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这个人绝对不是什么好人,甚至还有点变态,但却是一位难得的猛将。


(资料图)

草莽英雄

别人的二十三岁要么在读书,要么在工作,他的二十三岁则是在山上当强盗。

这在不知道的人看来,常遇春也就是一个基层的强盗。

但事实上,常遇春的年纪虽小,在强盗集团中的级别可不小,手底下管的人高达几十位。

正所谓“狗行千里吃屎,狼行千里吃肉”,有本事的人到哪里都吃得开。常遇春从二十三岁开始当强盗,一直当到二十六岁才投奔朱元璋。

当时正逢乱世,国家没有秩序,强盗的日子不是一般的好过。

既然如此,常遇春为什么要放着优越的生活不过,跑去过那种刀头上舔血的生活呢?其主要原因在于他觉得没前途。

当时他的老大刘聚只是一个强盗头子,没有任何的野心,只想本本分分的当一个强盗。

但是他可不一样,他有野心,不甘愿一辈子只当一个强盗,想要在乱世之中打出一番事业。

他明白自己几斤几两,所以没有想着自己创业,而是想着去投奔他人,而这个他人就是朱元璋。

他考虑朱元璋之前,有没有审视过天下大势呢?肯定没有。

毕竟他就是一个强盗,以他的文化素养,就算他想审视天下大势,也没有那个本事。

他投奔朱元璋,单纯就是因为朱元璋离他最近,他当强盗的地方就在和州附近。

关于他的老大刘聚,朱元璋虽然没有见过,但也听过,这也是为什么他在投奔朱元璋的第一天,朱元璋就对他说:“你有你的老大,吃饱了饭就赶紧走”。

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对着朱元璋就是一顿痛哭,只求朱元璋能够将他留下来,同时还要求朱元璋将先锋印给他。

将他留下来可以,但是将先锋印给他,那是一定要考虑的事情。

毕竟先锋是打第一枪的人,第一枪打得好,后面的人就会蜂拥而至。而第一枪打得不好,后面的人就会纷纷溃逃。

战争的关键点,往往就在于这第一枪。

要先锋印可以,但前提是你得证明你自己。恰好,当时朱元璋要渡过长江,攻占太平。

朱元璋之所以要攻占太平,主要是出自于两点考虑:

第一点、太平附近的高阳、正高、纯、全是粮仓;

第二点、太平与南京相邻,而朱元璋理想中的根据地就是南京,要想攻占南京,就必须要先攻占太平。

南京靠近长江,既代表着有水路,水路既代表着交通发达。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没有火车,二没有飞机,三没有汽车,最快的交通工具就是船。

但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南京有六朝在此定都。

而封建社会的人都比较迷信,既然要打天下,那就必须要有王气,南京就有王气,背山面水,龙盘虎踞。

和州对面的采石、太平、南京都是元朝的地盘,元朝当然不可能眼睁睁的看着朱元璋渡江来打。

早在朱元璋出兵之前,元朝就在对面布置好阵型,等待朱元璋。正是在此战中,常遇春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先锋印。

渡江战役肯定没有那么好打,毕竟人家在陆地上,而你在水面上。

常遇春充分发挥了猛将精神,船还没有靠近元军,他就独自一人做了一个类似跳高的动作,跳到了岸上,对着元军就是一顿输出,一连杀了好几个人。

“遇春应声,奋戈直前。敌接其戈,乘势跃而上,大呼跳荡,元军披靡。”——《明史·常遇春列传》

后面的士兵见状纷纷加快速度,接连登岸,与常遇春协同作战。岸上的元军就这么被朱元璋击溃。

趁此机会,朱元璋迅速对太平发起进攻,仅用一战就将太平攻克。

对于人才朱元璋是不吝啬的,不但将先锋给了常遇春,还将常遇春升为“太平兴国元帅”,也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都督之一。

常遇春彪悍的一生,正是从这里开始。

无人能挡

无论是官方修的史书《明实录》、《明史》,又或者民间修的史书,对于常遇春的记载,那都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身经百战,却未尝一败,到底是什么导致的呢?是猛将精神导致的。

跟随着他打仗的士兵,一上战场,估计就热血沸腾,因为常遇春向来都是身先士卒。

宁国之战,他明明都已经连中三箭,却还挺在前线指挥大军作战。有这种上级,想不打胜仗都难。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一方的大将张定边率领三艘战船径直对朱元璋发起进攻。

