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的古人,特指春秋时期的古人。
春秋之前的西周,作战想必也很绅士,但那时候受经济条件限制,还没有大规模的车战。
所以《封神演义》里的姜子牙等人,骑的都是各类怪兽,马匹都很少。
【资料图】
骑兵要等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在中原才逐渐出现;而大规模应用骑兵,要到秦汉之交了。比较擅长运用骑兵的是项羽,刘邦曾经在彭城一战中,五六十万大军被项羽3万精锐骑兵击得溃不成军。
战争的“绅士时代”,就出现在战车时代。此前可能也有,但此后肯定没有。
为什么兵车作战时代,作战比较绅士呢?
有两点原因。
其一,兵车作战,以春秋战国时期为主。从阶段上来看,依然属于东周时期。周朝制定了繁琐的礼仪制度,对作战也有严格要求。春秋时期虽然“礼坏乐崩”,但影响力依然存在。
第二,兵车作战,一般一天就能结束战斗,你也没机会搞什么战术、谋略,快得很。两国的车队,互相对冲一番,几匹马拉着一辆车,受到战斗的惊扰,发疯似的往前冲,战士们既刹不了车,也很难操纵马儿调头。
有好几个君主,就是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马车冲进了敌人的战车群,成了或者差点成了俘虏。
两军对垒,互相一冲,败了的很难重整旗鼓,赢了的也要用鞋底板刹车才能停住,你赢我输,签字画押,回家干饭。
战斗的过程太简单,有鬼点子的,还来不及用计,自家就败了,所以不如大家打明牌,一是一,二是二,定好规则,说好怎么打,咱再干架。
于是就有了被耻笑的宋襄公。宋国,是商的后裔;周灭商,把一部分商人安置在宋,后来成了宋国。所以宋襄公很以贵族自居,打架也格外绅士。
敌人没列好阵势,不能打;敌人逃跑超过100步,就不能再追了——所以往回逃跑了50步的,会嘲笑逃了100步的:瞧瞧,你多怕死,我不怕死!
敌人受伤了,不能打;敌人里面如果有白发的,不能抓……
宋襄公严守规则,坚持绅士,结果败了,被后人好一通笑话。
其实打仗绅士的,不仅仅是他。有一年楚国和晋国交战,晋国大将每次在战场看见楚王,都摘下头盔,趋避一旁,表示尊重。
——显而易见,这样的场景,也只能出现在战车上。晋将看见楚王的车,连忙让自己的车让一让,“让领导先走”。话说这哪像打仗啊。
但这毕竟是战争。如果晋将想要抓楚王立功,先要行礼,然后大喊一声:“对不起,我要射您了!”然后射出一箭。楚王如果侥幸躲过这一箭,会大喊:“客气客气,这回该我了!”然后用自己的弓,也向晋将射一箭。如果晋将不讲武德,连续射出两箭,那是不绅士的。
大将更喜欢和自己级别相同的将领单挑,如果对方比自己级别高,大概率会将其车马困住、手下杀死或者俘虏,然后毕恭毕敬地作揖行礼,说:“外臣这厢有礼,麻烦您做我们的俘虏吧,一定好吃好喝好招待,不让您受一丝委屈!”
这就是国君的待遇。别说春秋时期的君主了,明朝的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瓦剌首领也先,对他也是好吃好喝好招待,比后来软禁在京城强多了!
更有趣的是,晋国这员大将的绅士风度,让楚王很感动,竟然派人到敌营,送了一把弓给他,表示感谢!
您说这打的啥仗啊?
春秋时期,楚国和晋国经常打仗,双方也习惯了。有一次,晋军败退,很多战车陷入泥坑,进退不得,楚兵追了上来。
然而,追上来的楚兵不是一顿砍杀,而是指点晋国士兵:“喏,把车上这个横木撤掉,就能逃出泥坑了!”
晋兵照做,果然很快出了泥坑,顺利逃走。临走不仅没说再见,反倒揶揄楚国人:“还是你们逃跑比较有经验啊!”
到战国时期,战车笨拙的短处日渐明显,灵活的步兵、骑兵成为作战主体。步兵打仗,最核心的问题就成了如何杀人。杀人可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谁都怕死,谁都不想死。于是,战术日渐复杂,后勤补给变得极为重要,战斗的时间,也从一天解决,逐渐演变成了几个月甚至几年。
绅士风度从此全无,战争除了血腥,什么也没剩下。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