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我快乐!

前言


(资料图)

读历史和学历史的人,少不了要读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很巧合,两个都是司马家的人,但是这两个人却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他们堪称史界双星。对此,史学界有“千古两司马”之说。

由于二人同姓司马,有同是写史的,所以人们难免会拿他们来比较。

1

其实没必要比较,因为二人写史修史的出发点都不一样,写作方向自然也就不一样。

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一生耿介孤高,发奋著史。他写史取材广泛,态度严肃认真,甚至亲历其地,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历时14年,最终写下了旷古绝今的史学名著《史记》。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太史公自序》)。

而司马光是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写《资治通鉴》的缘由竟然是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于是上疏请求外任。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主持编撰了294卷近400万字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

简单一点来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为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司马迁写《史记》则完全是遵循历史的发展脉络来写的,所以这两本书的风格截然不同。

2

这部《资治通鉴》记载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涉及到十六个朝代。

为什么司马光写这部《资治通鉴》要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因为这之前的历史已经被左丘明在《左氏春秋》写了,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司马光很喜欢读《左氏春秋》。并且在七岁的时候就读了。

“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

可能就是因为他自幼爱读历史,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素材和心得,所以才有后来的《资治通鉴》吧?并且有理由相信,司马光写的《资治通鉴》是有继承和延续《左氏春秋》的意思。

左丘明写《左氏春秋》的目的是: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这个和《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总体来说意思一样。也就是说,《资治通鉴》是《左氏春秋》的续集吧?

所以说爱读书有多厉害?不但读完能理解,还能接着写下去,并且不是狗尾续貂,而是自成一家!

3

和司马迁的《史记》不同,很多人说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显得不够严谨,甚至还错漏百出。这是因为司马光的水平不行吗?

很多人应该都记得当年春晚的那个小品“司马‘缸’砸缸”,看过这个小品的人都会哈哈大笑,这也让司马‘缸’(司马光)的名气在老幼妇孺中的名声很响亮。可以说,现在的人可以不认识司马迁,但是司马光是认识的。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小品归小品,可是翻开原文,认真读“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会发现司马光自幼不但聪明,并且是一个胆大心细的人。那么他在写《资治通鉴》的时候,会犯这样的史料失真错漏的低级错误吗?其实这和他的价值取向有关。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本书充满了正能量,摒弃了诸如权谋,厚黑的不良成分。

4

公元1068年,他和王安石廷议变法,结果反对失败,有感于此,他萌生了写《资治通鉴》念头。一是给皇帝看,作为辅政工具;二是继承和发扬《左氏春秋》的思想。

为了这本书,司马光可谓是殚精力竭,用它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臣今筋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旋踵而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为了此书能尽善尽美,他甚至还把书中的一些异议部分摘出来单独附录,不曾想,又得一本《资治通鉴考异》,等于说出两本书了。

古代出书不像现在这般容易,所以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时候,所下的考证工夫也是很深的。由于写史的角度不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不像《史记》那样有轴线来捋清脉络,他对历史中的一个时期是采用全景式描写方法(可以理解为宏观观察历史),等于说是把一件事片段化分散到书中的好几卷里记载,这就给现在的人们在阅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

5

正是因为司马光在写《资治通鉴》中的取舍删减剪裁,所以很多人读的时候,对一些历史事实和事件中的理解上就会产生偏差甚至扭曲,觉得《资治通鉴》有些不尊重历史。有感于此《资治通鉴熊逸版》的第二辑面世了,熊逸在书中正好给读者还原了被司马光忽略甚至曲解的历史。

《资治通鉴熊逸版》的第二辑,共包括9册,记录了从周慎靓王元年(公元前320年)开始,到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共110年的历史。在这套书中,作者熊逸为我们逐字逐句精读《资治通鉴》。等于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以现代的视角来解读《资治通鉴》。

简单来说,是以《资治通鉴》里的内容作为引子,用后世的各种研究和观点,重新解读和填充《资治通鉴》,串联起一部恢弘的历史,使得略微难懂的《资治通鉴》变得立体而生动鲜活。让读者读起来变得不费力。

6

和《史记》的平铺直叙不同,本身这部《资治通鉴》就是想让人在读了之后引发思考的,思想性更强烈一点,在《资治通鉴熊逸版》的第二辑里,作者把这些思想用更为适合现代人的思维来呈现出来,让人少费很多脑细胞。

所以说起来,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

我是威叔,认真读史,好好说史,菜鸟评史,不过是随心所欲而已!谢谢阅读关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