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国历史上,魏国应该是最可惜的一个国家。
【资料图】
因为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国曾经一度率先进行变法,然后国力大幅领先其他国家。甚至有人说,战国初期,其实就是魏国的时代。
这个说法,或许有些偏颇,但是绝对不算太过分。因为战国初期的魏国,确实是太强了。当时的魏国,可以同时对周围多个大国开战。五万魏国新兵,能把五十万秦国精锐打到崩溃。秦楚两大强国联合,最多也就能保住自己不被人家灭国。
战国初期的魏国,就是这么猛。
但是到了战国中期的时候,魏国却开始迅速衰落。面对秦国的崛起,魏国一点办法都没有,后期更是基本沦为配角。
那么,昔日无比强大的魏国,为何会在战国中期的时候,突然就衰落了呢?魏国最强大的时候,为何没能直接灭了秦国或者其他强国,让自己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呢?历史上真实的魏国,到底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这事,还得从魏国的祖上开始说起。
魏国的祖上,其实也是妥妥的顶级贵族。据说魏国王室的先祖,是当年那位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有很多儿子,这事很多人都知道。
而在这些儿子当中,嫡次子姬发,后来继承了王位,成了那位灭商的周武王。第四个儿子姬旦,成了那位会解梦的周公。而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姬高,就是魏国王族的先祖。
既然是周文王的儿子,那周朝开国之后,自然应该就成为一方诸侯,拥有一个国家喽!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的,周朝开国之后,姬高被分到了陕西咸阳周围,建立了一个叫‘毕国’的国家。
如果这个毕国能够一直坚持下去,说不定后来就没有秦国什么事情了。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咸阳是后来秦国的都城。而毕国的地盘,其实就在秦国最核心的首都地图。
但可惜的是,后来,到了西周末期的时候,西边的犬戎崛起,把毕国给灭了。
也正是因为毕国被消灭,周王室在西边失去了屏障。所以后来,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犬戎可以长驱直入,一口气打到西周首都镐京,最后灭了西周,干掉了周幽王。如果毕国还在的话,犬戎想要打镐京,估计还得先过毕国这一关。
因为毕国灭了,所以,从西周末期开始,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家的这一脉,就彻底衰落了。很多人都直接沦为平民,最后消失了。直到过了一百多年之后,毕国王族后裔当中,出了一个叫毕万的人。
这个毕万,扛起了他们家复兴的大旗。
虽然是毕国的亡国后裔,但毕万本人还是挺有才的。再加上姬家子孙的这块招牌,毕万长大之后,去各国找工作还是挺容易的。
所以后来,毕万就去了晋国求职。
当时在中原各国当中,最强的其实并不是晋国,而是齐国。因为毕万求职的时候,正好赶上齐桓公称霸的那段时间。所以如果换做一般人的话,想要奔一个好前程,自然要去齐国。再加上当时齐桓公求贤若渴,毕万本人也确实有才。不管怎么看,毕万都应该去齐国才对。
但毕万恰恰去了晋国。
毕万选择晋国,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首先,晋国的国君也姓姬,初代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既然同为姬家子孙,那毕万去晋国,自然更有可能得到重用。相比之下,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人,齐桓公可不姓姬。
其次,当时晋国内部的局面,比较奇葩。简单来说,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这个晋献公,就是后来那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他爹。在晋文公的时代之前,晋国的公族内部,大概内战了七十多年。所以到了晋献公这个时代之后,晋献公直接自灭满门。
如果去其他国家,其他国家都比较稳定。就算有重要职务,国君也得先安排自己家的人。但是晋国不一样,因为当时晋国的公族几乎被晋献公自己杀绝了,所以晋国内部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再加上毕万也是姬家子孙,去晋国,职场上升的空间或许更大一些。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毕万才去了晋国。而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毕万的选择是正确的。
