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皮无赖赌钱疯,债逼无门自刈宮......可笑如今乱评说:明朝延喘靠斯翁。——《十恶不赦--魏忠贤》
(相关资料图)
这是一首描述魏忠贤的诗词,大致意思就是记载了他一生的罪状。不过,在诗词的末尾却进行了转折,不少人将明朝在末期之所以能苟延残喘,魏忠贤当居首功。
魏忠贤不是大奸臣吗?为何会有这样一种说法呢?其实,早在崇祯皇帝死得时候,他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只不过没有了机会。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的贴身太监王承恩,在临死之前也说了一句话,从某个角度而言,也算是替魏忠贤“翻了案”。
悔不听哥哥的话
1620年,万历皇帝驾崩,天启皇帝朱由校即位。天启即位之后,非常信任魏忠贤,所以那段时期也被誉为大明王朝最黑暗的事情——阉党专权。
有意思的是,当时魏忠贤在朝廷的权利虽然很大,而且名声也不怎么好,但是大明的江山却非常的稳固,山海关很坚固,国内的民生经济也很好。
可惜的是,天启皇帝不长命,在位七年就去世了,再加上朱由校没有儿子,所以皇帝的位置自然而然就落到了朱由检(朱由校的弟弟)的头上。
临终之时,哥哥告诉弟弟:“魏忠贤精明谨慎,而且对我们也比较忠心,所以有什么事情可以与他商议,他也值得信任。”
奈何,一直以来,朱由检都与东林党人站在同一条战线上,所以他对魏忠贤的痛恨,一点都不比那些人少,恨不得杀之而后快。
因此,在天启皇帝去世之后,崇祯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事情便是除掉魏忠贤。当时,南方的一些官吏、士子,先后罗列了魏忠贤的十大罪状,随后上交给了崇祯皇帝。
崇祯以此为由将魏忠贤贬到凤阳,可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在去凤阳的途中,崇祯皇帝又找了一个由头要将魏忠贤抓捕回来正法。
此时,魏忠贤在京城的一位好友偷偷给他传递了消息,得知此事之后,魏忠贤感觉大势已去。一天夜里,他喝了最后一次酒后,便在居住的客栈里上吊自杀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东林党人内心大喜,崇祯皇帝也仿佛放下了心中的一块石头,准备在不久的将来大干一场,复兴大明王朝。
可是,事与愿违。魏忠贤去世后,大明王朝开始分崩离析,外有后金军队的威胁,而山海关一带守军的战力却不断减弱,内有农民起义军的威胁,却无一支可用之兵。
在内忧外患中,大明王朝又残存了十几年,崇祯皇帝也苦恼了十几年。最终,在崇祯十七年的时候,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了北京城,大明王朝灭亡。
当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崇祯皇帝带着王承恩去了煤山,看了大明山河最后一眼后,在一棵树上上吊自杀了。
临死之时,他似乎想到了哥哥当年的话语,同时也说了一句话:“诸臣误朕也......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皆为奸臣所误......”
