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首诗是谁写的呢?相信许多朋友都知道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所作的《陋室铭》,寥寥81个字,写出了刘禹锡崇高的思想境界。表现了刘禹锡身处逆境却处之泰然,不消沉,不沮丧。身居陋室心安淡然,不悲观,不萎靡。坚持理想,初心不改的一种惟吾德馨的境界。

在人们印象中刘禹锡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用自己傲视忧患的气概,抒发出一腔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以豁达的心胸,不屈的意志,展示着自己的铮铮风骨,给人们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却不知刘禹锡更是一位改革家,政治家。


【资料图】

谈及“改革”二字,古往今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要改革就难免会触动旧有的秩序,触动权贵的利益,自然也会遭到许多权贵的反对。正因如此,真正的改革家就必须具备不畏强权、敢闯敢干的勇气、百折不屈的毅力、乐观豪迈的情怀…

贞元九年,刘禹锡21岁与柳宗元同中进士,同年登博学鸿词科。贞元十一年,再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23岁的刘禹锡连登三科,进入仕途,可谓年轻有为春风得意。

十多年后,唐德宗去世,唐顺宗李诵即位。在唐顺宗的支持下,王叔文、王丕执政后进行了大胆革新。刘禹锡、柳宗元也都积极参与,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 史称“二王刘柳”

二王刘柳”集团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进步意义的措施,罢黜了贪官污吏,免除百姓所欠租赋,提出废除宫市,不准以皇宫名义到市场低价强买,放出宫女300人与教坊乐女900人…又准备削弱藩镇、宦官的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在永贞元年,历史上又称为“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因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很快遭到宦官、藩镇势力的联合反扑,只进行了146天的“永贞革新”就如同昙花一现,唐顺宗因此也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被迫害致死,王丕也被贬后病亡,刘禹锡和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史称“八司马”

十一月十四日,刘禹锡再贬为朗州(湖南常德)司马。刘禹锡时年34岁。正当年富力强,大展宏图之时,却遭此厄运。面对如此沉重的打击,刘禹锡并没有消沉。他以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气概,傲视逆境。对于读书人来说,笔就是最好的武器,刘禹锡用笔写下了一系列的寓言诗、讽刺诗,对政敌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其中《聚蚊谣》:“沉沉夏夜兰堂开,飞蚊伺暗声如雷。嘈然嘈起初骇听,殷殷若自南山来。…”这首诗中刘禹锡就采用比喻手法,把腐朽狠毒的官僚比喻成喧嚣害人的蚊虫,描写他们的丑态,坚信他们终有一天会被消灭,同时也体现了刘禹锡的铮铮铁骨和对政敌的蔑视。

十年后,刘禹锡被召回京城。昔日参与革新的朋友大都凋零,朝中全是一些无所作为,只知中饱私囊的新官僚。对此,刘禹锡十分反感。

一日,刘禹锡在街上散步,街上许多人谈论去道士庙“玄都观”赏桃花的事,于是,他好奇地来到了昔日并无桃花的庭院,如今已是满园盛开的桃花。联想起朝中当权者培植起来的新势力不禁感慨,挥笔题诗:《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中前两句写人们去玄都观赏花的盛况,街上尘土飞扬,没有人不在说是去看花回来。后两句写玄都观的桃花,都是在我离开以后新栽的。诗中表面写赏花,实则讽刺当局。“玄都观”暗指朝廷,“桃千树”指投机取巧新得势的权贵。纷纷看桃花的人就是趋炎附势,奔走权贵门下的小人。全诗含蓄地讽刺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

这首诗很快被流传开来,一些看懂诗意的人拍手称快。不过也有一些嫉妒刘禹锡的小人向当权者告密,说这首诗是刘禹锡对朝中新贵的怨恨。果然,很快刘禹锡就被发落到连州(今广东连县)任刺史,又被迁徙为夔州(今四川奉节)及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长达20多年时间,刘禹锡辗转于湖南、四川、安徽等地。一生最宝贵的时光都在贬谪中度过尝尽艰辛。不过他没有消沉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决不攀附权贵。

在任连州刺史时,刘禹锡创作了《插田歌》“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歌,以俟采诗者。…”此诗有感而发,借用俚歌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农吏的一场对话。揭示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和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也揭露了大官僚贪贿卖官的弊政。

