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中华文化的浩劫”,几乎所有人立刻就能想到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因为这一行为使得中华文化出现了一个断层,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之前的众多极其珍贵的文献被付之一炬。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皇帝对中华文化的摧残,做得比秦始皇更加彻底、更加凶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位皇帝就是大名鼎鼎的清朝皇帝乾隆,他发动的“文字狱”与“禁书运动”彻底打断了中华文化的脊梁,是中华文化的第二次大浩劫。


(资料图)

读过史书的人都知道,这位开创“康乾盛世”的皇帝本身并不荒唐,他性格理智,头脑清晰,处事精明细致,智商情商都很高。可这样的一个人,为何会做出如此不近人情、甚至是“丧心病狂”的事情呢?

乾隆皇帝为什么要发起“文字狱”与“禁书运动”?

这还得从乾隆统治中期的几个案件讲起。

乾隆十六年七月初二,云贵总督硕色向皇帝密报,他偶然发现了在民间广泛传抄的“奏稿”,该稿件自称是乾隆朝以敢言闻名的大臣孙嘉淦(注:gan,四音)所作,不过语言粗俗、文笔拙劣,一看就是伪造。

但内容,却很震撼,主要讲的是当今皇帝的种种失德之处,犯有“五不解,十大过”。虽然,原文已经失传,根据现有史料推测,我们也能略知一二,一是说乾隆南巡,是浪费民脂民膏,贪图享乐同时到江南搜刮财富,二是夸大其词,大肆渲染皇帝荒淫无度,去江南巡游,名为探访民情,实际上是去寻找民间美女带回宫中淫乐。(这一点就类似于现代的导演和编剧,拍摄乾隆皇帝的电视剧,不安排十个、二十个女主角都不好意思上映)最后,是对满清王朝的合法性提出了质疑。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乾隆皇帝在读完这个密报时候的表情和感受。这件事,对他来说简直就是当头一棒,没有任何精神准备。

首先,乾隆皇帝在读到这个密报时,已经统治这个庞大帝国十六年了。这十六年来,他减轻刑罚、减免赋税、平反冤狱,这十六年来,他对外开疆拓土、抵御外敌,对内恩待群臣、体察民意,这十六年来,他通宵达旦的批复奏折、天不亮就上朝处理政务、为这个庞大帝国的健康运转殚精竭力,他在像太阳一样源源不断地释放对自己对臣民的善意和关怀。他听到的,几乎都是臣民们对自己的感激歌颂之词,他自认为他统治下的大清王朝,正在步步攀升,走向盛世。

“伪孙嘉淦奏稿案”里的内容,大大出乎了乾隆的预料,他怎么也想不通,民间百姓对他的评价居然是这个样子,这让特别好面子而又珍重名誉的乾隆感到震怒。

其次,这个案子又勾起了乾隆对前朝往事的回忆。

他的父亲雍正皇帝,为了治理天下、为了解决百姓的疾苦而绞尽脑汁,可以称为清朝最勤奋的皇帝,然而,普天下百姓之中,却流传着关于父亲的种种谣言,谋父、逼母、杀兄、屠弟、贪财、好色、酗酒……。

乾隆很清楚,父亲之所以被舆论如此污蔑,主要是他严刑律法、整治腐败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

因此,父亲雍正在位时为了打击政敌,曾经制造了很多著名的文字狱大案,比如吕留良案、汪景祺案等。

其实最初,乾隆对文字狱的问题上,是非常通情达理的。继承皇位后,乾隆立即颁布圣旨:“规定以后凡举报文字之罪者,如果举报失实,一律按诬告罪反坐。”他还赦免了雍正时期绝大多数文字狱案犯以及牵连之人。一时间,天下读书人如浴春风、感激涕零。

清朝的文字狱风潮被刹住了,从乾隆即位(1736年)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大清王朝文化领域风平浪静、波澜不惊,可以说乾隆初年是清朝为数不多的文化生态宽松时期,一时间,文人学者们重新拿起笔墨,开始吟诗弄月、谈古论今,大清文艺界呈现了一派百花齐放的繁荣之貌。据推测,曹雪芹的《红楼梦》很可能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然而,从乾隆十六年的“伪孙嘉淦奏稿案”开始,皇帝的心态发成了急剧转变。

不仅仅是该案件的内容让乾隆震惊,还有该案的调查结果,更是让乾隆震惊到心态失衡。

刚刚接到硕色的汇报时,乾隆以为这只不过是少数人所传,只需查明来源并销毁,这件事的不良影响很快就会消失,这件事只是个别现象,是帝国局部出现的瑕疵。然而,随着调查的进行,乾隆发现这不是贵州一个省的事情,全国各地都发现了这份伪稿,甚至在边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也都在争相传诵这件事。仅仅四川一省几天内就抓获了二百八十多名传抄过的人,何况全国?

