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势力减弱,诸侯趁机崛起,乃至于出现了春秋五霸。按照时间顺序,齐桓公是第一个称霸的诸侯。不过,在齐桓公之前,郑国的郑庄公实际上已经称霸中原了。当然,因为霸业不如齐桓公,郑庄公通常被称之为春秋小霸。并且,不像齐国一直是一个大国,郑国在郑庄公去世后就突然衰落了,这是为什么呢?
一
首先,郑国是姬姓诸侯国,君主的爵位为伯爵,也即郑国和晋国、鲁国、卫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都是周王室的后代。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在陕西棫林建立都城,而第二任君主郑武公,则跟随周平王东迁移到今河南省荥阳市一带。等到郑庄公即位后,选择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一带定都。在周朝时期,郑国立国共计432年,其主要的疆域在今河南省中部地区。
(相关资料图)
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后,郑国因为出力不少,所以获得了周王室的重用。于是,郑庄公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来为自己谋私利。比如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的疆域,干涉宋国、卫国、鲁国等诸侯国的内部事务。并且,郑庄公还帮助齐国抵抗了北狄的入侵,也即二者的关系比较和睦。除此之外,郑庄公还在和周王室的交战中赢得了胜利,以至于周王室和郑国互相交换质子,这导致周王室的权威被进一步削弱。
二
由此,郑国在春秋初期率先称霸,郑庄公也获得了春秋小霸的称呼。不过,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就迅速衰落。特别是在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的争霸战争中,郑国只能选择依附于其中的大国。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这是因为郑庄公有多个儿子,而且这些儿子大多觊觎君主的霸座。公元前701年,郑庄公去世,太子忽继位,是为郑昭公。
郑昭公即位后,宋庄公诱使郑国大臣祭仲到宋国,然后胁迫他立公子突为君,是为郑厉公。郑昭公在得知祭仲被胁迫的消息后便流亡到卫国,郑厉公虽然登位,但与祭仲不和,企图暗杀他。公元前697年,郑厉公的图谋败露,祭仲迫使郑厉公流亡,迎接郑昭公回国复位。公元前695年,高渠弥和郑昭公一起去打猎时,在郊外把郑昭公射死。
郑昭公被杀后,祭仲与高渠弥不敢迎回郑厉公,便改立郑昭公的弟弟公子亹为国君。公元前694年,郑子亹参加首止盟会遭齐襄公杀害,在位不足一年。于是,祭仲到陈国迎接郑子亹的弟弟公子婴回国继位,史称郑子婴。公元前680年,郑国大夫傅瑕(一作甫假)杀掉郑子婴,迎接郑厉公回国复位。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经过几次君主之位的争夺后,郑国的国势大不如前。由此,内乱问题是导致郑国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几乎没有出现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这自然拉大了自己和其他诸侯国的差距。
三
另一方面,郑庄公在位时能称霸中原,是因为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在春秋初期,晋国正在经历曲沃代翼的过程。曲沃代翼,又称为曲沃代晋、曲沃克晋、曲沃篡晋。是春秋时代早期一次晋国长达近70年的内战,最后,晋国的公族曲沃武公攻入了晋都翼城,打败了晋侯缗,取代了晋国的君主,小宗篡夺大宗,成为礼乐崩坏的初始指标事件。
同时,楚国虽然在春秋初期崛起,不过,楚国还没有进入到中原核心地区,而齐国在齐桓公即位之前,也不够强大。至于西边的秦国,更是为了对付西戎而发愁,在和西戎的较量中,秦国甚至付出了君主阵亡的代价。
所以,在大国忙于各自事务的时候,郑国得到了称霸的短暂时机。不过,在郑庄公去世后,晋国完成了内部的整合,并且兼并了众多诸侯国,而楚国也开始问鼎中原。于是,本就地处四战之地的郑国,彻底失去了发展的战略空间。再加上齐国、秦国等大国的崛起,导致郑国的四面都存在较大的压力,所以逐渐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