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议这件事的起因很简单,过程很复杂,结果很血腥,后果很严重。
【资料图】
大礼议是明朝的一件大事,而且大礼议礼事件带来的最大后果就是,明朝内阁的争斗和倾轧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为明朝的进一步衰落直至灭亡埋下了伏笔。
1.大礼议的起因。
大礼议事件的起因其实很简单,明武宗没有子嗣也没有兄弟,他死后只能从他的堂兄弟里找继承人,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代写遗诏,确定由已经世袭兴献王爵位的朱厚熜继承帝位。
朱厚熜和明武宗是同一个祖父,朱厚熜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他们两个的关系,在当时所有的藩王里面最近,所以由朱厚熜继承皇位是没问题的。朱厚熜继位以后年号嘉靖,这就是后世有名的明世宗。
朱厚熜继承帝位,没有问题,也符合当时的正规礼法。可是问题就出在,嘉靖帝不但自己做了皇帝,还想追封他的父亲为兴献皇帝,封他的母亲为皇太后。这就不符合当时的正规礼法了。
所以当时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百官都激烈反对,因为遗诏出自杨廷和之手,杨廷和等人就拿出遗诏里的“继嗣”一说,让嘉靖帝认明武宗的父亲明孝宗为父。认自己的亲生父亲,上一代兴献王朱祐杬为皇叔父。
这令年少气盛的嘉靖帝万万不能接受。于是少年嘉靖跟百官展开了激烈的拉锯。
2.大礼议的过程很曲折复杂
一边是年轻气盛的新皇帝,一边是团结一致,自认为占理的百官,两边一接触,就已经火药味十足了。
在此事之前,朱厚熜进京继位的时候,就曾因为群臣以太子之礼对待他,他不接受,说自己并非是以皇子的身份继嗣的,因此他选择驻跸北京城外,迟迟不肯进城接位。这次冲突,最后还是皇太后驱使群臣妥协才解决的。可见少年朱厚熜的固执和刚硬。
在大礼议的话题摊牌以后,朱厚熜是处于劣势的,一来百官都站在杨廷和一边,又有遗诏在手,二来百官自认为有理论依据在手,所以嘉靖帝没法跟群臣辩论。
这时候,有一个老进士名叫张璁的站了出来,此人七次应试不第,四十七岁才考中进士,于是想抓住机会,赶紧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于是他选择了站在年轻的嘉靖帝一边。
为了获得嘉靖帝的青睐,此人翻遍古书和典籍,为嘉靖帝找到一条“承统非继后”的理论依据。这条理论的意思是,嘉靖帝继承的是大明的皇统,而不是明孝宗和明武宗的嗣位,就算他不是明孝宗的儿子,一样可以继承大明的皇统,因为他的身份符合继承皇位的要求,毕竟他是朱家的子孙。
在这种理论下,嘉靖帝不用再是明孝宗的儿子才能继位,自己的亲爹也不用变成自己的“皇叔父”了。
这就造成了继嗣和继统之争。
群臣坚持继嗣,就是坚持让嘉靖认明孝宗为亲爹。
嘉靖坚持继统,就是坚持不用认明孝宗为亲爹。
两边激烈争斗。除了张璁之外,又有一些官员,比如桂萼,席书,方献夫等,站在了嘉靖帝的一边,这些人也就是有名的“议礼诸臣”。嘉靖帝不再孤掌难鸣。
于是议礼诸臣和百官又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结果张璁桂萼等被贬到了南京。
接着,嘉靖帝又以辞去皇位为威胁,强硬地将自己的生母接到北京,并尊为皇太后,杨廷和等人无奈,只好妥协。
然而事情没过多久,张璁桂萼等人,又一次提出礼议之事,遭到支持继嗣的群臣嫉恨,他们商量要派人暗杀二人。
但是,嘉靖帝好不容易找到几个支持自己的人,怎么能让他们出事,于是赶紧把二人封为翰林学士,调回北京。
后来杨廷和看嘉靖帝羽翼已丰,无法再撼动年轻的小皇帝,无奈之下,黯然致仕。
继嗣派一时之间,群龙无首,礼部尚书汪俊仍不屈服,想把百官都召集在一起,串通起来,来一个群谏。总共参与群谏的官员,多达251人。这些人反对嘉靖帝尊自己的生父为皇考,还想让他认明孝宗为父。
嘉靖帝一看非常生气,发现这帮人串通起来搞自己。接着又有几十个官员也参与了进来。嘉靖帝震怒。
结果双方各自做了一点让步,嘉靖帝的让步是,既承认自己的生父,也认明孝宗为父,只不过称自己的生父为“本生皇考”,称明孝宗为“皇考”。百官的让步是,同意嘉靖帝追封自己的生父为皇帝,封自己的生母为皇太后。
3.大礼议事件的后果很血腥。
在双方妥协以后,嘉靖三年,嘉靖帝为自己的父母举行册封仪式,又是祭告天地,又是祭告宗庙,这是要在宗庙里给自己的亲生父母安个牌位。
虽然群臣勉强同意嘉靖帝封自己的父母为皇帝太后,但是他们没有预料到嘉靖帝会搞的这么过火。于是有个叫何孟春的侍郎,纠集群臣到皇宫左顺门嚎啕大哭,跪请嘉靖帝改变主意。
嘉靖帝虽然年龄不大,但是做起事来,心狠手辣,嘉靖帝一看这些人在皇宫外面大哭大闹,还不依不饶了,因此他恼羞成怒,终于对反对自己的百官下重手了。他给那些参与哭谏的官员来了一场大屠杀。
首先是,让锦衣卫逮捕领头的八人下到诏狱,接着逮捕五品以下官员143人严刑拷问,四品以上官员86人停职待罪。
其次,五品以下官员16人,在左顺门被廷杖至死,八人被被充军。杨廷和之子杨慎也被廷杖。很多官员,或被削职为民,或被充戍边疆。
经过嘉靖帝一阵猛烈血腥的打压,百官再也不敢随便讨论嘉靖帝父母到底是谁这件事了。
经过大礼议事件,嘉靖帝在朝廷站稳了脚跟,巩固了实力,也明白了皇权跟相权的激烈冲突。
这件事,让嘉靖帝学会了一个道理,就是不能让百官团结在一起。于是他对于实际上的宰相们,也就是明朝的内阁辅臣们,使用了分而治之的策略。
首先确认首辅的权威,其次巩固次辅的地位。让内阁不再一家独大,毫无顾忌。
嘉靖朝,内阁首辅虽然稳固,可是内阁次辅更加稳固。这就造成了首辅和次辅之间的激烈斗争,而首辅和次辅的斗争,所使用的都是御史和言官,因而御史言官也开始分了派系,然后百官开始不再是铁板一块,给了嘉靖帝各个打击的机会。
例如议礼诸臣都入了阁,接着就是一阵乱斗,甚至于嘉靖帝还给了内阁特别的辅臣密折专奏的权力。夏言做了次辅就开始斗张璁,严嵩做了次辅就开始斗夏言,徐阶做了次辅就斗严嵩,张居正做了次辅就开始斗高拱。
在嘉靖朝,内阁争斗是整个明朝最为血腥激烈的。这种斗争的后果就是,朝廷百官里开始结党,后来有了齐、楚、浙三党,有了东林党,再后来有了阉党。
明朝中央朝廷,终于乱成了一锅粥。国家被治理的越来越烂,农民起义和后金的威胁,也解决不了,明朝终于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