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读完了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小说不长,很有意思,强烈推荐。

这是我第一次读刘的小说,先前看过电影版的《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相较影视,还是文字读起来更有意思。

《温故一九四二》讲了个很简单的事儿,42、43年,河南接连发生旱灾、蝗灾,老百姓水深火热,这事儿传到蒋先生耳朵里,蒋先生是不大信的,以为底下人谎报灾情,来骗援助物资。


(资料图片)

非但没有援助物资,赋税还照常,河南的老百姓食不果腹,纷纷逃荒,三百万人活活饿死,书里追叙了当年的种种苦难。

书很有意思,你会看到在位者的思考方式,以及做事的方式。你会看到苦难如何滚雪球一般,碾过生活在其间的每一个灾民。

我来做点摘抄,大家一起“温故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三年,我故乡发生了吃的问题。但吃的问题应该仅限在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身上。那时,我估计在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无论发生什么情况,县以上的官员,都不会发生这种问题。不但不存在吃的问题,性的问题也不会匮乏。

政府我们没办法,它的盘剥和压榨往往通过一架疯狂运转的机器,何况他们有枪;但蝗虫我们可以面对面地与它作战,且没有谋反暴动的嫌疑。这是蝗虫与政府的区别。

白修德在战役之前采访一位中国军官,指责他们横征暴敛时,这位军官说:“老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可是如果当兵的饿死了,日本人就会接管这个国家。”这话我想对委员长的心思。当这问题摆在我们这些行将饿死的灾民面前时,问题就变成:是宁肯饿死当中国鬼呢,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呢?我们选择了后者。这是我温故一九四二,所得到的最后结论。

有意思的是,我读的这个版本,是冯小刚作的序。他谈到九十年代初,王朔把《温故一九四二》推荐给他,让他萌生了改编电影的想法。

2002年,项目启动,改了半年剧本,送去立项被驳回,“理由是:调子太灰,灾民丑陋,反映人性恶,消极。”

2004年,刘震云数易其稿,但是还是没通过审核,“‘灰暗消极’的评价之外多了一些忠告:为什么放着那么多好事积极的事光明的事不拍,专要拍这些堵心的事?”

2011年,《一九四二》终于被批准,2月剧组成立,筹备8个月后,在山西开镜。

2012年11月,电影公映。

2022年,据传,小刚润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