到了晋国之后,没过多久,毕万就得到了重用,并且在晋献公对外扩张的战争当中,立下了大功。所以后来,晋献公直接把魏地给了毕万,让毕万在这里建立家族。
这就是魏家和魏国名字里,这个‘魏’字的来源。
有了这块家族驻地之后,没过多久,晋国就再次开始动荡。简单来说,当时晋献公把自己家族杀光了之后,又开始对付自己的儿子。最后,晋献公的两个儿子,不得不逃离晋国,流亡他国。
在此期间,毕万有个儿子,叫做‘毕犨’,或者叫他‘魏犨’,跟着其中的一位公子,一起去流放了。
十多年之后,经过很多世事动荡,这位公子回国上位了,这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上位之后,对于这些昔日追随自己,吃了不少苦的铁粉,自然要重用一下。而且,在他爹掌权的时候,他爹自灭满门,导致晋文公又没有自己家人可以用。而且,在对自己家人的态度上,晋文公其实和他爹差不多,都觉得自己家人掌权,容易引起国家内乱。
所以,自从晋文公开始,这些追随晋文公一起流亡的大臣,就开始纷纷得到重用,并且建立自己的家族。此后的两百多年里,十一个顶级士大夫家族,开始逐渐成型,并且把持晋国的高层大权。
然后,这些大家族开始内斗,先是单纯的朝堂政治斗争,后来又演变成了直接正面开战。。经过一番死斗之后,最终,智韩赵魏三家,走到了最后的决赛。
在决赛当中,智家开局最强,所以就联合韩魏两家,打算先灭了赵家。但是双方开战之后,智家联合韩魏两家,围了赵家好长一段时间,依然没能打下赵家。
就在这个时候,赵家找到韩魏两家,和这两家谈条件。韩魏两家也不傻,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们很清楚,一旦智家灭了赵家,那接下来,智家一定会对韩魏两家下手。所以最后,韩魏两家直接背刺了智家,和赵家联手,直接灭了智家。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结束以后,整个晋国的所有大权,基本上都已经被韩赵魏三家瓜分了。而三家之间,这时候也发现,他们谁都奈何不了对方,因为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如果贸然开战,只会被另外两家联手针对,自己给自己找事。
所以后来,三家商量了一下之后,干脆直接决定,联手瓜分了晋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
打晋阳之战的时候,魏家内部的家主,名叫魏桓子。从毕万到魏桓子,魏家历经九位家主,两百多年的奋斗之后,终于走到了瓜分晋国的这一步。这其中,魏家需要付出多少努力,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而晋阳之战结束以后,接下来的十年里,魏桓子继续带领魏家,瓜分晋国剩余的土地。十年之后,魏桓子去世了。因为魏桓子去世的时候,他的长子已经先他一步,提前去世后。所以魏桓子去世之后,直接由他的孙子接班。
魏桓子的孙子,名叫魏斯。相比他的名字,大家其实更熟悉他在历史上的那个谥号,魏文侯!
在魏国的历史上,魏文侯不但是开国国君,同时也是魏国最重要的一个国君。
魏斯掌权之后,继续瓜分晋国。此后,晋国被彻底瓜分殆尽。到了这个时候,魏家虽然名义上还是一个士大夫家族,但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完整的诸侯国了。
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当时的魏家,或者说三晋,还没有得到周王室的册封。
当然,就算没有周王室的册封,魏家作为一个诸侯国的形式存在,也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当时周王室已经彻底衰落了,就算对三家分晋这种行为很不满,也已经是无可奈何。
所以,这时候的魏文侯,就不能再以一个家主的眼光,来继续发展魏家。而是要以一个诸侯国国君的层次,来让魏家变得更加强大。
这两者的区别在于,如果只是一个家主,想要让魏家变得强大,最好的办法,就是瓜分晋国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但是到了魏文侯掌权的时候,晋国已经被瓜分干净了。所以再之后的魏国,就只能以国家的形式发展了。
这里面,其实有本质上的区别。
能够先看清这一点,其实就已经难能可贵了。至少,和韩赵两家相比,魏文侯要更早看清楚这一点。所以,在魏家瓜分了晋国之后,魏文侯第一时间重用李悝,全权负责整个魏家领地内的事务,对内寻求突破。
刚刚瓜分了晋国的魏家,统治核心就在今天的山西运城地区,地盘则是主要在今天的山西省西南部。这样的魏家,地盘和一般的诸侯国相比,或许还算挺大的。但是和秦国、楚国、齐国、越国这种大国相比,那就真的不够看了。
最关键的是,魏家控制的这块区域,属于四战之地。北边是赵家,东边是韩家,西边是秦国,南边当时的情况则相对复杂,正处于秦国、楚国和郑国相互争夺的状态。几大势力之间,犬牙交错,情况极为复杂。
这样一个开局,对于魏国来说,绝对算不上好。
