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若要问朝堂上势力最大的一股政治力量是哪个?无需多说,那就是以萧何、樊哙、灌婴、夏侯婴、周勃、曹参、张参等为首的汉初功臣集团,即“丰沛功臣集团”(据相关学者统计,西汉一百六十二位开国功臣,沛县籍者占三十三人,若以身份最高的前二十位而言,沛县籍者达十人,占了一半,故此西汉功臣集团,也称“丰沛功臣集团”)。

彼时,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以一介亭长之身,在文武能力都比不上秦末多数枭雄的前提下,最终脱颖而出,建立国祚长达210年的西汉,所依靠的就是丰沛功臣集团。若没有他们的尽心辅佐,刘邦是绝对不可能击败项羽等秦末枭雄,继而一统天下的。

因此,刘邦建国后,这些功臣们凭借着巨大的军功,是得到了极其显赫的官爵、大量的土地和特权,并且在此过程中日渐形成十分紧密的联系,构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对西汉初年的政局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此时,正如《史记》所说:“自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会天下初定,将相公卿皆军吏”,西汉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三公九卿,还是郡太守,其位置都被功臣集团所垄断,所占比例近乎100%,例如丞相一职,从汉高祖到汉景帝,任丞相的一共有14人,但除了吕产、卫绾外,其余12位丞相都出自丰沛功臣集团之中。


(相关资料图)

刘邦

事实上,从史书中的一些记载来看,汉初的功臣集团确是汉初政坛上势力最大的一股力量。比如当年刘邦要废太子刘盈,改立刘如意时,因功臣集团的反对,刘邦就不得不放弃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吕雉当政时,就因吕氏外戚集团损害到功臣集团的利益,最终被功臣集团灭族,此后功臣集团不但废掉少帝,还掌握了皇帝的选择权;景帝在位时,他曾想立皇后兄王信为侯,但此事被功臣集团是强烈反对,他们“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为由表示明确的反对,最终景帝只能是“默然而止”。

可以这么说,汉初天下军政大权,并非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而是掌握在以丞相为中心的功臣集团的手中。此时,皇帝的权势显然是要弱于功臣集团,甚至是被功臣集团所牵制。

试想,有哪位皇帝喜欢自己被臣子所牵制呢?他岂能容忍自己的权力被臣子所夺呢?因此,自汉高祖刘邦以来,汉初诸帝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削弱功臣集团的势力,继而加强皇权,稳固自身的统治。

而那些功臣们始终都是臣子,虽然在初期他们凭借着显赫的功绩得以掌控天下,但随着老一辈功臣的相继逝世,功臣集团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西汉日渐承平,无多少战事可言,新一代的功臣子弟再无多少战功可得,因此在没有战功得前提下,他们已无足够的威望再去担任朝中要职,由此其势力自然就不可避免地会走上衰退。之后,再加上汉初诸帝一直都在想方设法地削弱功臣集团的影响力,他们岂会放过功臣集团暂时出现人才断层的这个机会呢?他们肯定会借着这个机会,将自己的亲信放到原本功臣集团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上。

刘彻

由此,在种种因素的促使下,功臣集团的势力不可避免地就会走向衰退。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彻底消除了功臣集团在中央和地方上的势力,完成向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统治政策的转变。

那这个曾经势力无比强大的“丰沛功臣集团”,他到底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走向灭亡的呢?

丰沛功臣集团的衰落是从汉文帝时期开始的。众所周知,汉文帝刘恒能够继位,靠的不是自身的实力,也不是刘邦的遗诏,而是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的支持,若没有功臣集团的鼎力支持,这皇位万万是轮不到他来做的,也就是在这时,功臣集团的势力达到巅峰。但是,正所谓“盛极必衰”,功臣集团在文帝时期达到巅峰,却也是在文帝时期走向衰落。

此时,被功臣集团扶上皇位的汉文帝,他虽感恩于陈平、周勃等人的拥戴之功。但彼时,对于汉文帝而言,他却更是忌惮功臣集团的势力,他们的势力实在太大,大到可以决定皇帝由谁来做,因此他是深深地恐惧,他害怕自己随时会被功臣集团废去,甚至是如同少帝那般被他们所杀。如此,为了稳固自身的统治,自入京之时,汉文帝就开启了削弱功臣集团势力的进程。

周勃

首先,文帝一入京,就“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让自己的亲信去掌控本由功臣集团控制的京城防卫力量,由宋昌执掌南北军,张武执掌皇宫禁卫。之后,当文帝稳固了自身的统治后,他先是取消了由功臣所垄断的太尉一职,之后又借机罢免周勃的丞相位。最后,当朝中多数要职皆被文帝的亲信掌控后,文帝就来了一个釜底抽薪之计,下诏让京城中没有官职的列侯功臣们全部返回封地居住,不得无故长期居住在长安。

