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三国初期,孙氏父子兄弟三代经营江东,累世经营,终于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成为三足鼎立中的一方势力。要知道孙氏本是浙东地区一个地位一般的豪族,能在士族林立的江东地区站稳脚跟并称霸一方,孙家父子确实英雄了得。
(资料图片)
孙坚以郡司马的身份起家,平定会稽许生起义后小有名声。黄巾起义爆发后,更是展露出不凡的才华,最终获封长沙郡太守一职。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孙坚因为势力弱小,只能投入袁术门下。后来袁术和刘表发生冲突,孙坚被黄祖的部下射死,其长子孙策继承了他的势力。
小霸王狩猎,三门客刺虎
《三国演义》称孙策武勇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早先孙坚在北方参与平定黄巾、董卓之乱时,少年孙策即携母迁居舒(今安徽庐江西南),与当地豪族名士周瑜等交友,深得江淮士人的信任。孙坚死后,孙策为了获得父亲的政治遗产不得已继续效命于袁术,为其征战庐江,得胜后袁术却不守信,只归还了一部分孙坚的部属给孙策。195 年,孙策说服袁术东渡长江,从此如如蛟龙入海,猛虎归山,天宽地阔,星火燎原终成大势。
(孙策)与周瑜相友,收合士大夫,江、淮间人咸向之。——《三国志·孙策传》
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孙策大败扬州刺史刘繇,会稽王朗和吴郡严白虎,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势力。197 年,袁术不知死活僭越称帝,孙策就同袁术划清界线,获得了朝廷的认可,受封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兼任会稽太守。第二年,又晋升讨逆将军,封吴侯。200 年初,孙策夺取豫章郡后统一江东,正是英雄大展身手之时,不料发生了一起意外,使得孙策壮志未酬身先死。
200 年的四月,孙策准备发兵北上,在丹徒狩猎时为“许贡三门客”所伤,不久后就死了,年仅二十六岁。许贡三门客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刺杀孙策呢?
许贡是东汉末官吏。先后任吴郡都尉、太守,欲送密信给曹操,要曹操注意孙策,却被孙策发现而被杀。简单来说,就是盘踞在江东地区武装割据人员,看到孙策侵占了他们的地盘,打又打不过,反而被孙策杀了,可绝就绝在,这个小军阀手下有三个门客,义薄云天,跟春秋的豫让一样,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于是暗中谋划替故主复仇。
孙策名为小霸王,勇武自不必说,可有心算无心,明松易躲,暗箭难防。孙策在一次狩猎时,大意了,跟护卫脱离地太远,这就给三门客提供了刺杀良机。最后三门客固然被跟上来的兵士杀死,但孙策面门也中了一箭,伤重不治而亡。作为孙氏集团的带头大哥,刚刚在江东建立基业,还没来得及更进一步,就死在三个籍籍无名的门客手中。
这次刺杀事件其实暴露出来一个问题,对于江东本土势力而言,特别是江东的老牌士族,孙策就是个外来入侵者,孙策攻占江东时,可是杀了江东士族不少人,包括大名顶顶的陆逊的叔爷陆康也是死在孙策手中。陆康忠于东汉朝廷,政绩显著。孙策奉袁术之命攻打庐江时,陆康率众坚守两年,城陷后去世。陆氏宗族百余人,经此战乱,死了近一半。所以说孙氏占江东并不是传檄而定,那是尸山血海杀出来的。孙氏和江东士族间从最初就有一根刺,这根刺一直到孙吴灭亡都没有拔出来。
剪不断理还乱
江东的政权构成很有玄机,一方面孙氏兄弟对于江东士族的影响力深感忌惮,另一方面又不得不依赖江东士族来稳固统治。
前文说了孙氏来自江东,但并非大族,之所以能够在江东立业,主要得益于两大势力集团的支持。一个是跟孙策渡江而来的淮泗集团,另一个是本地大族。
如彭城张昭、张休父子,琅琊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庐江周瑜、临淮鲁肃、汝南胡综、沛郡竹邑薛综等人都属于淮泗集团;另外像吕蒙、吕范,程普、黄盖,周泰、蒋钦,甘宁等人虽然不是从江北来,但其利益和孙氏基本一致。
而本地士族以顾、陆、虞、张吴郡四大家为主,互相联姻,形成了利益共同体,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在江东内部根深蒂固。孙策入主江东时,是通过张昭的调合,并且以“共同治理江东”的承诺同江东士族形成联盟的。所以不管是孙策,还是孙权在位时,其统治权柄都会受到江东士族的制约。
