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是三国时期的曹魏权臣,在父亲和兄长去世后,司马昭继续发展司马氏的势力,乃至于达到了权倾朝野的程度。对此,皇帝曹髦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他的野心,公元260年,曹髦见自己权力威势日渐削弱,感到不胜忿恨,于同年五月初六夜里,命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在陵云台部署甲士,并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等人,商议讨伐司马昭的计划。
(相关资料图)
在此基础上,曹髦选择亲自讨伐司马昭。当然,曹髦没有成功,反而被司马昭的党羽弑杀。在弑杀皇帝后,司马昭改立曹奂为皇帝,并被册封为晋王。等到司马昭去世后,他的儿子司马炎立即取代曹魏,建立了西晋王朝。
一
具体来说,在司马昭之前,司马懿和司马师虽然掌握了大权,不过,因为曹魏内部还存在较强的反对势力,加上蜀汉和东吴的袭扰,所以缺乏称帝的良机。但是,司马昭其实是有机会篡位称帝的。对此,司马昭到死都没有称帝,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就第一点来说,是因为司马昭长期是曹魏的臣子,称帝将面临心理上的阻碍。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昭被封为新城乡侯。正始元年(240年),司马昭任洛阳典农中郎将。当时正值魏明帝大兴奢侈之风以后,司马昭免除苛捐杂税,不误农时,百姓大为喜悦。后转为散骑常侍。正始五年(244年),大将军曹爽伐蜀时,以司马昭为征蜀将军,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
司马昭长期为曹魏效力,获得了官职和爵位上的封赏。等到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接过了大将军等官职。在司马昭之前,曹操生前也掌握了东汉王朝的大权。但是,因为长期是一位汉臣,曹操放弃称帝,也即不愿意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
二
那么,可能有人要问了,为什么司马炎、曹丕一上台就忙着称帝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曹操在东汉建立了魏国这一封国,也即曹丕通过在魏国为官,从而完成了身份上的转变。而就司马昭来说,则是在曹魏建立了晋国这一封国,对于司马炎等人,逐渐从曹魏的臣子变成了晋国的臣子。在心理上,曹丕、司马炎称帝的负担,要明显小于曹操、司马昭,也即后者为前者铺平了称帝的道路。
就第二点来说,则是司马昭背负了弑君的骂名,如果再称帝,他在历史上的评价就更加负面了。公元260年,曹髦声称要讨伐有罪之人,敢有骚动抵抗者灭族,相府中的兵将都不敢迎战。贾充呵斥诸将说:“司马公平时养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啊!”太子舍人成济刺杀曹髦,戈刃从背上穿出,曹髦在车中驾崩。司马昭闻讯大惊,自投于地说:“天下人该怎么议论我啊!”
司马昭弑君之后,与公卿们商议,立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璜(曹奂)为天子,改元景元。在司马昭之前,当街弑杀皇帝的情况是几乎没有的。因此,曹髦被杀后,司马昭遭到了天下的非议,甚至连伯父司马孚都要求司马昭严惩凶手,至于立场上偏向于司马懿家族的陈泰,也因此发病去世。
三
到了这个时候,司马昭不得不处死成济。但是,仅仅杀了一个成济,还不足以平息众怒。于是,在公元263年,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希望用战功来抵消弑君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对于司马昭,司马炎则没有弑君的骂名,这促使他可以立即逼迫曹奂退位,从而建立西晋王朝。
最后,就第三点来说,则是司马昭的身体状况,促使他更加求稳。公元264年,蜀汉灭亡后,钟会在姜维的劝说下,正式在成都起兵,企图割据益州。对此,司马昭又调兵遣将,平定了钟会之乱。于是,曹奂册封司马昭为晋王,并加九锡。此时,司马昭是可以效仿曹丕的。
不过,因为司马昭在一年后就病逝了,这意味着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不佳了。换而言之,如果司马昭刚刚称帝就病逝,这会给西晋带来动乱,乃至于给东吴提供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