如果放到一些当代的网络小说当中,此时的魏文侯,最应该做的,就是率领魏家,大幅度对外扩张。先打服韩赵两家,恢复昔日的晋国疆土。然后再西征秦国,南平楚国,最后一统天下。
这样做,当然看起来很爽。但要是拿到正史上,如果魏文侯真敢这么做,从他决定开始扩张的那一刻开始,魏家就等着被灭吧!且不说当时的秦楚之类的大国,魏家能不能打得过。就算是韩赵两家,也绝对不是什么好相与的。只要他们看到魏家衰落了,绝对会在第一时间,灭了魏家,然后瓜分了魏家的地盘。
所以,魏家唯一的希望,就是先对内寻求突破。
就是在这样的局面之下,魏家或者说魏国,首先进行变法了。
魏国变法这件事,说起来其实很复杂。简单来说,三家分晋恰好处于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间点,这个时间点,就是冶铁技术的成熟。在此之前,青铜器是大家的主要工具。但是冶铁技术成熟之后,铁器开始逐渐取代青铜器了。
虽然只是生产工具和武器,变得更强了一些。但这个变化,却导致以往传统的土地制度和社会制度,逐渐崩溃了。在这种时候,对以往的社会制度进行改革,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就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真相。
当时能看到这一点的,其实并不是魏文侯一个人。但问题是,想要真正完成变法,却很困难。第一,在此之前,没有哪个国家成功进行过变法。所以,不管是哪个国家进行变法,都没有可以参考的例子,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第二,越是那些传统大国,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进行变法。因为这些国家太强,内部既得利益者的力量也太强了。只要变法,就势必要损害这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所以,越是强大古老的国家,变法就越难。
相对来说,韩赵魏三家作为新的国家,变法的阻力反倒是弱一些。因为三家都刚刚瓜分晋国,内部既得利益者没那么多。所以,变法要相对容易一些。
而魏家开始变法之后,名相李悝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在李悝的主导之下,魏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传统的贵族权力世袭制度,重视农业生产,确立明文法典……
经过李悝这样的变法之后,魏国开始迅速从传统的奴隶制社会体系,逐渐向封建制社会体系转型了。虽然从现代角度来看,封建社会体系也很落后,但在当时那个时代,这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如果说,在魏国的土地和人口不变的情况下,奴隶制社会体系,能够发挥出的国力为一。那么,封建制社会体系发挥出的国力,可能就是五,甚至更多。如此一来,只占原本晋国土地三分之一的魏国,整体国力却有可能比当年完成的晋国更高了。
就这样,在魏文侯掌权二十多年之后,魏家内部,逐渐完成了变法。完成变法之后的魏家实力暴增。所以,这个时候,李悝就建议魏文侯,可以开始对外扩张了。
而如果要对外扩张的话,向哪个方向扩张,这就成了一个难题了。四面开战,显然不是明智之举。最好的方法,就是挑选一个方向,全力进攻。
经过一番缜密的分析之后,最终,当时的魏家高层,选择把西方的秦国作为突破口。在这个计划当中,魏国可以团结韩赵两家,确保自己的北方和东方没有压力。至于南方,因为当时秦、楚、郑等几个国家,都在争夺这块地盘,暂时也不用去管,压力比较低。
这样一来,魏国就等于是可以集中所有力量,全力对付秦国了。以魏国地处四战之地的位置,想要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实在是很不容易了。所以,在此之后,魏国就开始专心向西方发展。
决定向西发展后,魏国一方面在前线筑城,尽量争取以守待攻。每次打下一部分地盘,就能快速对当地形成有效的统治。另一方面,魏国也在积极训练新式军队,强化魏国的军事力量。
所以,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另一个关键人物出场了。
这个人,就是吴起。
如果说,魏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是李悝进行改革的。那魏国的军事体系,就是吴起一手打造的。吴起上位之后,开始利用魏国的制度优势,训练出了一支高强度的常备军队。
在吴起这次改革之前,春秋时代的绝大多数国家,打仗基本上就只讲究‘人多势众’。一旦打仗,恨不得把全国的适龄男性,都被召集起来,去前线打仗。但是吴起却反其道而行之,吴起大幅提高士兵的素质要求,同时花大量的钱在武器装备方面。
经过吴起的训练之后,很快,魏国的军队就开始脱胎换骨了。而这个被吴起训练出来的军队,就是赫赫有名的‘魏武卒’。