自诩为一代“圣君”的乾隆皇帝,真的是怒了,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自即位以来,施行的无数善举,都已被百姓们忘在脑后,而对一份明显是荒诞无稽、对当今皇帝大肆污蔑的伪稿,居然能引起全国民众如此大的兴趣,上到各级官员下至贩夫走卒,争相传抄、如痴如醉。

本想通过仁政、通过儒家思想治国的乾隆,很尴尬地发现,自己居然面临着父亲同样的一种下场。

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两年多的时间,乾隆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这个伪稿案上。因为他感到无比的冤枉、愤怒和委屈,他像疯了一样日夜关注此案,发布了无数谕旨,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下令各地官员,穷追不舍,必须查出幕后真凶。他恨不得亲手把主犯千刀万剐、碎尸万段,以解心头之恨。两年的时间内,全国各地各级官员都被动员起来,数千人被捕入狱,牵扯的人越来越多,却还是找不到幕后主使,最后为了防止伪稿内容传播的更广,只好匆匆结案,把两名传抄过稿子的低级官员定为主谋,杀掉了事。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两江总督尹继善向皇帝密报,在追查伪稿案的时候,在湖北的大别山区发现了一起聚众谋反案。

安徽人马朝柱,自称在梦里获得神仙指点,学得了一身法术,他还宣称“西洋有明朝后裔,叫朱洪锦,大将吴乘云,系吴三桂子孙,统兵三万七千人”,说自己已经被任命为军师,如果大家跟着自己造反,将来必有高官厚禄。

马朝柱在各地装神弄鬼,众人纷纷信服,交给他银两,记名入伙。经过几年的经营,马朝柱已经在安徽、四川、河南等地收取大量信徒,约期起义。

地方官兵入山搜索时,查出大量兵器和火药,抓获起义骨干成员几百人。

马朝柱案让本来就焦头烂额的乾隆更加烦恼,案发后九个月内,有关该案的奏章乾隆就批阅了五十一份,传下谕旨五十八道。如果不是因为追查伪稿案牵出这起反清大案,一场席卷数省的大规模起义就会爆发。

每次想到这点,乾隆就不禁惊出一身的冷汗。

乾隆十六年,因为这两个案子,乾隆头脑里的以儒治国的理想主义被现实彻底打碎了,也给了乾隆极为严重的心理刺激。

烦闷之余,乾隆越来越痴迷于阅读《韩非子》,他发现,原来他极为反感的这个政治理论家的话,如今读起来句句在理。韩非子在书中指出,人世间的一切关系都是虎狼型的利欲关系,“人之急利,甚也”。老百姓心中只有利益,没有感恩,君主要控制臣民,不能全凭道德教化,更无须“养恩爱之心”,而是应该手握“法”、“术”、“势”三种缰绳和鞭子,像畜生一样不断地鞭打。

两起大案的发生,让乾隆蓦然发现,他统治下的江山,原来远远不是自己看到和听到的,那么四海升平、阳光灿烂,在自己看不到的角落里,居然蛰伏着对他的巨大不满,甚至在酝酿大规模农民起义。乾隆突然明白,他原以为他这个皇帝只要全力关注民生,让百姓吃饱穿暖,就不存在农民造反的可能,而现在,他知道他错了,无论吃不吃得饱,总有人想要推翻他、消灭他、取代他,痴迷于皇帝梦的“刁民”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因此,进入中期之后,乾隆改变了自己的统治手段,对社会的控制越来越高压化。

这两个案件,也拉开了乾隆朝“文字狱”与“禁书运动”的大幕。

据《清朝文字狱》一书统计,康熙、雍正两朝文字狱加一起才三十起,而乾隆一朝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多起。

由于案件实在太多,本文只举几个典型例子: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西布政使朱椿的官轿被路边一位跪着的老者拦住,手中高举一份文书。朱椿让随从把文书拿来一看,原来是一本向国家献策的书籍,一个老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大事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这件事在今天看来本是一件好事,至少不构成犯罪。但在官员朱椿的眼里,这是一个严重的政治案件。其罪有二:一是普通读书人胆敢妄议国家政策;二是行文中犯了圣讳,两次出现了皇帝名字中的“弘”字,没有避讳。

于是,朱椿立刻叫身边的几个随从把老人绑起来,带回官府审讯。原来这个老头叫吴英,广西人,读了一辈子书,只考上了个秀才。如今已六十岁了,眼看自己身体体弱多病,朝不保夕,老人家不甘心这样死去,想把自己对国家、对皇帝的忠诚写出来,也算临死前没有白来人世间一趟。

可朱椿不这么想,他立即向广西巡抚姚成烈汇报。官场老油条姚成烈早就知道皇帝大人现在要干什么,听闻此事如获至宝,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全力处理此案。他命人兵分两路,一路去省城捉拿吴英投宿客店的老板和店小二,要搜查吴英的行李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另一路直奔吴英老家,把吴家翻了个底儿朝天,又把吴英所有亲属二十多人捆绑带回省城,连夜审讯,对所有人动了大刑,当场打残废了多人。

