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被“理学”荼毒的于振甲
在《天下长河》里,有很多种“官”。
索额图和明珠这样的官,是权臣。他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没有很坏,但也没有很好,在黑与白交界的灰色地带。
(资料图片)
还有一种是赤裸裸的贪官。
像开头贪墨河道银两的王光裕,还有现在中饱私囊的满清老臣阿席熙。这些官,皇帝恨,百姓也恨。
另外一种官,是纯臣。
剧里的靳辅和陈天一,就是纯臣。
什么是纯臣?
就是不站队,不结党营私,对皇帝忠心耿耿,还以匡扶天下为己任。
总的来说就是一句话,纯臣能干实事,不贪财也不恋权。这种官,百姓最喜欢,皇帝也最倚重。
剧里不论哪一个官员,几乎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阵营”。但有一个官却例外,他就是县令于振甲。
为什么说他例外?
因为他哪边都不靠,是一个清廉到完全无愧于心的官。
即便是纯臣,也有着自己私心的时候。即便是纯臣,也有不是黑,不是白,而是“灰”的时刻。
但于振甲这个官,却黑白分明得犹如“圣人”,在道德上更是对自己严苛到了发指的地步。
每日“三省吾身”,黑棋多于白棋,就会战战兢兢,无限愧疚。为官多年,没贪过一两银子。
明明是官,却活得一贫如洗。
用于振甲的话来说,就是他当了这么多年的官,却连一只鸡都没有吃过,比种地的还穷。
桃源县闹蝗灾,粮食短缺。百姓都在吃红薯叶子,他这个县令也在吃红薯叶子,还一度饿得腿软。
陈天一过来拜访,于振甲寒酸到连一杯茶都拿不出。用来招待客人的,竟然还是自己种的豆子磨出来的豆浆。
毫无疑问,于振甲做官,做得没有任何瑕疵,几乎是清官的标准“模板”。
做官都如此,做人就更加了。
“存天理,灭人欲”这六个字,用在于振甲身上再适合不过。对钱财,于振甲没有欲望。
对女人,于振甲也没有欲望。看剧里于振甲的年纪,比陈天一大一点,又比靳辅小一些。
但就是这样一个血气方刚的男人,却整天守着瞎眼的寡母不娶妻。
他是娶不起吗?
于振甲这个当官的再穷,也是官,也有俸禄,怎会娶不到妻。没有妻,就是不想娶,毕竟要灭人欲。
钱财和女人都不感兴趣,那对“口腹之欲”就更加了。
当官多年,还没有吃过一只鸡。
开始还以为于振甲是吃不起,但看到他因为跟陈天一喝了一次酒,就被寡母罚去搬砖便明白了。
哪里是吃不起,分明是强迫自己不能吃。
因为在被“理学”荼毒甚深的于振甲母子看来,有欲望,不管这种欲望是什么,哪怕仅仅是口腹之欲,都是羞耻的,不可原谅的。
于振甲就这么拿着一把“圣人”标准的尺,把自己逼成了一个迂腐的老学究。
很多人都会以为,这样一个在道德上洁白无瑕的人,绝对是好人。
如此一个不贪财,穷得家徒四壁的官,也绝对是好官。
其实不然。
02:于振甲高标准的道德外衣下,藏着人性最隐晦的“恶”
好官应该是什么样的?
该如何界定一个好官?
就拿剧里的这一套人物设定来说,靳辅和陈天一毫无疑问肯定是好官。对皇帝,他们忠心耿耿。对百姓,他们殚精竭虑谋福祉。
作为河务官,靳辅和陈天一尽职尽责。对河务一切事宜,更有着自己独到而务实的治理经验。
所以,靳辅和陈天一才是好官。
那于振甲是不是?