赤壁一战,以周瑜、鲁肃等为首的淮泗集团掌握军政大权,通过与刘备联手击败曹军初步占据了优势地位,后吕蒙白衣渡江,又从关羽手中夺取荆州,更是确立淮泗人士在江东政权的主导地位。
但是,风水轮流转,随着吕蒙英年早逝后,淮泗一方基本上就没有什么人才涌现,而树大根深的江东望族则厚积薄发,东风压倒西风,占据了主导地位。《三国志·吴书·朱治传》称,“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而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要数顾雍和陆逊了。
帝王想要维持自己的超然地位,必须保持朝廷不同派系之间的权力制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必然危胁到王权。这一点以孙权的政治智慧肯定心知肚明,所以当江东势力作大后,孙权在心里是不安地,他肯定不能忘记老孙家当时进入江东时,一路杀伐,死在他父子兄弟手中士族之人有多少。
所以说,孙权肯定要压制江东士族。但经过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后,以陆逊为代表的江东士族的声望如日中天。他又不能以莫须有的罪名随便杀人。所以才有了孙权晚年一系列古怪的举措。
大开杀戒
公元 234 年,孙权设立中书校事以监察各级官吏,并任命出身淮泗的吕壹为主官,以抑制江东士族势力的发展。而吕壹这个人属于周兴和来俊臣之流的人物,挟嫌报复,手段残忍,连宰相顾雍、左将军朱据敢陷害。太常潘濬甚至想要“欲手刃杀壹,以身当之,为国除患”。所以在江东士族极力反对的情况下,孙权无计可施,只能把吕壹推出来当替罪羊杀掉,以堵江东氏族的悠悠之口。
公元 241 年,太子孙登早逝,孙吴上演了一场夺嫡之争。孙权把三子孙和立为太子,但同时又把自己喜爱的四子孙霸封为鲁王,权利和太子相同。这一手后世唐太宗也玩过,不知道是不是学的孙权。但毫无例外,孙权和唐太宗都玩砸了。在历史上,给太子找块磨刀石这种做法,必定酿出祸患。
东吴也发生了“二宫之争”,双方各自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拥护太子派主要是顾、陆、朱、张为主的江东士族,其目的在于保住江东士族的权势;而拥护孙霸的是以步骘为首的淮泗人士,他们自然是想从江东士族手里压权。
最终,孙权废黜孙和太子之位,赐死孙霸,然后又顺带手把江东士族这个眼中钉给梳理了一遍。不仅把“出将入相”的陆逊逼得“愤恚致卒”,还以亲附太子之名把陆逊的外甥顾谭、顾承等流放交州,骠骑将军朱据被赐死,尚书选曹郎陆胤下狱,太子太傅吾粲被诛杀,张纯弃市。可以说,江东士族中的头面人物被一网打尽。而淮泗派除了诛杀了全寄、惕竺、吴安、孙奇几个小角色外,其带头大哥步骘升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大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大司马,镇南将军吕岱为上上将军,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
公元 252 年孙权去世,留五大臣辅政,其中孙弘、孙峻为宗亲,诸葛恪、滕胤、吕据为淮泗集团的成员。这个安排看起来挺安全的,宗亲加淮泗亲信,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孙权临死给自己的子孙挖了一个巨坑,这个坑大到了最终给孙吴带来了灭国之祸。
后记
孙权死后,孙亮继位,但此后的东吴,诸葛恪、孙峻、孙綝、孙鲁班等人乱政,孙亮更是直废。到了孙皓继位时,诸葛恪被杀,孙权苦心营造的宗室和淮泗集团辅政的局面已经荡然无存,陆抗、陆凯为代表的江东士族重新回到政治舞台的中心,直至西晋灭吴,江东士族依然屹立不倒。
搞笑的是,由于江东士族和孙氏之间的关系已经降至冰点,在西晋伐吴时,江东士族并未像以前那样,同仇敌忾,而是消极应对,故仅仅四个月时间,晋军便跨过长江天堑,兵临建业,东吴宣告灭亡。
两汉时期,士族的势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三国鼎立时,强大如曹魏,也忌惮于世家的力量,一直不敢代汉而立,直到魏文帝曹丕才通过九品中正制与士族形成利益同盟。而江东士族力量虽不像北方那样强大,但也对孙吴的政权有着臣大的影响力,终孙吴一朝,虽有孙权大开杀戒之举,但其政权中的江东化进程始终不曾被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