有了强大的军队,国内的制度又比较先进,而且还能集中力量对一个方向开战。接下来,魏国对秦国动手之后,想不赢都不可能了。此后的几年里,在魏军的进攻之下,秦国逐渐丢掉了整个河西地区。
占领河西之地,这对于魏国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从领土上来看,河西之地和魏国本土相比,也不遑多让。占领了河西地区之后,魏国就可以得到更多的耕地,在粮食安全方面,彻底无忧了。
此后,魏文侯又以河西之地为核心,大力招揽各国的学者,开启了战国时代的养士之风。而这些来到河西地区讲学的学者,后来就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西河学派成型之后,一时之间,魏国就成了列国中的文化中心。
至此,魏国的霸主地位,已经逐渐成型了。
此后,魏国又对齐国、中山国、楚国等国家开战,基本上是每战必胜。后来,到了公元前403年,魏文侯拉着韩赵两家的家主,带着军队跑到周王室的地盘,逼迫周天子正式册封他们为诸侯。
直到这一年,魏国的历史,才算是真正开始。
魏国开国之后,大概又过了八年的时间,魏文侯最终病逝。这位魏国的开国国君,掌权长达五十年的时间。他不但让魏国彻底成了一个诸侯国,同时也奠定了魏国的霸主基业。
但是,魏文侯去世之后,接下来,到了他的儿子魏武侯即位之后,魏国却开始逐渐走向了一条错误的道路。
魏武侯即位之后,选择继续团结三晋联盟,然后和其他所有强国开战。在魏国的强势出击之下,后来,齐国、楚国、秦国等传统强国,被迫逐渐联手,共同对抗三晋联盟。
所以,魏武侯在位的二十多年里,魏国虽然多次对外开战,并且多次重创其他几大强国。尤其是在魏武侯即位七年之后,魏国和秦国为了争夺河西地区,爆发了一场阴晋之战。在这场大战当中,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新兵,正面击溃了五十万秦军。
这是魏国一百多年历史当中,最耀眼的一刻。
但同时,巅峰之后,便是衰落。
作为魏国的第二位君主,魏武侯在战术上其实并没有做错什么。他每一次开战,都是为了魏国的利益。但是,从战略角度出发,魏武侯却大错特错。
后世普遍认为,魏国当时不应该为了所谓的‘争霸’,四面开战,而是应该专心先灭了秦国!一旦秦国被灭,魏国以后就可以趁势占领关中和巴蜀之地。一旦这个局面成型了,那后来魏国统一天下,基本上就成了定数。
可惜,在战国初期那个时代,大家还没有统一天下的概念。绝大多数诸侯王,还是以争霸为目的,希望成为所谓的霸主。
所以,魏武侯掌权十多年之后,魏国虽然四处开战,重创了其他几大强国,地盘也确实扩张了不少。但问题是,其他国家却开始联手针对魏国。
尤其是魏武侯即位十四年之后,魏国为了自己的仆从国‘卫国’,和赵国彻底撕破了脸。这件事的发生,标志着三晋联盟彻底瓦解了!三晋联盟牢不可破的时候,魏国至少不用顾忌北方和东方的敌人。但是三晋联盟破了之后,魏国就真的是四面树敌的状态了。
除此之外,在用人方面,魏武侯也犯了一个大错误。大概就在阴晋之战结束后不久,因为吴起的功劳实在太大,导致魏武侯开始猜疑他,最终导致吴起不得不出走魏国,前往楚国做官。
吴起的离开,对魏国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自此之后,魏国一直到灭亡,都再没有出现过任何一位这种级别的名将。更重要的是,吴起的离开,把魏国的先进制度带到了楚国。
吴起去了楚国之后,很快就开始帮楚国变法。经过吴起的变法之后,楚国在短短数年之内,国力飙升。尤其是在军队方面,更是焕然一新。吴起到来之前,楚国对抗魏国,基本上只能靠人海战术,同等规模的军队,基本上是必败无疑。但是吴起变法之后,楚国开始能够和魏国正面硬钢了。
如此,魏武侯在位二十多年之后去世,接下来,他的儿子魏惠王即位了。
魏惠王即位的时候,虽然名义上继承了一个霸主级的魏国,但这时的魏国,其实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更要命的是,魏惠王即位之后,丝毫没意识到他爹做错了,反倒是继续沿着他爹的路线走。
与此同时,有了之前楚国的成功经验之后,所有国家都意识到,变法才是强国的关键。大家都开始明白,想要变强,只要照抄魏国的制度就可以了。所以,魏惠王即位之后,几大强国开始疯狂从魏国挖人,并且开始逐渐进行变法。
在这个过程当中,魏惠王又出现了一个重大的用人失误。他放跑了一个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商鞅。
商鞅最开始其实是在魏国做官,但是魏惠王却没能重用他。而当商鞅提出,想要辞官离开魏国的时候。魏惠王的丞相公叔痤,都已经直接提醒了魏惠王,让魏惠王对商鞅能用则用,不能用就杀,但是魏惠王却根本没往心里去。
然后,商鞅就去了秦国,帮秦国彻底完成了变法。
就在商鞅进行变法的同时,韩国进行了申不害变法,齐国进行了邹忌变法……几大强国完成变法之后,魏国在制度上,就彻底没了优势。所以接下来,齐国和秦国,开始同时从东西两面夹击魏国。南方的楚国,也在不断找机会试探进攻,企图坐收渔翁之利。
在这种局面下,魏惠王重用了出身鬼谷学派的名将,庞涓。客观来说,庞涓其实是很有本事的一位名将。单从指挥才能来看,哪怕是在名将云集的战国时代,也绝对能排到前十!