很显然并不是,他为官清廉,为人品性挑不出一丝毛病不假,但一个好官,还要在其位谋其职。不能光挑不出毛病,还要干得好。
仔细看看于振甲的仕途,两榜进士出身的他,为官多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令,这其中固然跟他迂腐的性情有些牵连。
但最关键的,还是没有政绩,甚至可能在职期间因为无能而“劣迹斑斑”。
就拿于振甲治理桃源县为例,发生蝗灾,他就是勒紧自己的裤腰带,一天到晚把百姓温饱挂在嘴边。
但怎么解决百姓挨饿问题,于振甲想不出来。治理水患,张口闭口就是大禹治水那套。问就是圣人没错,错的是陈天一。
而这次令人气愤不已的护堤,更是把于振甲的无能和迂腐体现到了极致。
他只看到桃源百姓的家财,粮食,全然没有看到万一洪水决堤,这些护堤的百姓,身后的家园,都会无一幸免。
因为于振甲的一时不忍,因为他的迂腐,让靳辅努力了五年,举国之力造起来的大堤全毁了。
也让三省百姓,遭遇了灭顶之灾。于振甲的善意,带来的是尸骨累累,带来的是民不聊生。
所以,于振甲是清官,但绝不是好官。甚至有时他这种清官,比贪官还要可怕。
贪官至少会服从命令,而清官迂腐起来,连命都不要,又何惧命令?
于振甲不是一个好官,那是一个好人吗?
在我看来,他连好人都算不上,在于振甲这完美的道德面孔之下,分明藏着人性最隐晦的恶。
他做官,做人,真的无欲无求?
不,于振甲有所求,所求的还不小。别人或求财,或求权,他求的是名留青史,成为“圣人”那般被后世传颂的典范。
他每一次行善的背后,都藏着不为人知的欲,这个欲,就是名声。
就拿于振甲誓死护堤的这个行为来说,乍一看,是为了百姓出头,殊不知这背后的意图,叫人不寒而栗。
如果真是为了百姓,就不会拿这么多条百姓的性命,去赌那不会决堤的可怜概率。
如果真是为了百姓,就不会下着大雨,还领着百姓们逼宫上级。
可以说于振甲的每一次反抗,都是拿百姓的命来做赌注。
于振甲和他的母亲为什么誓死护堤,还怂恿桃源百姓和堤坝共存亡?
决堤,这在所有人看来,是一场灾难。但在于振甲母子眼里,却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名留青史机会。
想想,一个县令在洪水决堤的时候,没有想着逃跑。反倒带着寡母,跟百姓们誓死护堤。
护住了,这是一桩美谈。
没有护住,县令和寡母倒在洪水里,这就成了感天动地,流芳百世的“圣人”佳话。
于振甲的护堤行为,是迂腐,但同时也是大恶。他跟郭巨埋儿奉母的愚孝,又有什么不同?
以为自己举起的是善良大旗,殊不知拿起的却是屠刀。
03:于振甲犯下滔天大罪,但皇帝不能杀他
很明显,于振甲这次犯下的是滔天大罪。
因为他的迂腐护堤,花举国之力建造的堤坝毁于一旦。让黄河三省,尸骨累累,百姓流离失所。
又让皇帝力排众议,顶着朝野压力才得以实施的治河举措,陷入了困境。
更关键的是,还让皇帝收复台湾的谋划,没正式出台,就“胎死腹中”。
所以,这时候最想要于振甲命的,不是靳辅和陈天一,也不是被洪水凌虐的三省百姓,而是皇帝。
可即便于振甲犯下如此大错,皇帝会杀他吗?毫无疑问,肯定不会杀。或许不能说“不会”,而应该说“不能”。
为什么说皇帝不能?
因为从律法上来说,于振甲并没有犯法。作为一县的县令,他誓死护住堤坝,和百姓共进退,有什么错?
于振甲这样的清官,可以说是底层官员里最合法的一类人,说他们是律法的模板都不为过。
一般这样极端合法的人,左边是贪官,右边是纯臣。他就像是一把标尺,也像是一条警戒线。
在告诉着所有官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果处死了于振甲,那皇帝推行的律法,推行的为官准则,还有什么用?
剧里的康熙,是一个十分善于平衡各方势力的人。作为皇帝,他有野心,也有大局观。
面对一时的憎恨,皇帝极其善于隐忍。懂得用人,更懂得相互制衡。
所以,皇帝都能为了平衡朝堂势力烧掉账本,放过巨贪阿席熙,现如今又怎会抓住一个于振甲不放?
不仅放,还会继续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