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无知是齐庄公之孙,齐僖公的侄儿。依《左传》说,公孙无知是齐僖公同母弟夷仲年之子。因为夷仲年过世,所以齐僖公才对这位侄儿特别照顾,平日里对他的衣物及礼仪都宛如世子。
齐僖公之所以对这位侄儿另眼相看,也许是因早年的经历导致。
(相关资料图)
齐庄公在世时,早先太子并不是齐僖公,而是齐庄公另一儿子得臣。后来得臣不幸早亡,齐僖公才幸运地顺位当上了太子。齐僖公成为国君之后,对夷仲年这位同母弟也格外倚重。周桓王四年(前716年)和周桓王十一年(前709年),齐僖公两次派这位亲弟弟出访鲁国。
鲁隐公时期访鲁,夷仲年成功地促使鲁国加入郑、齐、鲁同盟,让齐、郑二国在与宋、卫、蔡、陈四国的大乱战中取得了胜势;鲁桓公时期访问鲁国,夷仲年又督促文姜发挥威力,牵制住鲁桓公、使得他在齐国和纪国的冲突中畏首畏尾,给齐国留出了动手的空间。夷仲年这两次出使鲁国,可谓是功劳巨大,为齐国突破卫、鲁战略封锁,踏入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也可看出,夷仲年的才干非同小可。
齐僖公
既是亲弟弟,又是大功臣、成就了齐僖公“小霸”之名,也难怪齐僖公会对夷仲年之子另眼相看了。虽然父亲的才干并不代表公孙无知就有才干,但至少证明了公孙无知家族并非是纨绔家族,完全是依靠血缘关系才得到了国君的特殊照顾。
但无论齐僖公再怎么特殊对待这位侄儿,公孙无知毕竟不是国君之子。齐僖公太子是诸儿,即后来的齐襄公。看着父亲将堂兄弟无知与太子同等对待,诸儿这位真正太子心里的滋味如何,可想而知。齐僖公在位时,诸儿不敢说些什么。可齐僖公一去世,诸儿成了齐襄公,就把多年以来的怨气发泄到公孙无知身上——立刻剥夺了齐僖公赏赐给他的待遇!
公孙无知也清楚,自己的特殊待遇是父亲功劳挣来;如今齐襄公一上台就取消了他的待遇,父亲当年的功劳岂不是都付诸流水了?由此,他在内心也对齐襄公产生了一丝怨恨。齐襄公原本就是一位“大恶人”,上台后完全不拘于任何礼法,不但与妹妹文姜公然私通,还杀害了鲁桓公和郑国国君子亹,让整个东周为之侧目。这样的“大恶人”,公孙无知当然也惹不起。所以他内心虽有怨恨,却也不敢表露出来。
然而,到了周庄王十一年(前686年),公孙无知报复的机会来了。
齐襄公派遣大臣连称、管至父到葵丘(今山东淄博西)驻守,约定来年瓜熟之时派人前去替换。可到期后,齐襄公却食言了,并没有派人前往接替他们。连称、管至父二人主动请求派人来轮换,可齐襄公却不答应。被拒绝后,连称和管至父非常气愤,便图谋作乱。
公孙无知之乱
葵丘刚好是公孙无知的封邑,(按杨伯峻《春秋左传注》,葵丘即渠丘,《左传·昭公十一年》有“齐渠丘实杀无知”之说)连、管二人在此地呆了一年多,当然知道公孙无知对齐襄公十分怨恨。由此,两人就说服公孙无知参与作乱。双方商定,事成之后公孙无知娶入宫后备受冷落的连称堂妹,并将她立为夫人。
这年十二月,齐襄公前往姑棼游玩,连称、管至父就率兵作乱,杀死了齐襄公,立公孙无知为国君。
可公孙无知还没来得及坐稳君位,意外却再度出现。
葵丘是公孙无知的封邑,但齐襄公又派了雍廪来做葵丘(即渠丘)大夫。(《左传·昭公十一年》:“齐渠丘实杀无知”,由此推断,雍廪是渠丘大夫)明面上雍廪是来协助治理葵丘,但实际上他很可能是齐襄公派来监视公孙无知之人。公孙无知当然也十分清楚这点,所以平日里经常虐待雍廪。如今公孙无知突然当上了国君,雍廪知道自己肯定没什么好下场。于是,在周庄王十二年(前685年)春,雍廪抢先动手,杀死了公孙无知!
齐国国君之位,再次出现了空缺。这之后,就引发了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两兄弟争夺君位的故事。
从公孙无知的一生来看,他的才干显然比不上父亲夷仲年。所以,即便是被人扶上了国君之位,也做不长久。如果他能够在“大恶人”齐襄公薨逝后,及时改弦易张、加强笼络人心,也许他的君位就可快速稳定下来了。不过,正由于他的不称职,才成就了后来抢得国君之位的霸主齐桓公。
公孙无知的遭遇充分证明,虽说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可这个“带头大哥”位置能不能坐稳,还是得看个人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