显然,文帝的这些举措,无疑是大大地削弱了功臣集团对于朝政的掌控力。而后,再随着陈平、周勃、灌婴等汉初功臣元老的相继逝去,新上位的功臣之子又没有足够的资质和能力去掌控要职,由此其职位相继被文帝提拔上来的新兴阶级所替代。如此,汉初功臣集团对于政局的垄断逐渐被削弱,这点从文帝时期郡太守一级官员,已基本上见不到功臣列侯的身影,就可窥知一二。

当然,文帝时期的功臣集团,其势力虽大不如前,但是依旧还是有着不俗的实力。而之所以功臣集团的势力,能在老一辈的功臣元老相继逝去,及文帝的不断打压下依旧不俗,主要还是在于文帝的妥协。当时,文帝不但要面临着功臣集团的威胁,还要面临着地方诸侯王的威胁,而彼时,地方诸侯王的威胁显然是要大于功臣集团的威胁。在汉朝“无为而治”的国策下,地方诸侯王是获得了大量的政治与经济特权,拥有独立的官员任命权、军事权、财政权等权力,可以说在封地内,诸侯王就是土皇帝一般的存在,比拟天子。

刘恒

如此,高度独立膨胀的刘氏诸侯王势力给关中的中央政府带来的威胁是要远比功臣集团来得大,这点,文帝早年的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的谋反事件就是最佳的证明。因此,当时的文帝虽然在打压着功臣集团,但碍于诸侯王对于中央朝廷的威胁更大,为了稳固自身的统治,文帝又不得不继续重用一些功臣集团出身的官员,并做出一些向功臣集团妥协的事情。

比如当时汉文帝想任命贾谊为九卿,但是因贾谊是文帝削弱功臣集团计划中最重要的一位谋臣,所以他的任命,自然是被功臣集团所强烈反对。《汉书》载:“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因功臣集团的强烈反对,文帝最终不得不放弃任命贾谊为九卿的念头,然后被迫妥协将其流放到长沙,做了长沙国太傅。

再如,文帝时期,无论文帝如何得削弱功臣集团,中央政府中最为重要的丞相之位,文帝一直都不敢将其从功臣集团的手中夺回。从一开始的周勃、陈平到后期的张苍、申屠嘉,虽然文帝在张苍罢相后,曾经短暂地想过让外戚章武侯窦广国接替张苍担任丞相,但是因功臣集团的压力,犹豫之后,文帝还是不得不任用汉初仅剩的老臣故安侯申屠嘉为相。

总之,在文帝时期,功臣集团虽然开始走向衰落,但因文帝还是需要借助功臣集团去对付地方诸侯王,所以此时的功臣集团依旧还是拥有着不俗的实力。

刘启

之后,到了景帝时期。在景帝初期,因诸侯王的威胁依旧还在,所以对于功臣集团的态度,景帝也是很温和的,并没有什么过激的举动,此时丞相一职在申屠嘉死后,依旧被功臣集团所控,相继由陶青、周亚夫、刘舍等继任。但是,随着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诸侯王对于中央朝廷的威胁解除,景帝对于功臣集团的处理方式就变得不再温和,而是变得“明目张胆”了起来。

自此,景帝对于功臣集团是大力打压,先是功臣集团的主力周亚夫被处死,再是刘舍的相位被毫无背景的卫绾所取代,如此,功臣集团算是彻底走向了衰落。

此后,再加上因为诸侯王叛乱被平定,国内再无大规模的战事。这时,汉朝的矛盾主要集中在与匈奴接壤的边疆地区,在这里两国时不时地就会发生战事。如此此,边疆日益频繁的战事,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作为对抗匈奴主力的北地六郡良家子凭借着巨大的战功纷纷上位,获得显赫的官爵,并趁机执掌汉朝的军事大权。而与北地六郡诸多良家子纷纷上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深处汉朝腹地的功臣集团因失去参与战事的机会,其掌军的是权力纷纷被新上位的良家子所夺。

此时,在景帝与新上位的北地六郡良家子的双重压迫下,功臣集团逐渐失去了曾经手握的军政大权,陷入了无可避免的衰退境地。至卫绾执政末期,汉初功臣集团是彻底丧失军事和政事上的优势,只剩那虚无的爵位。

而功臣集团所拥有的这虚无的爵位,到了汉武帝时期,也被多数夺去。汉武帝时,武帝以“酌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借机剥夺了功臣集团中多数功臣所拥有的爵位和封地,仅元鼎五年(前112年),就有一百零六个列侯被夺爵、削地。自此,曾经风光无比的功臣集团,在吕后、文帝、景帝、武帝的持续打压下,最终走向了末路,因种种原因,到最后,这些有开国之功的功臣后代们,他们连爵位都被汉帝所剥夺,变成庶民一个,其结局真的让人是无比唏嘘啊!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