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5年正月,82岁的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率领500余名禁军冲入宫中,要求武则天传位于李显。
武则天被迫禅位,李显再次即位,成为历史上少见的两度登上皇位的人。
虽然李显的即位历经波折,但是和自己那7位兄弟比起来,他显然要幸运得多。
(资料图片)
1、第一位太子李忠
李忠是唐高宗李治的长子,他的母亲是宫人刘氏。
李忠出生于643年,当时李治刚刚被立为太子。李世民有了满意的太子,又喜得孙子,他非常高兴地在宫殿设宴宴请群臣。酒宴之上,李世民心情舒畅,酒酣之余,他带领群臣在席间跳起舞来,凡是来参加宴会的大臣还都得到了赏赐。
649年,李治即位。因为正宫王皇后一直没有生育子嗣,于是李忠归王皇后抚养,李忠获得了“嫡出”的身份。
652年,10岁的李忠被立为太子。
此时,刚进宫不久的武则天正和王皇后、萧淑妃等后宫妃嫔斗得难解难分,最终武则天独得圣宠,成为唐高宗最宠爱的妃子。
太子李忠在宫中的美好生活随着王皇后的失宠而宣告结束。公元655年十月,在宫斗中失败的王皇后和萧淑妃都被废为庶人,李忠因此失去嫡出的身份,太子之位也被废去。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她3岁的儿子李弘被改立为太子,李忠被改封为梁王。
随着武则天上位,被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被极其残忍地杀害,还被赐予恶毒的姓氏:王皇后改姓“蟒”,萧淑妃改姓“枭”。
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遭遇让宫中上下人等战战兢兢,曾经和王皇后十分亲近的李忠也为此常常惊恐不安,他变得极为敏感多疑,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有时候甚至会穿女人的衣服来伪装自己。如果晚上睡觉做了奇怪的梦,他就会胆战心惊地占卜吉凶。
后来,李忠的种种奇异行为被唐高宗知道了,李忠被废为庶人,他被流放到黔州,住在以前废太子李承乾的住所之中。
昔日的太子如今沦落至此,却仍然有人不甘心。公元664年,李忠被人诬陷与上官仪、王伏胜等人阴谋背叛朝廷,于是被赐死于黔州,当时只有22岁。
2、二子李孝
李孝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宫人郑氏。
作为宫人所生的儿子,又没有投靠王皇后,所以李孝在宫中的地位不是特别引人注目,他平安地长大。650年,李孝和自己的几位兄弟,李上金和李素节一起被封王,两年后被拜为并州都督,曾经担任遂州刺史。
公元664年,也就是李忠被赐死的同一年,李孝去世,《旧唐书》中没有记载他的死因。
同一年,李治失去了长子和次子,他原本身体就不太好,处理政务经常需要武则天辅助。这一年之后,李治的身体状况更差,武则天逐渐将朝中大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3、三子李上金
李上金是李治的第三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宫人杨氏。
武则天上位,凭借的是和后宫妃嫔们争斗成功,杨氏显然也是她的敌人之一。李上金因此受到牵连,他虽然出身低,没有被立为皇储的希望,但是仍然成功地受到了武则天的厌恶。
只要是武则天厌恶的人,自然会有人处心积虑地帮她除去。很快,有大臣给李上金找到了一个罪名,李上金因此被削去官职和封地,被安置在澧州。
684年,李上金和其他皇子、公主一起回京城为唐高宗奔丧,先后被封为毕王、泽王,担任苏州刺史等职。
690年,在武承嗣的授意下,李上金和兄弟李素节一起被人诬陷谋反,二人被召回东都洛阳,准备接受御史台审理。两个人没等到审理的那一天,李素节走到都城南驿时被杀。
李上金听到兄弟的死讯之后,惊恐万分,不久就自缢而死。李上金的七个儿子都被流放到显州,其中六个死于当地,只有李义珣隐姓埋名才得以存活,后来历经百般曲折之后才恢复父亲的姓氏和官爵。
4、四子李素节
李素节是李治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李治的宠妃萧淑妃。
李素节从小就聪明好学,能日诵古诗五百余言,曾经跟随当时的著名学士徐齐聃学习,唐高宗非常宠爱他。
武则天入宫后,与萧淑妃等人互相诋毁,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之后,萧淑妃冤屈而死,李素节也受到武则天的嫉妒与暗害,被贬为申州刺史。
随着唐高宗李治的身体变差,朝中大权都掌握在武则天手中。666年,李素节收到朝廷旨意:“素节既然身体有病,就不必入朝了。”此时李素节刚刚18岁,身体一向没有任何旧疾,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却收到这样的旨意。李素节已经失去了母亲,现在又不允许入朝拜见父亲,他觉得这不是一件好事,于是就写了一篇《忠孝论》来抒发内心的郁闷。
当时张柬之正在李素节府上,他希望向唐高宗传递李素节的心意,于是就把这篇《忠孝论》密封之后,派人送到京城呈送唐高宗。没想到,文章最终还是落到了武则天的手里,她读过之后十分不高兴,于是又把李素节降为鄱阳郡王,安置在袁州。
677年,李素节被定为“禁锢终身”,安置在岳州;680年,改为担任岳州刺史。
武则天称制后,李素节进封为许王,担任舒州刺史。
690年,在武承嗣的授意下,李素节和李上金一起被人诬陷谋反,准备返回洛阳受审。
临离开舒州时,李素节听到远处有人家在办丧事,人们在灵前哭丧的声音清晰可闻。李素节居然以羡慕的口气说道:“能够病死是多么幸运啊,有什么值得哭的呢!”