虽然审讯的结果是,该献策书是吴英一人闭门所写,与其他人无关。但姚成烈自认为立下了大功,赶紧写了一份奏折,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送往北京。

乾隆皇帝与众位大臣反复多次研究这桩“大案”,最终做出决定:“一、秀才吴英生逢圣世……不知安分,妄递策书,并冒犯圣讳,批评指责朝政。以‘大逆’罪凌迟处死;二、吴英的两个儿子,已年满十六岁,斩立决;三、吴英家族女人、未成年人一律发配为奴。”

就连那些疯子、精神明显不正常的人,乾隆也不放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疯。他还给自己的残忍找了很多借口,说这样的人留在地方,就是不稳定因素,保不定什么时候会被居心不良的奸人所用。因此,杀掉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妥。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湖北的流亡文人刘三元自称汉朝后裔,“要天下官员共扶之”,并将这些话写在纸上,被官府查获。据其亲属和邻里招供,刘三元患有癫疯病,湖北巡抚宋邦绥等官员据实上奏,乾隆下旨:“其疯癫尽由捏饰,胆敢假借梦语,肆行狂吠,不法已极。”最后刘三元被凌迟处死。

同年八月,又有疯人王宗训书写了“我有天神相助”、“可为天下主”等“逆词”而被抓获,广西巡抚冯铃等官员虽然查实王宗训已有八年精神病史,但奏请后仍按照叛逆罪将王宗训凌迟,其亲属皆连坐,被发配边疆。

虽然通过“文字狱”逮捕了很多人,杀了很多人,但乾隆皇帝还是不放心,他觉得社会中下层反清意识并没有彻底根除,民间还私藏有很多明朝的野史,甚至还有吴三桂的反清檄文,这说明中下层知识分子中仍然不认同大清的统治。汉人头脑里“反清意识”仍然是社会动乱的火种。

既然你们对汉人王朝念念不忘,那就不要怪我不客气了,来吧,我要消灭你们的记忆!

一场席卷全国的、轰轰烈烈的“禁书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从未有过的现象出现了:各地大小官员统统放下手头的工作,到处张贴布告,要求家有藏书之人务必交出禁书。有的官府把上缴书籍的多少作为将来升官的依据。全国上下,官员们冲入百姓家,翻箱倒柜,逐户搜查,不抢粮不抢钱,专门找书,就连穷乡僻壤的农民家也没有放过,整个大清王朝几乎被翻了个底朝天。

康熙、雍正两朝,禁书只针对有反清复明思想和描述满人屠杀汉人的书籍,而到了乾隆朝,禁书的范围被无限扩大。但凡有“虏”、“戎”、“胡”、“夷”、“藩”、“伪”、“酋”、“贼”、“女真”、“满洲”、“辽东”等等字样的书都属于禁书。以这种标准来衡量,那么禁书比比皆是了,于是各地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律收缴,统统送往北京。

一时间,北京城里的书籍堆积如山,几十个焚烧炉不分昼夜的燃烧。在乾隆的严密监视下,海量的珍贵图书在熊熊烈火中灰飞烟灭,随同一起消失的是汉族人民的大量记忆。

乾隆皇帝的“消灭记忆”运动中,到底焚毁了多少书籍,至今已经无法统计了。只说明代档案,明代档案据史料记载不少于一千万份,而到了今天明代档案剩余多少呢?仅仅不到三千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只焚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部分书籍,与乾隆皇帝的“禁书运动”相比较,简直就是小儿科,乾隆亲手把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精华统统烧掉了,数不尽的珍贵历史文献都化成了一缕缕青烟,永远消失在人世间。

所以,笔者把乾隆皇帝的“文字狱”与“禁书运动”,称为中华文化的第二次大浩劫。那么,乾隆这种让人难以理解、近乎变态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目的呢?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他们原本幻想中国应该跟《马可·波罗游记》写的那样,遍地黄金,然而他们一登上中国的土地,就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绝大多数底层百姓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可以以任何食物为食,即使是腐烂的也不放过”。另外,就是百姓脸上麻木、顺从的表情,“他们见到官府中最低级别官员,立刻低头不语,或下跪祈求。”

是的,这就是乾隆皇帝的目的,他要好好教训一下天下的读书人和农民,他要用屠刀和无数颗血淋淋的人头,让读书人都变成聋子哑巴,让农民都变成只知道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种粮纳税的奴才,他要让全国的底层百姓都变成没有思想、不知道反抗、甘愿一辈子忍受剥削和压迫的顺民。

那么,他真的达到自己的目的了吗?

在乾隆去世五十年多后,一个叫洪秀全穷秀才,带领着数十万农民,发起了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的打击了大清王朝。

我想,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