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秦淮
泊秦淮
【唐】杜牧
(资料图)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朦朦胧胧的烟雾笼罩在寒冷的江面上,清幽的月光照着湖畔的细沙。夜里的旅船靠近秦淮河的岸上,岸上的酒家灯火通明。
酒楼里的歌女们不知道亡国的悲恨,她们吟唱的玉树后庭花,隔着江面,随风飘荡。
了解了晚唐的历史,了解了杜牧的一生,终于有些理解杜牧此时的心情。
剪不断,理还乱,其实杜牧这怎么样也理不顺的心结,远远没有晚唐朝廷的政冶局势纠缠得混乱如麻。
晚唐时期的整个国家的政治形势就已经缠绕成了一张纠缠不清的破网,每个独立的个体就是这个网上的一个结点,或许只有网破才能解开缠结,个人又怎么解得开自身的心结?
安史之乱后,中央的权利逐渐被架空, 为了控制藩镇,中央的禁军——神策军,得到了加强,皇帝害怕掌握军事权力的的将领叛乱,就将其指挥权交予宦官。
于是晚唐的朝堂就成了三四方的权力博弈,藩镇,权臣,宦官,皇帝。不是宦官杀掉了皇帝,就是权臣杀掉了宦官,不是藩镇被权臣逼得造反,就是权臣被宦官逼的退位。
从朝堂中的牛李党争,到宫廷内的甘露之变,朝廷连自己的朝堂都无法控制,又如何控制得了国家。
掌握国家权力的是一群长期醉酒的酒鬼司机,又如何将国家这辆火车开得平稳?车上的人自然不知所措,越清醒的人越迷茫,不幸的是,杜牧就是这样一个清醒的人。
杜牧和杜甫两人都是西晋名将杜预的后人,杜牧的爷爷是杜甫的族侄--杜佑,三朝宰相,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唐朝重要史书《通典》,就是杜佑编的。
但杜牧的父亲杜从郁,做官和做学问都不太在行,到杜牧这一代有些未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当时的长安有个说法:城南韦杜,去天尺五。韦杜两家,离皇宫就只一尺五,虽有些夸张,可见韦杜两家权势之高。
年轻时的杜牧就对政治,经济,军事佷有兴趣,而且颇有研究,二十岁就为《孙子兵法》集注十三篇。
当藩镇军阀刘稹谋反时,他向宰相李德裕献策,建议奇袭叛军,而且他的建议非常具体,具体到了该调动多少部队,该调动什么兵种,「精甲兵五千,弓弩手二千」,李德裕依其而行,结果大获成功。可以想见杜牧的军事才华是多么出众。
让他名声大噪、火遍整个京城的,是一篇充满了同样的政治抱负与才华的文章--《阿房宫赋》。那一年他才23岁,就在文章中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发出了警告。
在大部分人都睡着了的列车上,最清醒的人睁着眼睛,成了最痛苦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清醒的人根本就没有用武之地。
因为和牛李党争的两派关系都不错。给李德裕出过主意,牛僧孺也十分欣赏杜牧的才能,还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请他辅佐。
结果初入仕途觉得没有办法施展抱负的杜牧想也没想,就跑过去给牛僧孺当了幕僚。最后弄得两头不讨好,李党觉得杜牧是个叛徒,不能重用。牛党觉得杜牧和李党藕断丝连,也不重用。
也就是说,双方都承认杜牧很有才华。不过,官还是不要当得太大好。毕竟,不论什么时候,忠诚一直都是被放在入仕第一位的。这其实也变相地为杜牧的政治生涯划上了句号。
杜牧的格局虽然很高,却依然无法突破时代的局限性,他早就被驱逐出了混乱帝国的权利中心,但依然还对国家有所期侍。
杜牧世家出生,少年风流,远离权力中心之后,扬州成了他醉生梦死之地,既然清醒这么痛苦,何不把自己灌醉?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也只有留连在江南的烟柳之地,用个人情感上的小满足,来消解安慰麻醉对这个世道的失望。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朦朦胧胧的夜晚,我们都是没有方向的人,因为己经看不见那盏隐隐约约的希望灯火。只有秦淮河一直在缓缓的流淌,船飘荡在河面之上,自然而然就朝着酒家而去。
金陵城繁盛,秦淮河平静,却不知冲走了多少历史上刀光血影。歌女们又如何能感觉到国破家亡,人间离乱之苦,玉树后庭花的歌声飘荡在整个湖面之上。
而听歌的是谁呢?
是杜牧,杜牧希望听到的是内心希望: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再怎样动听的骊歌,再如何美丽的舞女,又如何能够让我达到内心深处,大平盛世,春风十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渴望。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金陵城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王朝的更替变化对其殊无影响,它们伴着寻常鸟儿,出没在山色里。
秦淮河畔的人们生于此,长于此,歌于此,哭于此。他们的生活就像飘荡在秦淮河泊商女的歌声,今天被秦淮河的波涛声带走,明天依然又会在秦淮河畔响起。
作/者/简/介
施志江,经营一间叫做施书阁的小书店。
图片 | 摘自网络 编辑 | 金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