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导每次上朝,晋成帝都亲自迎接,平时则行跪拜礼。王导晚年,身体不好,不能参加朝会,晋成帝就驾车去接他,在府上会见群臣。
王导,琅琊王氏,战国“四大名将”王翦的后裔,“书圣”王羲之的伯父,东晋丞相,也是晋朝中兴的首席功臣。
早年,王导跟琅琊王司马睿关系密切,经常往来。“八王之乱”时,王导料定天下有大难,便劝说司马睿去藩地,以观时变。
(资料图片)
王导很精明,北方大乱,五胡纷纷南下,要守住晋朝的基业,只能去江南。此时,荆州、建康(南京)经济发达,局势稳定,是中兴的理想之地。
311年,司马睿抵达南京,王导追随,并协助他站稳脚跟。如果没有王导,司马睿非但不能立足江东,性命都不保。
280年,晋朝灭亡东吴,对江南的世家大族排挤打击,不让他们担任高官。顾荣、贺循、纪瞻、周玘为代表的江南门阀,对司马睿不理不睬。
江南门阀眼中,司马睿就是丧家之犬,落地凤凰不如鸡。司马睿抵达江南数月,居然没人登门拜访。此时,王导出马,帮他搞定这些人。
王导让司马睿外出巡视,自己亲自牵马,在大街上走来走去。看到王导支持司马睿,江南士族为了讨好王导,便登门拜访,跟琅琊王氏搞好关系。
317年,刘曜、王弥率匈奴兵杀入长安,俘虏晋愍帝,西晋灭亡。王导拉着一帮门阀士族,劝谏司马睿称帝,安定人心。
王氏家族手握重兵,堂兄王敦想控制朝政,认为司马睿年纪大,不便于控制,想拥戴其他诸侯。王导据理力争,王敦妥协,司马睿得以继位。
登基之日,司马睿为了感谢王导,让他坐到自己身边,一起朝见群臣。王导不愿意,司马睿多次劝说,下来拉着他的手,让他上来。
王导直言:“如果万物和太阳一样放射光芒,大地就不适应了。”言外之意,君臣有别,我不能坐到皇帝身边,司马睿这才醒悟。
司马睿继位后,卸磨杀驴,剥夺王敦兵权,也打压王导。司马睿重用亲信刘隗、刁协,分割王导的丞相权力。
王导有“名士之风”,不跟司马睿闹,但王敦则不行。王敦本就看不起司马睿,更痛恨他打击王氏家族,讨厌他这种“过河拆桥”行为。
322年,王敦在武昌起兵,打着“清君侧”旗帜,攻打刘隗、刁协。司马睿御驾亲征,被王敦击败,刘隗投奔石勒,刁协被处死。
王敦起兵,王导并未参与,还率兵“勤王”,与堂兄交战。王敦进入建康,司马睿惶恐不安,也是王导力保,王敦才没动手。
323年,司马睿郁郁而终,晋明帝继位。王敦再次起兵,准备夺取帝位。此时,王敦已经奄奄一息,但晋军还是一败涂地。
王导率兵“勤王”的同时,为王敦发丧,制造王敦已死的假象,晋军士气高涨。不久,王敦病逝军中,余部很快就被平定,王导立下首功。
325年,晋明帝病逝,晋成帝继位,还是5岁的小孩子,由舅舅庾亮摄政。庾亮想大权独揽,排挤王导,还削弱外地将领兵权,激起了“苏峻之乱”和“祖约之乱”。
苏峻、祖约(祖逖弟弟)都是“流民主帅”,镇守淮河防备“五胡”,战功显赫。但是,门阀大家族看不起他们,严禁“流民”进入江南。
本身就是“炮灰”,还被剥夺兵权,苏峻、祖逖岂能容忍呢?庾亮让苏峻入朝当官,王导极力反对,认为会激起兵变,自讨苦吃。
庾亮不听,一意孤行,苏峻、祖约果然起兵杀向建康。庾亮是名士,却对打仗一窍不通,苏峻很快杀入建康,庾亮狼狈出逃,号召天下兵马勤王。
苏峻入城,劫掠后宫,王导陪伴在晋成帝周围,呵斥士兵,没人敢对皇帝不敬。苏峻也害怕王导,善待皇帝,且自愿位居王导之下。
路永建议苏峻杀了王导,消灭琅琊王氏,苏峻不答应。王导则“策反”路永,寻找机会跑出建康,与温峤、陶侃商议对策,最终平定苏峻之乱。
苏峻之乱时,建康被纵火焚烧,满目疮痍。温峤建议迁都南昌、陶侃建议迁都荆州,都想控制晋成帝。还是王导出面,力排众议,坚持以建康为都,保住了晋成帝。
王导功劳显赫,掌握朝政,但为人很低调,对晋成帝也是恭恭敬敬。此外,王导生活朴素,与门阀的奢靡之风格格不入,令人敬佩。
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这三位皇帝能够坐稳江山,都靠王导。尤其是晋成帝,如果不是王导保护,估计被苏峻一刀解决了。
王导功劳大,但并不跋扈,处处维护帝王的权威,大局观非常强。如此,晋成帝非常尊敬王导,平时见面行跪拜礼;上朝时,晋成帝亲自下殿迎接。
王导晚年,身体不好,不能参与朝会。晋成帝则亲自驾车去迎接,在王导家里接见群臣,仪式结束后,再驾车回来。
339年,王导病逝,享年64岁。噩耗传来,晋成帝痛哭流涕,罢朝三天,亲自吊唁,并素食三日,以示哀悼。王导的葬礼,以汉朝霍光的规格进行。
东晋时代,“君主与士族”共治天下,皇帝几乎没有实权,大多都是摆设。能够尊重皇帝,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辅臣,也就王导、谢安,他们真正践行“名士之风”。
参考书目:《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