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内,李景隆接连打败仗。建文帝罢免了他的官职,任命盛庸为平燕将军,接替李景隆。
01济南之战
随后,战场从平坦的华北平原转移到山东的丘陵地带。燕军从雄县打到山东,随即进攻山东省府济南。坚守在这里的山东参政铁铉,诈降诱使朱棣进城受降。
(相关资料图)
铁铉命士兵伏在城墙上,待朱棣进入城门时,丢下铁板砸死他。结果,朱棣进城时,铁板提前落下,正好砸到朱棣乘坐的马头上,坐骑当场死亡,朱棣慌忙换马,夺路而逃。
朱棣非常生气,决定用大炮攻城。铁铉在一块木牌上写下“太祖皇帝神牌”,挂在城墙上,燕军只好停止炮击。围攻持续了3个多月,济南一直攻不下来。
朱棣从来没有在一座城下待过这么久,因为他知道,济南是核心战略要地,拿下济南,整个山东都会落入他的手中,南北粮道就掌握在他手中,明军因为粮道被阻断,在河北等地将不战而溃。说到底,朱棣也和建文帝一样,期盼速战速决。建文帝不想耽搁,但朱棣却拖不起。
02东昌之战
1400年冬天,燕军听说明军主力再次北上,新的决战开始了。双方试图沿大运河作战,以方便粮食转运和部队调动。燕军占领的沧州、德州等地,已被明军收复,燕军北撤。
之后,朱棣提前得到了情报,决定南下扰乱明军粮路,派轻骑兵到大名焚烧粮船。燕军先后从官陶渡运河到东阿、东平,威胁南方,逼迫盛庸南下。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今山东聊城)作战,并在阵中放置了大量的火枪和毒弩。
盛庸曾在济南与铁铉并肩作战,并有击败燕军的战绩。这一次他在城边列队,准备迎接燕军骑兵的猛攻。朱棣骑兵如期到达,向左翼发起进攻,但左翼却一动不动。或许是想起之前对付李景隆的策略,朱棣带着骑兵直冲中军,果然,大阵被冲开了!
朱棣眼见自己的骑兵冲进盛庸的大阵,却如撒盐入水,渐渐消失不见。两翼的明军直接开始向中间聚拢。朱棣中计了!
最终,在燕军名将张玉和朱能的拼死冲锋下,朱棣避免了被俘的命运,而张玉大将却在此战中阵亡。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的东昌之战,是明军第一次大胜。朱允炆非常高兴,祭拜了太庙。盛庸部声势大振。
03藁城之战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军来到两年前击败明军的真定,将守军引出城外,在藁(gao)城外发生了一场战斗,又是狂风相助,燕军借风又大胜一次。
从白河沟,到夹河,再到藁城,朱棣得三次大风相助获胜,朱棣相信这是天命,上天都在帮自己。
04燕军南下
至此,燕军起兵靖难已经两年多了,尽管胜多败少,但战术上的胜利根本无法扭转战略上的劣势。燕军实力太小,始终无法与能够调动全国资源的朝廷,打持久战和消耗战。
军师姚道衍建议,不要再以攻城略地为战略目标,应该直接南下,大部队在外,南京兵力薄弱,直取京师。这是一场豪赌,朱棣果断出手。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正月,燕军并没有像以前那样沿运河南下,而是绕过沧州等地,直接穿过华北平原,经过保定蠡县,前往德州,随后沿着大运河快速向南行军。两个月内到达徐州,徐州守军坚守不出。燕军也没有纠缠。他们一路向南奔袭,不到一个月就到了安徽宿州。平安看到燕军一路南下,率军追击。
05灵壁之战
在齐眉山,燕军的前锋被徐辉祖击败。除酷暑外,燕军进退两难,将领纷纷要求北上。幸亏朱能此时鼎力支持朱棣,称“汉高祖十战九败,才得到天下”。众将大受鼓舞。
朱棣立即利用这难得的士气,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拦截了明军平安部的粮道,围困了明军,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最终结果。明朝军队在离京师如此之近的地方,竟然陷入了缺粮的困境。
平安等将领决定以三声炮响为信号,组织士兵突围。次日,三声炮响如期而至,士兵们冲向灵璧各城门。城门打开,他们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群扛着云梯的燕军士兵,正朝着灵璧城而来。原来燕军选择的攻城时间是在同一天,信号同样是三声炮响!
就这样,原本专注于突围的明军前方部队不知去向何处,但后面的士兵却一心想出城突围,挤作一团。燕军骑兵乘势而上,将明军最后的抵抗力量全部消灭。
06渡江进京
之后,燕军全速向南推进。十八天后,扬州陷落,金陵震动。朱允炆急忙派庆城郡主(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与朱棣谈判,表示愿意议和割地。
朱棣说:“这不过是朝廷拖延时间的伎俩,只等远道而来的援军。”燕军进军距南京三十里的龙潭,建文帝坐不住了,朝廷大臣劝他逃往浙江,或者沿江而上到武昌,以谋再战。但方孝孺上前说道:“城内还有二十万禁军,唯有守城等待援军。就算于事无补,君王死社稷,才是正道!”
就这样,建文帝失去了最后的机会。守卫南京城西北金川门的李景珑和谷王朱橞,看到朱棣大军到来,直接打开了城门,不战而降。京城内主干道旁,文武百官夹道跪迎王师。
回想这三年多的战争,建文帝曾有过无数奠定赢局的机会,但几乎每一个机会,他都没把握住。
大势已去,建文帝点燃了祖父朱元璋留给他的华丽宫殿,在火光笼罩中,这个25岁的皇帝不知所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