另外,崇祯死后,王承恩也随着皇帝去了。值得一提的是,临终前,王承恩也留下了一句肺腑之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其中,“忠贤”说的就是“魏忠贤”。说到这里就非常有意思了,崇祯皇帝视魏忠贤为大奸臣,王承恩却将魏忠贤看得非常重要,这是为何呢?其实,王承恩的话不无道理。
暂累吾民一年,却年年加税
众所周知,大明朝之所以崩溃,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出现在财政问题上,而财政问题的核心便是商业税与农业税的角逐。
回看崇祯皇帝的前几任皇帝,当时,大明王朝虽然摇摇欲坠,但是民生经济依然相对稳定。简单来说,百姓还不至于造反,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合理征收了商业税。
明朝末年,虽然国家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但是内部的商业经济依然非常发达,尤其是南方的商品经济已经彻底发展了起来。
张居正担任丞相时,实行的“一条鞭”法便合理征收了商业税,所以即使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大明朝也很稳定。
奈何,崇祯皇帝即位之后,在东林党人的唆使下,他废除了对南方商品经济的商业税,还美其名曰:“不与民争利”。
然而,一个国家要发展、要强大,必须要有财政的支撑。那么,这些财政的支出从哪里来呢,唯一的答案便是农业税。
明朝时期,有一个制度:“士大夫不需要纳税”,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百姓的土地都挂靠在士大夫的名下,简单来说就是被变相吞并,真正在老百姓手中的土地已经不多了。
地少了,税收便少了,所以为了国家财政,崇祯皇帝不得不向老百姓征收“重税”,美其名曰:“暂累吾民一年”。
崇祯的想法是好的,但是他却不是这么做的,回看崇祯执政的那十七年间,他几乎是年年加税,老百姓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
没有钱的支撑,山海关守军的战力自然是一年不如一年;向老百姓征重税,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会不断其一。
就这样,大明朝陷入了恶性循环中,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魏忠贤在世的时候,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魏忠贤的不拘一格
魏忠贤从小家里就穷,长大后更是迷上了赌博、混迹街头,在资不抵债后,他自己阉割了自己,进入了皇宫当太监。
魏忠贤成为至高的掌权人,虽然离不开朱由校的乳母,但也有他自己的一步步努力。可以说,魏忠贤是一步步爬上来的,见惯了权力场中的黑暗。
因此,魏忠贤身上有一个很好的优点,那就是“不按常理出牌”,而这样一个性格,曾多次解决明朝的危机。
有一次,明朝的边关告急,可是手中却没有可用之兵。当时,很多人都没有办法,魏忠贤等人却提出向藩属国借兵。
听到这个建议后,很多人表示反对,这群人认为:“我们是天朝上国,怎么可以向下面的人借兵呢,这不是有辱天朝尊严吗?”
魏忠贤却不管那么多,直接建言天启皇帝,皇帝也同意了他的建议。最后,明朝的危机不仅解除了,而且还引进了一大批先进的火器。
在财政问题上,魏忠贤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也建议皇帝征税,但却不是向百姓征税,而是向南方的商业大户征税。
商业税的征收,保障了明朝的财政,有了钱,明朝的军队就非常有底气。回看天启年间,出现了熊廷弼、袁崇焕等大将,部队的战斗力也非常厉害,几乎是压着后金的军队打。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有了财政的支持,充足的粮饷造就了士兵战力的强大,甚至还有余钱组建了关宁铁骑这样的精锐。
同样是征重税,崇祯征的是老百姓的税,而魏忠贤征收的商人的税,征税群体的不同,也造成了结局的不同。
崇祯得罪了天下百姓,结果被天下百姓推翻,而魏忠贤得罪的是东林党(南方产业大部分是东林党人的),所以他被东林党人一直针对、抹黑着。
可笑的是,1644年,李自成围困北京时,崇祯向大臣们借钱,他所保护的这群文臣宛若铁公鸡一毛不拔。
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后,东林党遭到了他的惩罚,并且搜刮出了7000多万两的白银。如果这些钱,用在明朝的部队中,大明朝、崇祯又何至于此呢?
从诸多的方面来看,崇祯皇帝说“诸臣误国”,王承恩说“忠贤在,何至于此”,也是两句大实话。
总的来说,虽然魏忠贤作恶多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弄得大明天下乌烟瘴气。可是,在他执政期间,最起码重用袁崇焕,重创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并改善了大明王朝的税收。
不过,历史毕竟是儒家学者来写的,所以魏忠贤在历史上的名声自然不会太好。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强行罗织罪名,迫害正人君子,十恶不赦。
而对于老百姓而言,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便是忠臣,不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便是天下人眼里的罪人。
正如《三国》中所说的那样:历史长河犹如长江东逝的江水,而浪花可以淘尽一切污泥浊水,可能有人咀骂,亦或者有人赞扬,只不过是是非功过任人评说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