在夔州任刺史时,刘禹锡看到四川一带农民有一种畲田的风俗,就写了《畲田行》“何处好畲田,团团缦山腹。钻龟得雨卦,上山烧树木。…”畲田是一种原始的耕作方式,它不翻地、不进行田间管理,就是放火烧荒,以草木灰作肥料,又叫火耕,用火耕耕种的田。同时反映了刘禹锡对于农产农耕业的关心,对于农民的关怀之情。

在和州任刺史时,当地正经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生活十分痛苦,刘禹锡对此非常关注。他走访民间,了解灾情,奏报朝廷,抚慰民众,把粮食生产放在救灾首位,组织生产自救。他写了《和州刺史谢上表》“臣某言:伏奉制书,授臣使持节和州诸军事、守和州刺史。臣自理巴賨,不闻善政。恩私忽降,庆抃失容。臣某中谢。伏惟皇帝陛下,丕承宝祚,光阐鸿猷。…”意思是说:我在江淮一带任职,与这里的百姓生活在一起,旱灾之后工作艰难。我奉皇帝的厚爱在安抚百姓,我会长期坚持下去。祈求皇上施予恩德,明察我的为政之道。在他的努力下,灾情得到缓解,他受到了当地百姓的赞颂…

宝历二年,大臣裴度向皇帝唐敬宗推荐刘禹锡,刘禹锡得以第二次被召回京城。回京途中刘禹锡在扬州巧遇好友白居易。白居易为刘禹锡被召回京师而高兴,特地设宴为他接风。

宴席中,大家举杯向刘禹锡祝贺,开怀畅饮。白居易看见身旁的年仅50多岁的刘禹锡,头发、胡须都白了许多,想起他的遭遇,又想起一些人的飞黄腾达,感慨万千,写下一首诗赠送刘禹锡《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意思是:你为我拿酒杯添酒同饮,我们拿筷子击打盘碟吟唱诗歌。你才华横溢写诗堪称国手,可命运不济无可奈何。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在晋升官职,而你却虚度光阴。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诗中为刘禹锡的遭遇而鸣不平。

刘禹锡读后,十分激动,这些年的痛苦他怎会忘记。不过他生性豪爽、乐观,个人的遭遇算得上什么。于是当场赋诗回赠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意思是: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诗中写了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刘禹锡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更体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刘禹锡回到长安时,唐宪宗、唐穆宗、唐敬宗都已经去世,朝廷里大批人又换了。刘禹锡又来到玄都观,这里的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当年满园的桃花荡然无存,满地是又湿又滑的青苔,一些兔葵、燕麦在风中摇摆,一些菜花在开放。看见此情此景回想当年的诗,因诗所受的迫害,令他感慨万千,于是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中前两句写眼前的景象,后两句是寓意双关。借问道士归何处,打击当年革新运动的当权者如今到哪里去了呢?我刘禹锡不随波逐流,虽受尽挫折,但今天还是回来了。表现了刘禹锡坚毅的性格追求美好的理想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一日,担任太子宾客官职的诗人李绅邀请刘禹锡赴宴。宴席上主人让一群歌女前来歌舞助兴,只见装扮华丽的美女梳着当时最流行的“高云髻”发型,唱着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杜韦娘》在翩翩起舞。刘禹锡见到此情此景心中很不是滋味。他想起任刺史时,面黄肌瘦,衣不蔽体的百姓。于是,在主人邀请宾客赋诗时,刘禹锡吟出一首七绝诗《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诗中前两句是写宴会的场面,后两句是刘禹锡的感慨。意思就是像这样豪华享乐的场面,司空大人看惯了,看得像平常事一样。做过多年刺史的我,却伤痛得肠子都有断尽了。诗中的司空指的是主人李绅,李绅曾任职工部、主管水利、建筑等工程,相当于汉朝司空的官职。这首诗正是“司空见惯”典故的由来。

刘禹锡重新被召回京又做了官,还能不忘辛勤贫苦的百姓,看不惯奢靡的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也非常难得。

纵观刘禹锡的一生,他不仅是著名的诗人,更是改革家,政治家。他给我们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文,还留下了壮阔的胸襟、雄伟的气魄,更留下了改革家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怀。遭受迫害时,他坚持理想、自强不息。他坚韧不拔、勇往直前。他乐观豁达,意气豪迈。他让人们懂得如何面对逆境,如何对待人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