李素节一向聪慧,母亲萧淑妃去世之后他遭受了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和冤屈,此次返回京城,他显然很明白自己终究是难得善终,所以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果然,李素节返回京城后,走到城南的龙门驿时就被缢死,时年43岁。他的九个儿子也相继被害,另外四个儿子则因为年纪小而得以存活。
武则天下旨以庶人之礼安葬李素节。
5、五子李弘
唐高宗李治的八个儿子中,有四个是武则天所生,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李弘。
651年,在感业寺出家两年的武则天被唐高宗召入宫中,不久就生下长子李弘。因为李弘的出生,武则天更加受到唐高宗的宠爱,第二年五月就被拜为二品昭仪。
656年,第一位太子李忠被废后,李弘被立为太子。
李弘性格仁厚,他曾经阅读《春秋左氏传》,其中有一个楚太子芈商臣逼迫自己父王的故事。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李弘把书扔到一边感叹道:“这样的事情实在是让人不忍听闻,为什么圣贤的经典中要记载这样的故事呢?应该多记载些垂范后世的好事啊!”
教授李弘的老师郭瑜看到他这样的反应,于是改教他学习《礼记》。
李弘性格仁厚,可惜却体弱多病。675年,李弘跟随唐高宗出行洛阳,在合璧宫猝然离世,时年24岁。
6、章怀太子李贤
李弘去世之后,他的弟弟李贤被立为太子。
李贤是武则天的次子,唐高宗的六子,他出生于655年,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李贤相貌俊秀,举止大方得体,深得唐高宗的喜爱。唐高宗有时会情不自禁地和大臣夸奖李贤的聪明博学,为他能博览群书、过目成诵感到骄傲。
675年,21岁的李贤被立为太子,很快就以自己处事明确公允为大臣称颂,也受到唐高宗的亲口称赞,唐玄宗认为李贤“好善正直,是国家的希望,正如自己期待的那样。”
李贤虽然受到父亲的高度赞赏,但是他与母亲武则天却关系紧张。宫里人们经常私下议论“李贤不是武后亲生”之类的流言,李贤对此深感忧惧。
武则天此时的行为比较令人费解,她既没有向李贤解释,也没有舒缓他的情绪,而是赐给李贤两本书:《少阳政范》和《孝子传》。这两本书里讲什么已经没有记载,《旧唐书》只是记载“贤逾不自安”。
李贤看到这些之后更加不安。
武则天希望李贤怎么做呢?李贤是武则天的亲儿子,长子李弘去世之后三个儿子中最年长的,应该也是最可以依赖的吧?但是这或许只是普通人的想法,武则天显然不是普通人,所以她的想法自然与众不同。
679年,正谏大夫明崇俨被刺身亡。明崇俨一向深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欢心,他喜欢假借鬼神之言来评论政事得失。明崇俨死后,凶手迟迟没有被缉捕归案,武则天居然因此怀疑是李贤所为。
不久,李贤的“阴谋”暴露:武则天派人在东宫的马坊中搜出数百件铠甲。
唐高宗深爱李贤,他想赦免他,武则天则坚持大义灭亲,于是李贤被贬为庶人,幽禁数年后被流放巴州。
684年,唐高宗去世的第二年,武则天派酷吏丘神绩前往巴州,李贤被迫自杀。
7、七子李显
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因病去世,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第三个儿子,他的两位亲哥哥,李弘和李贤一死一废之后,他被立为太子,并于父亲去世之后顺利即位。
然而,李显的幸运并没有持续下去,他在位55天之后,就因为想重用岳父韦玄贞而惹恼母亲武则天,被废为庐陵王,先后被软禁在均州和房州,度过了极其艰难的14年时间。
698年,在狄仁杰的劝告下,武则天召回李显,重新立他为太子。
经过长期韬光养晦、与武家人结亲拉拢关系之后,李显最终于705年再次即位,成为历史上少见的两次即位的君主。
在被母亲压制的过程中,李显虽然成功保全了自己,他的儿子李重润、女儿永泰公主却被武则天所害,起因是他们对武则天喜爱的张氏兄弟不满。李显甚至连为儿女说一句求饶的话都不敢,能够自保,他已心安。
710年,李显被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所害,时年55岁。
他逃过了母亲的毒手,却没逃过枕边人的算计。
8、八子李旦
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最小的儿子,《旧唐书》记载他:“及长,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李旦是个谦恭有礼、待人友善的人,他很喜欢学习,擅长写草书和隶书,很喜欢研究文字训诂方面的学问。
最小的孩子,很聪明,性格又好,这样的李旦很受唐高宗的宠爱,但是主宰这些皇子命运的人却不是唐高宗,而是武则天。
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旦的哥哥李显即位。这一年李旦22岁,对于朝政、宫中的大事,他已经懂得了许多。
684年,李旦眼睁睁看着只在位几十天的哥哥被赶下皇位,自己则被母亲那只巨手推了上去。
李旦知道,母亲并不是真心让自己上位,他要做的,仅仅是一个傀儡。身为李唐皇室子孙,他知道做傀儡是件很丢人的事,但是却能够保命,所以做一做也无妨。
但是即使做傀儡,李旦也没能使武则天等人满意,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众人上表,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李旦则“顺应民意”,上表请求武则天赐自己姓武,接受了被降为皇嗣的命运。
710年,李旦在两个儿子,李隆基和李成器的劝说下,接受了侄子李重茂的让位,继哥哥李显之后成为两次即位的君主。
李旦的三子李隆基因为立有大功,受到功臣们的大力支持,不久就被立为太子。
公元712年,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
从唐高宗晚年时期一度飘摇、旁落的皇权,终将回到李唐皇室手中。
参考资料:《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