可以与强秦抗衡的国家。
(资料图)
不过赵武灵王在他正值壮年时候,突然宣布退位,把王位让给小儿子赵何,自称为“主父”,当起了“太上皇”。赵武灵王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他认为实行“胡服骑射”改革后,个人威信在国内很高,纵使退位,朝中大臣也会跟随他;另一方面,他不满足于只守着赵国现有的这些疆土,他有开疆拓土雄心壮志,退位后可以让他专心参与到对外的军事战争。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赵武灵王虽通过“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让赵国变得强大起来,并在国内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可一旦选择退位,其实就等于放弃手中权力,换来的结局也让人唏嘘。
赵国四面受敌、且常吃败仗,赵武灵王决心推行“胡服骑射”
春秋末,战国初,韩赵魏三家分晋,赵国主要地到的是晋国北部疆域,北方边境与游牧民族接壤,西有强秦,东有燕国,可谓是积贫积弱,时刻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赵武灵王是赵国第六代君主,他接掌王位时年仅十五岁,当时魏、楚、秦、燕、齐五大诸侯各率领上万军队,以为其父奔丧为由,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史记》记载:“肃侯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其子武灵王立。”
在这次五国会葬危机中,赵武灵王沉着应对,采取各个击破方式,瓦解对方军事联盟。不过此次大军压境,让赵武灵王知道没有一支强大军队作为依仗,这种亡国危险还会再来。
于是赵武灵王开始探索寻求强军之法,由于赵国是与北方游牧民族相邻的中原国家,在与游牧民族交战中基本是胜少败多。
赵武灵王分析发现,在双方作战中,游牧民族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强、奔驰如风,作战方式就是骑射,采用突袭方式,让人防不胜防。而赵国军队是以步兵为主、战车为辅的作战方式,面对游牧民族远可万箭齐射,近可弯刀砍杀,难有招架之力。
为此赵武灵王就想吸收游牧民族军事上优点,打算建立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机动快速部队,而这必须改变赵国军队传统穿衣习惯。
原来当时中原地区在服饰上,采取上衣下裳模式,都是宽袍大袖,脚穿鞋子,驾驭战车、步兵射箭,这样还可以。如果骑马射箭,这种穿衣打扮就难以适应了。而北方游牧民族穿着是上衣下裤,脚穿高筒长靴,上下马非常方便,这种穿衣打扮被称为“胡服”。
赵武灵王深知想学骑射必须着胡服,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可是他在实施这项变革时候,却是阻力重重,特别是遭到赵国保守贵族势力的激烈反对。
以赵武灵王叔叔公子成为首的官僚阶层,认为赵国贵为中原国家,是礼仪之邦,四方蛮夷都应该来效仿他们,对少数民族服饰持鄙视态度。现在宽袖长衣都是祖宗留下来的,必须循规蹈矩,穿胡服是不可以容忍的。
面对朝廷内外的反对声音,赵武灵王并没有放弃,也没有强制推行“胡服骑射改革”,他先是与德高望重的大臣肥义讨论改革问题,肥义明白赵武灵王想让赵国强大的良苦用心,表示做事决不能犹豫不决,要建立伟大功业,就不用顾虑他人议论。
《史记》记载:“肥义曰: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则王何疑焉?”
