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
先农坛在永定门内街西。每岁二月或三月吉亥,皇帝举耕藉礼,亲祭先农。此礼周朝即行之,实是敦本劝穑重农祈岁之义,《礼记》所记天子三推,诸侯五推者是也清朝最初对此礼未十分重视,自雍正始躬亲行之,这种事情知道的也不多,也可以略谈几句,皇帝祭先农之礼,与祭日、月坛大致相同,惟祭完之后,须行躬耕礼,礼制极为隆重:皇帝穿黄龙袍补服,并有三王九卿从耕,这是周朝诸侯大夫之义。
届时把犁、牛等都备妥,皇帝行至地边。鸿胪寺官赞曰“进犁”,户部堂官北向跪进犁,皇帝右手接犁;又赞曰“进鞭”,顺天府府尹北向跪进鞭,皇帝左手持鞭。耆者二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礼部、太常寺、銮仪卫堂官恭导皇帝行耕藉礼,是时有歌禾词者十四名,执杈扒锨帚者二十名,麾五色彩旗者五十名,顺天府耆老三十四名,农夫等三十名,奏乐者几十名,都于皇帝耕藉时,随着奏乐歌舞;顺天府官执着盛种子的箱子,户部堂官随着播种,皇帝三推三返,就算是礼成。
(资料图片)
鸿胪寺官赞曰“接犁”,户部堂官跪接犁;又赞“接鞭”,顺天府府尹跪接鞭。皇帝耕完后,又到台上(此名观耕台,现尚存在),观看三位王爵五推五返,备用耆老一人牵牛,农夫二人扶犁,顺天府厅官播种;又看九卿九推九返,亦用一人牵牛,二人扶犁,顺天府两县各官随后播种,这才算完。大家又与皇帝行三跪九叩首礼,皇帝又至斋宫,赐所有人员饮茶后还宫。请看这有多么隆重,而且这也就是极简单的写写。好在这所有的礼节,国家都有记载,要想知道,则随时可查也。
社稷坛
社稷坛即现在之中山公园,在午门外之西边,太庙则在东边,古人所谓左宗庙而右社稷者是也。皇帝于每岁春秋仲月戊日祭太社、太稷于此。
民国后即开放为公园,这倒是很好的一件事情。不过凡所谓公园者,应该偏重天然景或野景,中国人多是有《红楼梦》大观园的思想,所以建筑的亭子廊子很多,富丽华贵确是够了,但与公园性质稍差,且花钱太多,似可移到别的地方应用,于人民益处更大。我问过他们,他们说这另有原因,因为园中有一笔存款,彼时军阀最为厉害,这位打进来,那位退出去,他们搜索款项甚急,这笔款若被他们知道,是一定非抢走不可,所以他们想赶快把他花了,一时没有其他用项,就把他修了廊子了。
因为有多年的古柏,又有富丽堂皇的建筑,越发吸引游人,所以此园到夏季,差不多天天是人满的,各省人及外客到北平者,无不到此。尤其是此园游客坐落的地方,可以说是分了类,这也是其他公园不多有的现象。例如:坛西卜士馨一带,都是摩登的人员,此处人最多,外号“苍蝇纸”。坛东来今雨轩,则多稍旧之官员。坛北河边一带,多是稍贫好静之人。水榭北小岛之上,则多是名士,如下棋及书画等人。至于真正讲卫生,呼吸新鲜空气之人,则多是清早到太庙了。
文庙
文庙亦曰圣庙,即是祭孔子的庙堂。皇帝是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必要亲身致祭的,礼节也极隆重,有许多王爷及官员陪祭。仪节与祭各坛差不了许多,不过彼多是用文武二舞,此则只用文舞耳。庙在安定门内西边,与国子监为邻,该处即名曰国子监胡同,惟平常只说国子监,不带胡同两字。国外人之到北平者,无不来观光。
庙中之柏树,有元朝栽种者,实在有一种森郁壮严的气象。门内陈列有周朝的石鼓,门限外有乾隆新制的石鼓。外边大院中,有明朝以来历科的进士碑,每次会试、殿试放榜后,照例把此一科进士之名,完全刻于石上,树立院中,也算是洋洋大观。尤其是隔院之“辟雍”,为天子讲学之所,《记》曰:“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是圆池,“泮宫”是半圆池。所以除北平有“辟雍”外,其余全国各府各县,都是“泮宫”。这种建筑制度,只有中国有之。
庙中配享的这些人员,也应该略谈几句,这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情形。孔子牌位两旁的四位,名曰“四配”,乃颜子、曾子、子思、孟子。颜子是孔子最得意的一个门生,曾子是著过《大学》一书,子思是著过《中庸》一书,孟子是有《孟子》一书,都是于圣教有大帮助,所以特为四配。再下一点为十二哲,也都是孔门的高弟,其中有朱晦庵最晚。院中两庑内,都是历代各朝有功于圣教的学者,学者能够在这里边列上一个牌位,是很难的,名词叫做“入圣庙”,亦曰“从祀孔庙”,简言之日“配享”,俏皮话曰“吃冷猪肉”。
为什么很难呢?因为条件很多:一要有学问;二要有道德;三要有著作;四要有政绩;五要有功于社会;六要证明没有信其他教门的行为,一点也没有;七总之对于圣教要身体力行。遇有这样的人,他死后,由其同乡或门生等等,详开他的著作、事迹等等的证据,保举到礼部,外省则保举到督抚,由礼部或督抚奏明皇帝,皇帝再交礼部议奏,礼部乃详细审察,总之上边所谈的几种,差一点也不成。
记得清朝有一位大员(忘其名),经礼部审查都合格,应该准入圣庙,但有人奏参说该大员父亲死的时候,念过一次和尚经,就这一点就不能入圣庙。后又有人替他辩白,说是他母亲非念不可,他曾反对,当然有切实的证据,才又准其入了圣庙,因为他倘违母命,便算不孝,所以此层可以原谅,请看这有多难。
阅读链接
曹其敏:齐如山其人
齐如山 ‖ 老北京可以写或该写的都太多
齐如山 ‖ 北平的沿革和形势
齐如山 ‖ 北平城内的名胜——故宫 天坛 地坛
齐如山(1875—1962),名宗康,河北高阳人,戏曲理论家、民俗学家。19岁入同文馆习外语,通德、英、法文。后留学西欧,涉猎外国戏剧,辛亥革命后回国。与梅兰芳为契友并为他编写剧本,曾任北平戏曲音乐分院副院长、《戏曲丛刊》和《国剧画报》主编,发起组织北平国剧学会,出版《戏曲大辞典》等,为京剧的发展、普及做了大量工作,1949年后居住在台湾。戏曲理论著作有《中国剧之组织》《国剧概论》《国剧漫谈》等。历史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琐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话》等,晚年撰《齐如山回忆录》包罗万象,在海外有“文豪”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