但问题是,魏国的这种大环境,让他发挥自己才能的时候,难免会束手束脚。
再强大的名将,也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发挥出自己所有的实力。
所以,接下来的十多年里,魏国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当中,两次败给了齐国。而且,两次失败,都是因为庞涓带着主力去打其他国家,然后齐国趁势偷袭魏国老巢,庞涓不得不迅速回师救援,最后被人家在半路上埋伏击败。
像这种围魏救赵的计策,其实并不是真的无解。只要魏国不四处开战,专打一个方向,兵力就会比较充足。如此一来,在庞涓率领主力进攻他国的时候,魏国本土也会有足够的防御力量,齐国的孙膑就算进攻魏国首都大梁,短时间内也无可奈何,庞涓根本就无需回援。
说到底,还是魏国的大方向错了,四处开战,所以导致魏国四面树敌,兵力捉襟见肘。
这两场大战打完之后,魏国魏武卒的老底子,瞬间就被打光了。这对魏国来说,则是更加致命的。要知道,魏武卒是吴起一手缔造的。如今魏国已经没有了吴起这样的大才,连庞涓都战死了。
再加上秦国当时趁势进攻,夺回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地区,魏国几个重要的资源点和产粮地,也都被夺走了。这就导致魏国的经济情况,雪上加霜。没有钱,没有名将,想要重建强大的魏武卒,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从魏惠王在位后期开始,魏国的军事实力暴跌,同时开始恢复以往的军事制度,继续玩落后的人海战术了。
魏惠王总计在位五十年。到了他在位后期的时候,因为魏国衰落,齐秦两国崛起。所以,战国初期魏国一家独大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战国中期‘合纵连横’的时代。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然后他的儿子魏襄王即位了。
到了魏襄王即位之后,合纵连横已经成了新的历史主线。在这个游戏当中,魏国因为地处关键,往往成为各国拉拢的对象。这其实也是魏国崛起的最后一个机会了。但问题是,就在这个时候,魏国北方的赵国,出现了一位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后来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导致赵国的军事力量暴增。如此一来,魏国就开始面对四面都是强国的局面。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北有赵国,南有楚国。这四个方向,每一个魏国都不能扩张。所以,就算魏国合纵连横搞得再好,最多也就只能保证自己不被其他国家削弱而已。
到了这个时候,魏国其实已经没希望了。
所以,魏襄王在位23年,这期间几乎没啥值得多说的。因为这期间,魏国成了各国拉拢的对象,但是魏国又没法真的复兴。这样的魏国,在合纵连横的游戏当中,更像是一个添头。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后来魏襄王死了之后,他的墓在西晋的时候被盗了。然后大家从他的墓里,挖出了一套书,这套书叫《竹书纪年》。这大概是魏襄王对历史最大的影响了。
魏襄王对应秦国的国君,是秦惠文王到秦昭襄王这段时间。等到魏襄王去世之后,他的儿子魏昭王即位。作为魏国历史上的第五位国君,魏昭王接手的魏国,就是一个烂摊子。
所以,魏昭王即位之后,没过多久,魏国就开始被疯狂暴打了。
就在魏昭王登基之后不久,秦国开始大规模东出。为了抵御秦国,魏国和韩国联手。但结果,这场魏昭王碰上了秦国的白起!当时魏国根本就没有人能和白起对打,所以一场大战之后,韩魏两国二十四万联军,直接被白起正面击溃。
此战之后,魏国国力被进一步重创,同时又丢掉了大量的土地。
魏昭王在位十九年,这期间基本上就是秦国打魏国,然后魏国向其他方向进攻,从其他方向找补丢失的土地。就是在这种局面下,魏昭王在位期间,发生了一件影响整个战国局势的事情。