在得到肥义等大臣支持后,赵武灵王率先着胡服上朝,以表示坚持进行胡服骑射的决心,很多赵氏宗族不敢公开反对,却以生病不上朝进行消极抵制。
赵武灵王于是亲自登门,到反对改革的代表人物公子成家做思想工作,他解释到赵国连年打败战,和衣服着装有很大关系,而要让赵国强大起来,只有学习胡人衣着打扮,这是有利国家百姓事情,就不能固守传统习俗。赵武灵王一番有理有据分析,让公子成心悦诚服,最终决定支持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
《史记》记载:“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义,敢道世俗之闻,臣之罪也。今王将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命乎”
在得到朝中大臣和赵氏宗族支持后,赵武灵王开始大刀阔斧军事改革,颁布“胡服令”,要求“遂胡服,招骑射”,很快赵国就建立一支强大骑兵部队。
凭借崛起的强大军事力量,赵武灵王向北打败北方三胡游牧部族,又灭了东方相邻的心头大患中山国,实现赵国疆域统一,领土扩张。
这是赵国几代君王梦想,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下,最终夙愿成真,可是赵武灵王不满足这些,他想继续开疆扩土,南下称霸中原。
可是赵国现有君主制度,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决定再次进行“改革”,自己选择退位,进行“一国二主”的方式来管理国家。
赵武灵王为集中精力拓疆扩土,决定退位成为“主父”
随着赵国疆域不断扩大,赵武灵王越来越感到精力有限,由于他本身就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如果还要抽出时间处理朝中事务,这就很难全心专注地指挥对外军事斗争。
公元前299年,刚过40岁的他宣布,传位给年仅的10岁的次子赵何,以经验老到的大臣肥义为相国,专心辅佐新君。自己为“主父”,不再管理朝堂上各类事务,只掌管赵国军事力量,为赵国开疆扩土。
《史记》记载:“二十七年五月戊申,大朝于东宫,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王庙见礼毕,出临朝。大夫悉为臣,肥义为相国,并傅王。是为惠文王。”
赵武灵王选择退位,建立这种“二元执政”体制,他认为凭借自己推行“胡服骑射”建立的威望,加上手握军事大权,再加上小儿子年龄尚小,自己完全可以掌控赵国上下。
不过仅仅4年后,赵武灵王就为这一决策感到后悔。在公元前295年一天赵国朝会上,文武百官恭恭敬敬向赵何行礼,而他只能坐在帘子后面,看着群臣小心翼翼向新君主汇报工作。
赵武灵王有了一丝失落和危机感,特别是看到大儿子赵章在朝堂下,向他弟弟赵何行礼,他觉得有点对不住赵章。原来赵章一直追随赵武灵王征战沙场,在灭掉中山国时候,立下大功,赵武灵王就将中山国的代地赏赐给他,封赵章为“安阳君”。
为了破解自己面对尴尬局势,他就向赵何要求,封他哥哥赵章为“代王”,这样一国两王,分庭抗礼的局面,让他可以更好控制赵国。
《史记》记载:“主父令王听朝,而自从旁观窥群臣宗室之礼。见其长子章傫然也,反北面为臣,诎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章于代,计未决而辍。”
可是赵武灵王打的小算盘,遭到朝臣们一致反对,赵武灵王只得作罢。不过由此,却加速赵何、赵章兄弟二人反目成仇,双方逐步剑拨弩张,而这也成为退位后赵武灵王走向死亡的导火索。
“胡服骑射改革”余威散去,遭遇沙丘宫变,一代雄主活活饿死
在册封“代王”失败后,赵章联合田不礼等人紧锣密鼓策划政变,肥义、公子成等人也逐步向赵何靠拢,赵国朝堂内部政治斗争日渐白热化。
此时赵武灵王到沙丘宫暂住,以选墓地为由让赵何、赵章随行。三人到达后,赵章假传主父召见赵惠文王的命令,相国肥义恐怕有诈,于是就带人先去看看什么情况。
结果半路上被赵章埋伏的人手杀害,此时公子成发现赵章叛乱,于是调兵平叛,赵章眼看大势已去,逃到赵武灵王住处躲避。
公子成等人带兵闯入赵武灵王宫内,搜到赵章后,将其处死,怕赵武灵王秋后算账,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派人把沙丘宫围了起来,只留赵武灵王一人在里面。
赵武灵王出不去,叫喊也没有回应,在断水断粮的情况下被困长达三月有余,一代雄主最终被活活饿死于沙丘宫中。
随着赵武灵王死而散去的,还有他建立的“退位”改革,以及想“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进而称霸中原的宏伟蓝图。
结语
年少继位的赵武灵王,先是解决来自五大诸侯国的灭国危机。之后又顶住层层压力,实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壮大实力,为赵国赢得后期发展空间。同时赵武灵王推行的军事改革,也促进了中原和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交流,推行了民族融合。
不过赵武灵王认为凭借个人英雄神武,雄才大略,纵使不当君主,也可以掌控赵国,为此做出了退位的惊人举措,但显然难以实现。
推行胡服骑射本就是在遭到赵国贵族势力反对下,步履维艰发展而来的,赵何在继位后逐步拉拢这些反对势力,形成新的朝堂力量,等赵武灵王回过神来,已经是孤木难支,最终以活活饿来的凄惨结局落幕。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