由于事发突然,一开始张定边的姿态是巡逻,谁都没有想到他的胆子竟然那么大。

张定边一路横冲直撞,虽然被朱元璋三十多艘战船包围,但由于朱元璋的战船与陈友谅的战船有着明显的差距。

陈友谅战船最高的有三层楼那么高,而朱元璋的最高也只有两层楼那么高。

张定边过五关斩六将,见谁杀谁,势不可挡,不断的向朱元璋逼近。

以至于朱元璋惊慌失措,逃跑的过程中指挥不当,竟然导致战船搁浅。

如果不出意外,朱元璋这一辈子也就只能走到这里,历史上也不会有明朝。

关键时刻,有一个人站了出来拯救朱元璋,这个人就是常遇春。

当时张定边的战船离朱元璋的战船已经很近,行军前去救的话肯定已经来不及。

常遇春二话不说,拿起弓箭就是一箭,直接射中了张定边的肩膀,可谓是大快人心。

“遇春射中定边,太祖舟得脱,而遇春舟复胶于浅。”——《明史·常遇春列传》

张定边没有常遇春那种身中三箭,而不下线的魄力。从中箭的那一刻起,他就指挥战船撤退。

从这里可以看出,张定边虽然身为陈友谅的第一猛将,但相比于常遇春,还是稍逊一等。

要说到常遇春一生当中最辉煌的时刻,那一定是洪武元年与北元第一统帅王保保之间的战斗。

王保保身为北元的第一统帅,竟然被常遇春追着打,打到了什么程度呢?

连鞋都来不及穿,军队都顾不上,就一个人率领着亲军逃跑,剩下的十万大军对于明军而言就是羔羊。

这一仗,明军歼灭北元四万大军,其他的六万则全部溃逃。

此战,常遇春充分发挥了他的作战特点,那就是快。

常遇春能够战无不胜,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敌人往往还没有反应过来,他率领的大军就已经到达敌人的面前,敌人连反应都没时间反应。

后来的朱棣就完美的继承了常遇春这一特点,才有了奔袭万里,未尝一败。

必须要说的是,元顺帝的两次搬家,常遇春都有份。元顺帝第一次搬家,是从大都(北京)搬到上都(开平)。

第二次搬家是从上都搬到应昌(内蒙古达来淖尔湖)。

第一次搬家,常遇春的职位是副将,仅次于统帅徐达。第二次搬家,常遇春的职位是统帅。

而常遇春就是死在元顺帝第二次搬家,他班师回朝的路途中,他是怎么死的?

暴毙而亡,年仅四十。或许这就是报应。

“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明史·常遇春列传》

光辉背后的另一面

随着常遇春胜利,基本上都会出现一具又一具无名的尸体,这些尸体并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常遇春一个人的手上。

因为常遇春有一个怪癖——杀降。

白起明明位列武庙左列之首,但是却被宋太祖一声令下,给踢了出来。为什么呢?因为他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五万赵军。

杀降在每一个武将看来都是无耻的行为,毕竟人家都已经投降,没有了任何的抵抗力,还要剥夺人家生存的权力,那不是惨无人道吗?

可是常遇春却不管,他这个癖好伴随了他的一生。

攻打南京有朱元璋在,他不敢杀,但到了攻打镇江、常州、长兴没有朱元璋在,他随便乱杀,杀的人高达五千以上。

“还守龙湾,援长兴,俘杀吴兵五千余人,其将李伯升解围遁。”——《明史·常遇春列传》

朱元璋对于他这个行为深恶痛绝,多次警告,但他都当做没有听到。他的不良行为,始终会给朱元璋带来灾难。

池州一战,他俘虏陈友谅三千士兵,这三千士兵投降主要是因为觉得有活路,但是常遇春当天晚上就将他们活埋。

因此,陈友谅大发雷霆。在陈友谅看来,这是朱元璋对他的挑衅。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连杀兄弟,杀领导,品格恶劣到顶点的陈友谅都鄙视常遇春的行为。

陈友谅率领二十万大军顺流而下,与朱元璋展开第一次决战龙湾之战,第二次决战才是鄱阳湖之战。

这次决战以朱元璋胜利告终,因为他中了朱元璋的埋伏。

没有想到兵力连十万都不到的朱元璋,竟然敢出城作战,再加上当时是晚上,他想不败都难。

常遇春这一生当中,唯独只有灭张士诚的那一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杀降行动。

因为在此之前,朱元璋就已经当着他的面多次警告他,再嘱咐徐达一定要将他盯紧,以免他的癖好又发作。

有的人或许好奇,常遇春不听话,为什么朱元璋不将他杀掉?这不是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朱元璋要是将他杀掉,该由谁来替代他的位置呢?一个人选都没有,他就是当时的第一猛将。

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如果后来的袁崇焕能有这种觉悟,估计也不会死的那么惨。

其实常遇春杀降,并不是单单杀的降,而是有目的的。

他每次杀降,都会故意放几个人走,他放几个人走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给他们的老大通风报信,让他们知道人是常遇春杀的,有能耐就来找常遇春,池州一战也是如此。

俗话说:“杀降不祥”,当年白起杀降死于非命,项羽杀降丢失天下,他也算是死得其所。后来戚继光的领导胡宗宪不信,结果也死于非命。

受常遇春作战风格影响的并不止朱棣一个人,还有后来歼灭北元残余势力,名震天下的蓝玉,蓝玉是常遇春的内弟。像徐达那样的统帅难得,但是像常遇春这样的武将,有的时候也挺多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