简单来说,当时魏国和楚国、齐国两国一起,针对宋国,但是三方都希望在瓜分宋国的过程当中,得到更大的好处。后来,几个国家联合去对抗秦国的时候,齐国突然出手,独吞了宋国。这件事,导致各国开始一起仇视齐国。
尤其是魏国,一旦齐国占领了整个宋国之后,齐国就很容易进攻魏国腹地。所以,在这种局面下,魏国后来转头和韩赵燕秦四国,组成了一个五国联盟,一起围殴齐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五国伐齐。
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差点被打到亡国,自此退出了争霸舞台。反倒是秦国,此后开始逐渐一家独大,彻底成了魏国的心腹大患。
就这样,魏昭王在位十九年之后去世,然后他的儿子魏安釐王即位。到了魏安釐王即位的时候,秦国已经有了一家独大的趋势。此时的秦国,又在南方击败了楚国,甚至占领了楚国的首都,逼得屈原投江自尽。
楚国被打趴下之后,列国之中唯一能和秦国抗衡的,就只剩下赵国了。如此,又过了几年之后,秦国和赵国打了一场长平之战,然后彻底重创了赵国。长平之战结束以后,列国之中,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单凭自己抵抗秦国,只能联合。
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下,魏安釐王的能力,明显不足以应对这些变化。当时整个魏国内部,人才断档极为严重,既没有名将,也没有顶尖名臣。唯一有点能力的,就是魏安釐王的亲弟弟,信陵君魏无忌。
但也正是因为亲弟弟这层身份,导致魏安釐王根本不敢重用信陵君。尤其是到了后来,赵国被秦国进攻,差点被灭,信陵君为了救赵国,又偷了魏安釐王的兵符,这才救了赵国。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偷了兵符之后,虽然救了赵国,但是对魏国却有大罪。此后的很多年里,都没有再敢回魏国。直到后来,秦国进攻魏国,信陵君带着赵国的军队回援魏国,这才返回了魏国。但回到魏国之后,信陵君虽然救了魏国,但此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根本得不到重用,最后抑郁而终。
就在信陵君去世的同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然后他的儿子魏景湣王上位。到了魏景湣王即位的时候,秦国这边,已经换上秦始皇即位了。当时秦始皇虽然还年幼,但是秦国整体上却依然十分强大。
所以,接下来魏景湣王在位的十五年里,秦国继续暴打魏国。尤其是秦始皇亲政之后,秦国每次进攻魏国,都能从魏国的地盘当中,割下一大块,彻底吞并。
从魏惠王开始,到魏景湣王这里,魏国历经了五位国君。这五位国君在位期间,基本上每一位都要被秦国抢走一块地盘。等到魏景湣王在位后期的时候,这时候的魏国,地盘其实已经很小了。当年魏家从晋国分到的那些地盘,更是已经近乎完全被秦国抢走了。
公元前230年,随着秦国消灭了韩国,秦始皇开始正式准备统一天下。面对疯狂进攻的秦国,魏景湣王也没有任何好办法。虽然他想和其他国家联合,但却又怕其他国家把魏国当炮灰。所以最后,只能选择向秦国称臣。
两年之后,魏景湣王在忧虑中去世。此后,他的儿子魏假即位,这就是最后一代魏王。魏假即位两年之后,秦国再次进攻魏国。这一次,秦国大将王贲,引黄河之水,水淹大梁,最终迫使魏假开城投降。随着魏假投降,魏国仅剩的一小块地盘,也被迫投降。就这样,魏国被彻底消灭了。
这就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全部历史。
纵观魏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实际上,从魏国选择四处树敌那天开始,魏国就已经注定要灭亡了。因为魏国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魏国会受到多个方向的进攻。
如果当时魏国坚持和其他国家搞好关系,坚持先灭了秦国,恐怕后来魏国的结局,就会截然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