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琅琊榜》的人都知道,靖王虽贵为皇子,却一直不被梁王关注,在太子和誉王的王位争夺中也没有人注意到七皇子萧景琰,细分析其中原因有以下三点。
(资料图片)
01:静妃的态度
萧景琰之母静妃,是林燮的义妹,原是林府派进宫中照顾宸妃林乐瑶的医女。年轻时被林燮所救,便芳心暗许。在医治林乐瑶时被梁帝看上,在后宫恶毒之物情丝绕的迫害下,由医女成为了静嫔。
静妃身为宫中嫔妃,位份自然要比皇后和越贵妃低些。
静妃聪慧过人,但厌恶后宫纷争,于是她在皇后和越贵妃中间选择了中立。为了自保,她隐藏自己,更不会得到梁王的恩宠。
在皇位争夺中,母妃得宠自然是一个无可比拟的条件,母亲得宠,皇帝身边便多了一个可以为自己说话的人,而靖王显然不具备这个条件。
静妃担心靖王卷入夺嫡之争后会危险重重,一直不希望他卷入这场纷争。有才能的靖王错过了很多被父皇看见的机会,不得宠也是情理之中。
02:靖王的性格
靖王和林殊是发小,两人关系非常要好。在赤焰军遭奸人陷害后,林殊一家被认定是逆臣。
靖王始终相信好友林殊的为人,在矛头都指向赤焰军的时候,他仍然坚信忠心耿耿的林家不会做出叛国之事,为此惹恼梁王。性格秉直,这也是梁王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得宠的皇子守父皇身边,比如太子和誉王;不得宠的皇子去征战,比如靖王。
靖王连年征战,十几年间战功赫赫,但是梁王就像看不到似的,不行赏也不加封,最多就在在靖王传来捷报时褒奖几句。
征战多年,使靖王也养成了豁达直率、嫉恶如仇的性格,征战之人多得是万丈豪情,却少了变通和世故。
过于直率,在朝廷中可是大忌。靖王看不惯朝廷权贵勾结、官官相护,就会厉声呵斥,但又无奈自己31岁却尚未加封亲王,没有实力去管朝廷之事。
就连主管杂务的太监,也可以在私下挖苦戏谑他一番。空有皇子之名,却无皇子之权。
太子是一国储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相比于誉王,太子的势力尤为雄厚,他的生母越贵妃心思缜密、心狠手辣,而且备受皇上恩宠。虽是贵妃,却压皇后一头。
五皇子誉王自身实力更强,凭借着不错的政绩被梁帝加封了七珠亲王, 比当朝太子还多了两颗。不管是在江湖之中还是庙堂之上都有不少支持他的势力,为人稳重果断,可以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他与年轻时候的梁帝极为相像,梁帝对誉王也甚是喜爱。
梁王心里也清楚,他的几个皇子中要想选出一人继位一国之君,不懂变通、不懂朝廷纷争的人必然不是第一首选。所以自然不会对他的这个直肠子靖王多加考虑。
03:梁王的猜忌
十几年前的赤焰军反叛一事过后,梁帝的心中也留下了一个心结,身为一国之主,不管是对于朝政或是军营,都必须统筹兼顾。
梁王也深知若一方诸侯手握军权,并且功高震主,必然会威胁到他的统治地位,不管此人有无逆反之心,梁王都必须要防范于未然,赤焰军一事便是先例。
靖王沙场征战多年,在军中积累了不少名气,也结识了军中多位将军,梁王深知若此时对他加封亲王,让他在朝廷中多了依靠,恐其日后会有逆反之力,梁王生性多疑,绝不允许当年赤焰军一事再度发生,所以对于靖王加封一事,一拖再拖。
尽管靖王屡创佳绩,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关注和加封。
剧中首次见到靖王,是他换防归京的时候,换防完备且效率还高,但梁王只是在朝中褒奖他了句“干得不错”,便再无任何行赏。
他的兄长五皇子誉王下巡归来后,梁王高兴地赏了誉王两颗龙珠,同是皇子,但待遇却有着天壤之别。
同样在靖王主审庆国公一案完毕时,誉王只是没有去捣乱,便得到了父亲的表扬和奖赏,轻而易举地将主审靖王的功劳给抢了去。
靖王在朝廷势力方面和太子、誉王相比,简直不值一提,六部中太子和誉王各占三部,太子还有王侯谢玉辅佐,所以世人的关注点大都在太子和誉王身上,也都不在乎靖王的一举一动。
靖王在夺嫡之争中没有后宫势力的支持,相比于其他皇子而言,他也一直不受皇帝重视;他为人又执拗、心直口快,不懂讨好别人,故皇帝对他的脾气和秉性并不满意。
靖王在外征战十几年,军中颇有声望,但无奈他与十二年前反叛的赤焰军交好,碍于这个前提,梁帝也一直没有加封他为亲王的意思。
正是由于以上几点,使得靖王成为了一个不被父皇疼爱的孩子。
04、写在最后
“麒麟才子,江左梅郎”梅长苏,一人胜过万千权谋。
在梅长苏的帮助下,靖王在主审庆国公一案中崭露头角,才渐渐被梁王看见。梁王也慢慢开始关注自己的这个七皇子。
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尽管政绩不错,但他却要强执拗,对于父皇的不重视他也没有任何怨言,更不会去主动邀功请赏。屡次付出却得不到回报的苦楚,他选择自己默默咽下,也从不去质问不公。
党争如战争,靖王直率坦荡的性格必然会使他多栽几个跟头。
破崖绝角、磨盘两圆未尝不是处世之道,在做好了自己的事情的同时又不得罪其他人,才可以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