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刘可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腕摇金钏响,步摇玉环鸣。”美人挪步时发出的声响,让人心醉神迷。

这两句诗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嫔妃徐惠所作的《赋得北方有佳人》。其中,“金钏响”“玉环鸣”,便指的是盛行于唐朝女子间的装饰品臂钏,碰撞所发出的声音。

右起: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 陈坤 许丹睿(图据河南卫视)

在由河南卫视和优酷联合推出、封面新闻媒体战略合作的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节目中,出现了几枚金镶玉工艺制作的“手镯”。“那时候的手镯多漂亮”“老祖宗的工艺咱没丢”“想拥有”等弹幕,展示了“手镯”的精美带给观众的感叹。但是赞叹归赞叹,这个物件其实并不是“手镯”,而是专家介绍的、戴在手臂上的“臂环”,也就是“臂钏”。

臂钏并不是唐朝才有,但是直到唐朝才盛行起来。《说文解字》:“钏,臂环也。”相传臂钏起源于商朝,是几个大小不同的手镯拼成的一套或是一件饰品。臂钏又称“玉臂支”、臂环、“跳脱”,是一种戴在手臂上的装饰品。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侯宁彬在节目中介绍:“其实在唐代最高等级的是用玉,然后第二等级的才是用金。第三等级就用漆了。那么既然金和玉能够综合起来用,那说明这个人的身份应该非常非常高。”出土于何家村窖藏、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院的金镶玉臂环,便是一个珍贵的藏品。

金镶玉臂环(图据河南卫视)

何家村唐代窖藏共出土了两副四只玉臂环,装在鎏金莲瓣纹银罐内,器盖有墨书“玉臂环四”。此副玉臂环由等长三段白玉衔接而成,每段白玉的两端都包以金质兽首形合页,并贯以小金钉作轴相连,其中一合页的金钉可自由抽取插合,便于佩戴。传奇小说《杨太真外传》写到,擅长《凌波舞》的谢阿蛮曾在清元小殿一舞,伴奏则由宁王李宪吹玉笛,唐玄宗亲自打被称为“八音之领袖”的羯鼓,杨贵妃弹奏琵琶。舞毕,杨贵妃“命侍儿红桃娘取红粟玉臂支赐阿蛮”,此处的“臂支”,就是臂钏。虽然不确定传奇故事是否属实,但是由此可见,生活于宫廷中的杨玉环可能也曾使用过臂钏。

在唐代,臂钏也不是宫廷专属。根据《旧唐书》的记载,唐代将领崔光远率兵平定段子璋叛乱,因其麾下“将士肆其剽劫,妇女有金银臂钏,兵士皆断其腕以取之”,因而被唐肃宗坐事论罪,而后忧郁而亡。由此可以推断出,寻常百姓也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金银臂钏。宋代的时候,金臂钏也被为“缠臂金”,苏轼就曾经写过:“夜来春唾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有些人结婚讲究“三金”的聘礼,也就是金戒指、金项链、金耳环。金臂钏也曾是宋代人聘礼所谓“三金”之一,《梦粱录》中曾经记载:“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

臂钏并非出现在唐朝,只是盛行于唐朝。这与唐朝的开放之风有关。唐朝女性的衣着,具有“轻、薄、透”的特点。《开元天宝遗事》中写到:“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一种透明有花纹的丝织品),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关于唐朝女性的大胆穿着,我们从《簪花仕女图》中也可窥见一二。正是因为轻薄衣衫的出现,才使得唐朝女性对于臂钏这种装饰品格外青睐。如果全身上下都裹得严严实实,想必臂钏也不会在民间和宫廷中,都得到如此广泛的喜爱。

齐东方教授(图据河南卫视)

实际上,“臂钏”这种时尚之所以能流行起来,每年向宫廷进贡大量丝织品的剑南道功不可没。《闪耀吧!中华文明》第四期节目邀请到的著名考古学家齐东方教授,也介绍了蜀郡所产的丝织品,是如何影响到繁荣开放的长安城:“蜀郡的丝织行业自汉代以来,一直都是最好的。唐朝时候,中国生产的丝织品最好的、最高档的丝织品,都产自蜀郡。”《蜀中广记》卷六十七方物记载:“安乐公主出降武延秀,蜀川献,缕金为花鸟,细如丝发,鸟子大仅黍米,眼鼻嘴甲俱成,明目者方见之。”蜀地进献给安乐公主的这条“单丝碧罗笼裙”,也曾经作为潮流,引起了模仿。这种“上自宫掖,下至匹庶,递相仿效,贵贱无别”的风气,打破了以往穿衣贵贱有别的严苛要求,也是唐朝开放风气的体现之一。在齐东方教授看来,这些进贡的丝织品,不仅影响着长安城,更是通过长安,影响了整个大唐,乃至世界。

何家村出土的两瓮一罐(图据河南卫视)

因此,是文化上的包容性,加之社会风气的开放,才能造就大唐特有的审美。因此,“腕摇金钏响,步摇玉环鸣”的这种声响,可以说是富贵奢靡的声音,也可以说是大唐时期开放包容之风“发出”的声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