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储君”之位是皇子们觊觎的对象,储君的争夺历来是明争暗斗、血雨腥风,为了争夺这个位置父子、兄弟可将血缘、亲情放到一边,举起杀戮的屠刀,毫不手软。
唐代诗人白居易一句“无情最是帝王家”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资料图)
血腥的皇位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残忍地杀害了太子李建成、皇弟李元吉,连二人的十个儿子也都被诛杀。李世民顺利的成为的皇位继承人的“合适人选”,两个月后顺利的登上皇位,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后世称为唐太宗。
面对失去爱子的李渊,感叹李氏皇族竟落得个自相残杀的下场,最终选择了禅让退位。
历史上禅让的事屡见不鲜,三皇五帝时的“禅让之风”被传为佳话;此后有汉一朝,禅让皆为被逼无奈之举。
此时的李渊却只能哀伤地对李世民道出 “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之语,这句话在后来竟然一语成谶,成为现实。
皇子争宠的恶果
在“立长立嫡”儒家传统思想的熏陶下,李世民在众多皇子中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子李承乾。
他八岁时即被册封为太子,在李世民心中,身有残疾的太子更要在教育上严格和认真,委派名师教导辅佐,陆德明、孔颖达均是辅导太子的重要人选。
经过精心栽培和教育,李世民试着把李承乾放在朝堂上参加实际锻炼,可李承乾在成年后不喜欢循规蹈矩的皇家生活,反而对突厥乐舞、草原生活产生了极大兴趣。
身边的帝师对此早有微词,不断地向李世民上表劝谏,甚至严厉的批评。
然而适得其反,身体缺陷与叛逆期造成了太子性格的扭曲,更强化了他性格的执拗,与老师们唱起了对台戏。
摄于父亲的威严,李承乾当着李世民的面显示出遵从和孝顺,在背地里却广布党羽、培植亲信。
李世民出于对李承乾的溺爱,对此一再的忍耐,并未加以纠正。
而一母同胞的魏王李泰似乎成为了太子李承乾最大的竞争对手,李泰从小便受到祖父李渊的疼爱。
李泰本身才华横溢,文采出众,喜爱招揽文人雅士,与太子的风格大相径庭;他又很能博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欢心。
李世民对魏王李泰不断加封进爵,都到了引起朝臣进谏的地步。
李世民的溺爱使李泰对太子之位产生了觊觎,认为只要拉下太子李承乾,皇位就稳稳地被自己拿下,索性一有机会就在李世民耳边谗言太子是非,坊间便有了唐太宗有意废黜李承乾之说。
久而久之,在李承乾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在死党和策臣的怂恿和推动下,萌生了暗杀魏王李泰的想法,不料计划失败。
懊恼的李承乾此时已孤注一掷,偏执的谋划更大的阴谋,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商议“逼宫”,夺取政权。
李承乾的倒台,起于“密谋”,终于“受牵连”。贞观17年3月,齐王李佑在齐州起兵叛乱,很快就被平息,被一网打尽的李佑交代了一切,李承乾的密谋终被泄露。李佑最终没有逃脱祖父的预言,被赐死。
儿子造反,作为父亲的李世民无比痛心,他将李承乾的反叛归结为魏王李泰的逼迫,他并没有杀死李承乾,而是下诏废黜太子,被罢为庶人,二十六岁便郁郁而终。
对于另一个爱子李泰则被降封顺阳郡王,永远失去了争夺皇位的资格。
“玄武门之变”效应
李世民应该反思的不仅仅是对孩子的溺爱,还需要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李世民皇位来自于“玄武门”之变,“兄弟阋于墙”的事实证明,皇位的获取从来都是血淋淋,即便确立了太子名位,也不能保证最后登上宝座的那个人是你。
皇位争夺战中每一个合法继承人都有机会,那就要看谁先下手,或是在恰当的时机下手。
在皇子的心中,李世民杀兄害弟的险恶作为,早已在他们心中留下阴影,他并不是一个好的榜样,才有众多儿子自不量力的效法。
李世民极力地避免在下一代发生 “玄武门”之变效应,寄希望于通过对每一位皇子加以严格的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皇位候选人。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良好的教育和皇家优渥的生活环境并不是成为“仁君”、“明主”的决定性因素,关键在于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皇子们的结局
在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中,李治性格最为懦弱。
李承乾被废、李泰被贬之后,在母亲与舅舅长孙无忌的极力提携下,被立为太子。
李治登基之后,立武瞾为皇后,即为武则天。因李治体弱多病,后期大权旁落,武则天一直辅佐理政,在李治死后武则天独揽朝纲,废掉李氏太子,改朝换代,自己做起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执政期间,李世民的皇子中越王李贞、纪王李慎、曹王李明因不满武则天的统治,都曾起兵造反,最终失败,均被赐死。
与此同时,李氏皇族子孙被武则天几乎诛杀殆尽。
在李世民所生下的14个皇子中,被废黜、被赐死、饮毒自尽、夭亡者共占十二人,结局令后人唏嘘感叹。
结语
李渊的一句“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此”像预言一样准确。
这想必是历史规律的再现,每个朝代几乎都上演过夺嫡之争、皇位之战。
李世民有本领“杀兄逼父”夺得皇位,运用权谋使千千万万人跪拜在自己脚下,却保护不了皇子们的身家性命。至于,丧命于武则天手下的那几位皇子与李氏族人,更加应验李渊预言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