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桓玄尝登江陵城南楼,云:“我今欲为王孝伯作诔。”因吟啸良久,随而下笔。一坐之间,诔以之成。
【译】
【资料图】
桓玄曾登上江陵城的南楼,说:“我今天要为王恭作诔文。”于是吟咏了好一会儿,随即下笔。片刻工夫,诔文就写成了。
【笔记】
桓玄字灵宝,桓温的儿子,见合集。
诔文即悼念逝者的文章。据刘注,桓玄是这么写的:
隆安二年九月十七日,前将军、青兗州刺史太原王孝伯薨。川岳降神,哲人是育。既爽其灵,不贻其福。天道茫昧,孰测倚伏?犬马反噬,豺狼翘陆。岭摧高梧,林残故竹。人之云亡,邦国丧牧。于以诔之,爰旌芳郁。
夸赞,及抱怨老天不长眼的套话不必解释。“犬马反噬”,无疑指刘牢之本是王恭下属,“豺狼翘陆”大约是指司马道子等人。
虽然桓玄最后的篡位肯定不符合高级士族出身的王恭的政治立场,史书上也看不出他们年少时有什么亲密往来,但他们二人之间应该是有些不同寻常的交情。
简单讲一下有点曲折的王恭之死:
隆安初,晋安帝即位,年龄很小,朝廷权柄落在会稽王司马道子和王国宝手中。这时,王恭都督兖、青、冀、幽、并、徐州晋陵诸军事,拜前将军、兖青二州刺史,假节,镇京口。桓玄已经放弃了义兴太守的官职,回到荆州当他的南郡公。
桓玄知道王恭对王国宝不满,想借此机会干点事。他建议时任荆州刺史的殷仲堪派人与王恭密谋讨伐京师。正当殷仲堪犹豫不决的时候,王恭的密信到了,约他与桓玄一同“匡正朝廷”。不知道是桓玄足够了解王恭,还是他俩不谋而合,还是像《晋书·殷仲堪传》里说的,这其实是桓玄与王恭的合谋?
总之,虽然殷仲堪应了王恭的约,但当王恭兵临建康,司马道子赐死王国宝,让王恭不得不返回京口的时候,殷仲堪的部队才刚刚假模假样地出发。
不久后,司马道子为了削弱藩伯势力,从庾楷的豫州分了四个郡给王愉的江州。庾楷不高兴,写信给王恭,劝他讨伐司马尚之和王愉。
这一次,王恭的司马,王恭所仰仗的北府兵的著名将领刘牢之并不同意,认为这才刚杀了王国宝和王绪,又兵指建康,不合适。而且分庾楷的四郡给王愉,跟你王恭有半毛钱关系吗?
但王恭执意出兵,又约上了殷仲堪和桓玄,还让刘牢之帅精锐为前锋。结果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派人策反了刘牢之,掉头追击王恭。王恭很久没骑马,逃到曲阿(今江苏省镇江市下辖丹阳市境内)的时候,大腿被磨破生疮。曲阿人殷确以前是王恭的参军,把王恭藏在船舱草席下面,打算投奔桓玄。走到长塘湖(今江苏省溧阳市境内),遇到商人钱强。钱强一直对殷确不满,就向湖浦县尉告发了殷确。县尉抓了王恭,押送京师。道子听说王恭来了,打算跟他聊两句,折辱一下,没想杀他。这时却听说桓玄已经率军到了石头城,担心有变,于是斩杀了王恭。(因为上次殷仲堪没有积极响应,这次王恭就没等他们,提前出发了。而殷仲堪和桓玄看到上次王恭轻易获胜,心想跟着王恭必定攻无不克,这次又火速赶到了。不知道这算不诔文中写的“孰测倚伏”?)
经过这两次事件,桓玄终于成为一方诸侯,有了兵权,并在混战中迅速壮大。之后的若干年内,桓玄杀了司马道子、司马尚之,逼死了刘牢之。又上表为王恭申诉,诏赠侍中,太保。弟弟王爽赠太常。如果说这些都是为自己排除异己,装点门面。但他还腰斩了湖溥县尉和钱强,并追赠殷确散骑侍郎。
且王恭刚被抓的时候,遇到一个以前的手下戴耆之,时任湖熟县(今南京市江宁区湖熟镇)县令,王恭对他说:“我还有个儿子在乳母家,请你帮我把他送去桓玄那里。”然后桓玄抚养了这个孩子,并为王恭举办了丧仪。
所以,他们之间大概还是有点真情意在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