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一日七迁成为美谈,一夜之间就从白丁书生一跃进入南书房,成为在明珠、索额图之后的第三相。
鳌拜除掉后,明珠和索额图斗得如火如荼,大臣们都要站队,寻求庇护。
(资料图片)
只有高士奇独树一帜,谁的队也不站,却靠着两人直达天庭,还与他们和平共处,硬是发展出第三股势力。
他是怎么做到的?
1. 借势
高士奇的仕途并不顺利,三兄弟中他是最后一个走上仕途的。
徐乾学靠真才实学最先获得探花,入职翰林院,陈璜靠着过人的治水才能也婉转得到重用,只有高士奇落榜,靠摆摊算卦为生。
正好索额图文学造诣不高,多次被康熙帝批评,脸上无光,就找来高士奇当教书匠。
高士奇能屈能伸,一直在寻找出路。看到索额图喊了几声“啊啊啊”,主动出击帮忙代笔。
虽然他看不上索额图,背地里嘲笑,但还是很珍惜展露才华的机会。
果然,高士奇代笔的奏章引起了康熙帝的兴趣,这是第一步。
真正让康熙帝决定见高士奇的契机,是高士奇故意写诗嘲笑索额图,而索额图还假装是自己写的,被康熙嘲笑,索额图大怒吊打高士奇。
为什么高士奇办砸了,反而康熙更有兴趣呢?
因为这样表明高士奇并不待见索额图,故意让他出丑,康熙早就看不惯索额图,只不过还没到收拾他的时机,这样一个有才学,又不是索额图的人,岂不是可以收为己用?
索额图原本是利用高士奇,高士奇同样也利用了索额图,让康熙看到了自己的才学。
紧接着,高士奇找了明珠举荐自己,才得到了和康熙当面面谈的机会。
高士奇一路借明珠和索额图的势力,走到了康熙面前。
别人都是寻求庇护,而高士奇借势把自己发展为第三股势力。
2. 浑水摸鱼
为什么高士奇会找明珠,而不是索额图,因为他看出索额图没有容人之处,只会把他当狗,再这样下去处境更难。
富贵险中求,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明珠一直在找机会斗跨索额图,而高士奇戳中了要害,皇帝讨厌两党之争,高士奇的上位是顺应趋势。
就像明珠所问:高士奇表面是索额图的人,明珠来举荐,对明珠有什么好处?
高士奇的回答:我明面是索额图的人,对你并没有坏处。
高士奇如果仕途顺利,会成为明珠,索额图的助力,如果仕途不顺,被牵连的人是索额图。
所以明珠才答应帮忙举荐,因为他看出康熙早已对高士奇兴趣很大,就等着他开口引荐,他也看出康熙反感两人的党争,在借自己的力量遏制索额图。
在明珠党,索额图党之间,高士奇浑水摸鱼,表面是从索额图的府上晋升,实际是明珠举荐,索额图被打得措手不及,只有招架之力,他几次敲打高士奇,就是让他站队。
高士奇的高明之处在于,他让索额图以为高士奇是自己人,让明珠也以为高士奇是自己人,让康熙帝也以为他是自己人,在三人之间圆融自洽,谋得了自己的立身之位。
这位在民间摸爬打滚多年的江湖人才,早就懂得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关键他还真有才学,却又有如此柔软的姿态。
3. 直击要害
高士奇借明珠、索额图的力量,走到了康熙面前,最终能一日七迁,靠的还是真才实学,洞悉人心。
在索额图府抄文书,写奏章的那些日子,高士奇对朝廷的情况、皇帝的心思摸得很透,所以才能直中要害,才能说出"不争一时争一世,不争一世争百世",一席话让康熙如获至宝,如遇知己,只有高士奇能懂皇帝目前局面的艰难,内忧外患。
当康熙当面出考题时,高士奇才能奋笔疾书,直接写下7道国策,道道走进了康熙帝的心里。
才有了一日七迁,一日到达天庭的美谈。
但高士奇也没有大意,一面继续在明珠和索额图之间周旋,低调谦逊,麻痹他们,放松警惕,一面获得皇帝的信任,成为能为皇帝分忧办事的能臣。
他看出皇帝是有雄心抱负的人,绝对不会让两党之争持续太久,只不过是自身力量不够,江山还没坐稳,威信还不够。
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平三番,修河道,收服台湾,都是要举国之力去完成的,还需要明珠和索额图的支持,留着还有用,还不到处理他们的时候。
因为他明白,自己能升官,真正该倚重的还是皇帝,他无权无势,能依赖的只有皇帝的重用,他要忧心皇帝所想,助力皇帝做想做的事。
所以他才敢在皇帝为平三藩庆功之时,泼冷水,提出收复台湾之事。
一则有小道消息提供皇帝的日常行为,康熙帝在前一晚在寝殿墙上写下台湾两个大字,他就猜测到皇帝下一步的计划。
二则,明珠和索额图肯定也会有小道消息的渠道,为何他们不敢提,因为他们顾虑太多,只当笑谈,并不真正站在皇帝的立场想问题,自身的地位已经稳固,更多地只想谋求自己的利益。
所以只有高士奇兵行险着,投其所好,替皇帝开口,率先提出这个想法。这样即使有人反对,也有高士奇来挡刀。
但高士奇知道,自己不会成为炮灰,而是为皇帝冲锋的勇士,他的地位会越来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