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的德国被称为“纳粹德国”,纳粹德国自称第三帝国,为什么是第三帝国,第一帝国和第二帝国又是谁?第三帝国仅仅是按顺序排列,还是有特殊的含义?
其实第三帝国的称呼既是德意志历史上强权帝国的顺位,更有它特殊的政治含义。
(相关资料图)
“第三帝国”称呼的起源
1923年,德国沙文主义者范登布鲁克在其论文《第三帝国》中提出了建立第三帝国的梦想。
他认为应当创建一个与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德意志帝国(第二帝国)一脉相承的新帝国,即德意志第三帝国。
当时的德国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和约对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制裁,德国民众对此非常不满。范登布鲁克希望德国人能抛弃分歧,团结起来建立第三帝国,重现德意志往昔荣耀。
范登布鲁克的理论与希特勒不谋而合,希特勒上台后就自称纳粹德国为“第三帝国”。
而纳粹德国的这个自称,也反映了希特勒为了实现自己的战略扩张,从舆论和历史法理上,宣扬自己占领欧洲的合法性。
这种合法性主要来自神圣罗马帝国——第一帝国。
第一帝国--神圣罗马帝国
日耳曼作为欧洲三大蛮族之一,攻灭了西罗马帝国后,西欧进入日耳曼各部落混战时期。公元九世纪初,在中西欧,出现了一个继西罗马帝国之后的首个强大国家——法兰克王国。
公元800年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为查理曼加冕,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史称“查理曼大帝”(扑克牌中“红桃K”的原型)。
可惜子孙不给力,公元843年8月,查理曼大帝的3个孙子在凡尔登签订条约正式瓜分了查理曼帝国的疆土,分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逐渐分化成众多公国,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等。这些公国构成了日后的德意志地区。
由于这些公国彼此之间的牵制使德意志形成了特殊的选帝制度——德意志国王是由各公国共同选举出来的。而萨克森公国的奥托一世在当选德意志国王之后,因援助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有功,被教皇加封为“奥古斯都”, 奥托从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德意志由王国正式升级为帝国。德国人称神圣罗马帝国为德意志第一帝国。
意志第一帝国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如今的奥地利、瑞士、法国东部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意大利北部地区、捷克、斯洛伐克等地。这个庞大的帝国曾是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和欧陆秩序的主导者。
但是,德意志帝国始终没有解决各公国权力过大问题,衰弱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更像一个由各公国组成的松散联盟。1806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二世迫于法国皇帝拿破仑的压力而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
德意志第一帝国画上了句号。
第二帝国--德意志帝国
第一帝国消亡后,德意志地区陷入了各公国混战时期。
19世纪后半期,普鲁士和奥地利从34个邦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最有希望统一德意志的两个邦国。奥地利的优势在于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然而奥地利国内民族成分极其复杂,缺乏足够的凝聚力。普鲁士则抓住工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成为德意志诸邦中工业能力和军事实力最强大的公国。
1866年6月14日,普鲁士在普奥战争中获胜,成功把奥地利排挤在德意志之外。
1871年1月18日,在普法战争中获胜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法国巴黎凡尔赛宫的镜厅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
德意志第二帝国从成立之初就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国家:当时德国的领土面积约为54万平方公里(不含殖民地)、人口约为6500万。
统一后的德意志,爆发了强大生命力,德国只用了40年时间就实现了工业化。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产值上超越世界霸主英国。工业实力的提升也使德国的军力在这一时期得以迅速膨胀。一战爆发前德国的陆军实力已被公认为世界第一。
当时的世界已经被老牌帝国主义瓜分完成,因此实力强大的德国强烈要求按实力重新在全世界范围内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德国的野心与英、法这些老牌殖民大国构成了强烈的冲突,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结果德国战败,德皇威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德意志第二帝国寿终正寝。
德国战败后,德国损失了将近1/7左右的领土和所有海外殖民地;德国还需要向战胜国赔款1320亿金马克(分30年付清并支付利息);德国位于莱茵河西岸的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公里以内不许德军设防;德国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以内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
耻辱的和约激发了德国民众不满,加上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导致大量德国民众生活贫困,大家普遍希望废除《凡尔赛和约》,重新建立强大的德国。
这个成为希特勒上台的民意基础。希特勒宣称要建立第三帝国,恢复德意志帝国昔日荣光,得到了很多德国民众的支持。
纳粹德国试图通过自称第三帝国表明自己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法统,更想以暴力来占领欧洲和恢复德意志往日的荣耀,却最终把德国带上了二战这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