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宋仁宗时,民间借贷已然成风,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

1

青黄不接,是去年的陈粮已经吃完,而今年的新粮还没有成熟。


(资料图)

穷人最怕青黄不接,太难熬了,一家几口都要吃饭,怎么办?打小工,借高利贷,卖儿卖女…

地主最盼着青黄不接了,穷人的困难,是地主发财的契机:没饭吃,来我家借啊,我家余粮多的很,借了记得连本带利还回来…。

2

为了度过青黄不接的几个月,穷人只好借粮度日,等收获了新粮连本带利再还回去。利滚利,剩下的新粮一年比一年少,青黄不接逐年提前,直到有一年连借都借不起,只好把家里仅有的几亩薄田也抵押了出去,变成彻底的“无产阶级”。

皇帝急不急?急,因为老百姓少了,地主多了。地主会用各种方式“避税”,比如恩荫,这就直接导致国家收入变少。

穷人变多,也会影响皇帝的英明形象,所以皇帝肯定急。

有志之士急不急?急,因为老百姓没地了,无家可归,只能沦为乞丐,流寇,他们看不过去。再说,国家没钱,有志之士想干啥都缺少财政预算,能不急吗。

但有志之士们对解决这件事的方案产生了分歧,

一部分人认为,可以在青黄不接的时候由官方出面,按照最低利率借贷给农民,等秋收后,农民再把借贷还掉。这等于垄断了民间借贷,避免了地主兼并土地。——这就是王安石的青苗法。

挺好的政策吧?但司马光他们不同意,理由也很简单,官方借贷,等于与民争利,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他们认为,土地数量有限,产出有限,要想增加财政收入,唯一的办法就是限制支出,尤其是皇家的花费,各个王爷之类的,太费钱了。

当然,还有一些人,他们是青苗法的利益受害方,这些人就是民间放贷的人,或者与之相关的人。他们是百分百反对青苗法的。

3

好的政策需要高标准的执行,在这方面王安石没做好,

青苗法本来是为民谋利,但执行者会犯两类错误:

一,他们害怕借贷人还不起,所以不敢借给穷人。

二,他们想完成绩效,就逼着富人借贷。

也就是说,他们把钱借给了不需要的人,而需要的人仍然在挨饿。

反对派们抓住了这些把柄,最终成功的阻止了新法的推行。

4

任何真正的变革都必然会有资源的重新分配。

王安石的青苗法,本质上会阻止或减慢土地兼并的过程,也就是在影响资源的分配。

这必然会得罪一大批人,既然如此,不如来个明文规定,禁止民间借贷,然后抓几条大鳄…

当然,我瞎说的,

因为还有一些人是吓不住的,司马光们还是会打着儒家的旗帜来说事:官家不能与民争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