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强渡大渡河(油画)


(相关资料图)

1935年5月25日晨,参加强渡大渡河的到底是“十七勇士”还是“十八勇士”?史学界几十年来争论不停。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四川省安顺场,原名紫打地,是翼王石达开全军覆灭之地。这是个有百户人家的渡口小镇,紧临大渡河南岸。大渡河水势凶猛,过河时只能依靠渡船,而且非得熟悉水性的当地船工摆渡不可。

1935年5月24日,刘伯承、聂荣臻率领红军先遣队经楂罗、新场到达马鞍山顶。安顺场渡口就在眼前。尽管这时已是深夜,而且下着细雨,刘、聂还是决定:抓紧时间,突袭安顺场。

英勇善战的红一团,在团长杨得志、政委黎林率领下,作为全军的先遣队,担负抢占大渡河南岸安顺场渡口的任务。经过一昼夜140多里的急行军,5月24日到达距安顺场15里远的一个小村子。这时,在南岸守卫安顺场渡口的敌人,是国民党二十四军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所部,北岸是四川军阀刘文辉的第五旅第七团韩槐楷营。韩槐楷营从南岸撤到北岸时,把南岸的渡河船只、粮食全部集中到了北岸,并在安顺场满街堆积柴草,准备放火烧尽民房。但由于赖执中是当地的恶霸地主,安顺场的一大半房屋和财产是他家的,因此他舍不得在红军到来之前就付之一炬。而且这时,红一军团参谋长左权正率领二师五团在大树堡佯渡,并广为散布我军将由大树堡过河,去攻打成都的消息。敌人以为红军一时半会儿到不了安顺场。于是,赖执中留下了一条准备逃命的木船,并派一个班看守,又派部队分头在安顺场街上巡逻。

杨得志

晚上10点多钟,杨得志刚从几个老乡处摸清敌人在安顺场的布防情况,就接到刘伯承和聂荣臻的命令,要红一团连夜向安顺场的敌人发起突袭,夺取船只,强渡大渡河。刘伯承强调:“我们会不会成为石达开,就看你们的了。”

接到命令的红一团一营营长孙继先(1911—1990)立即部署三个连分三路向安顺场逼近,这时已是深夜,多数敌人已经入睡,我军从安顺场东南面绕过一个敌堡,直插街心,迅速包围了敌营部,不到30分钟,守军全被我军击溃。孙继先命令二连连长熊尚林和指导员黄守义去河边搜寻船只。这时,刚好有几个敌人正准备乘坐唯一的一条小船离开南岸,我军立即向船头打了一梭子机枪,几个战士边跑边跳入水中,强迫敌人把小船划了回来。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渡口——安顺场

红军缴获了敌人留在河南岸唯一的一条小船后,刘伯承、聂荣臻赶到河边,表扬了夺船的指战员。兵贵神速!刘、聂首长和杨得志团长一起决定,立即组织部队渡河,并把这个任务交给孙继先。战士们听说要组织渡河奋勇队,一下子围住孙营长,争先恐后要参加。孙继先与杨得志商量后,决定集中在二连挑选队员。开始选了16个人。参军不久才十六七岁的二连通信员陈万清,哭着争着要去,把刘、聂首长和杨团长都感动了。孙继先决定加上陈万清,一共17个人。

5月25日上午9时,强渡大渡河战斗开始。勇士们每人一支冲锋枪,一支短枪,一把大刀,几个手榴弹和作业工具,登上渡船,冲破急流巨浪,向对岸驶去。快要接近岸边时,对岸的敌人突然从山上冲下来,情势十分危急。机枪排长李得才握紧机枪,“突突突……”几个连射,扫向前排的敌人,另外几挺机枪也一起向敌人扫射。早已瞄准对岸敌军碉堡的炮兵连长赵章成,只有4发炮弹,却要打3个敌军碉堡。他凭着多年的实战经验,“嗵!”第一发就击中目标,接着又打中两发,敌人一听炮声,立刻慌乱起来。勇士们接近了对岸,为了分散敌人的火力,刘伯承命令司号员一起吹冲锋号,迷惑和威慑敌人。勇士们一个个飞身下船,迅速占领了渡口,为红军后续部队渡河取得了立足点。红军强渡大渡河成功。

1935年5月,《战士报》报道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雄事迹和十七勇士名单

那么,强渡大渡河的勇士真实数字到底是十七,还是十八?

据2016年10月24日《新华每日电讯》解国记的文章考证:“在《星火燎原》第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发表孙继先写的《强渡大渡河》一文中,写到第一船渡河勇士时说:‘在连长熊尚林带领下,一班的八个同志跨上了小船……小船便靠上了对岸。突击队的勇士们从船上跳下来。我紧张地望着他们,看看有多少伤亡。一个,两个……八个,九个,个个都生龙活虎般地扑上敌方渡口。’写第二船渡河勇士时说:‘船又靠岸了。我带着二班和两挺轻机枪、一挺重机枪共八个战士跳进船里。’接着写道:‘我和熊尚林同志的九个同志会合了,查查人数,我们十八个人,除了一两个负重伤的,一个也不少。’由这些引文我们可以说:孙继先营长既是强渡勇士之一,又是渡河突击队的组织指挥者。”

解国记说:“虽然‘十七勇士’‘十八勇士’各有说辞,但过去是正确的‘十八勇士说’占主。上世纪60年代初我读到的一篇语文课文,题目就是《十八勇士》。后来把这盆水搅浑并从学术上定论为‘十七勇士’的,当为1981年第1期《历史研究》。这期杂志上叫作《红军长征几个史实的考证》的文章,言之凿凿地否定了‘十八勇士说’,断言‘十七勇士说’是正确的。看到这篇文章,当时还在郑州大学上学的我,立即给《历史研究》写去一篇商榷文章,讲‘十七勇士’‘十八勇士’的来龙去脉。”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左三)与大渡河勇士合影

“在这些浩瀚的新闻资料中,我偶然发现了‘十七勇士’‘十八勇士’的纠结点——孙继先算不算勇士之一,知道了为什么《战士报》登载为‘十七个英雄’。那是一本破旧的1961年第12期《新闻业务》,里面补白似的登载一篇文章:《在长征路上出版的报纸》。文章介绍长征路上的《战士报》,讲述十八勇士强渡大渡河的事迹后写道:‘最先冲过去的明明是十八勇士,为什么这张报上是十七勇士呢?原来写这篇通讯报道的人正是十八勇士之一——孙继先营长。因为他谦虚而没有把自己计算在战士之内。’(网上也有说是孙继先向战地记者提供强渡英雄名单时没写自己的名字)。孙继先带领17名战士强渡大渡河,却把自己排除在‘勇士’之外,写篇报道也只字不提自己。武不惧战死,文不计名利,一代英雄的品格,让我们敬仰不已。”

孙继先

当年红一团团长杨得志1982年写的回忆录说得最清楚:“我们挑选了17名勇士组成奋勇队,分两次强渡。第一船由连长带队过9人,第二船由孙继先带队,我在第三船上。”“我们可以把奋勇队的17位同志称为勇士。若把当时的营长孙继先算进去,称十八勇士也没错!”

由此,强渡大渡河十八勇士成为历史定论。

孙继先的儿子孙东生回忆:父亲在世时,我曾多次问起此事。父亲总是这样回答:“强渡大渡河的战斗经过,我的回忆录中已经阐述清楚,至于自己算不算勇士,没有必要争论。革命战争中无数先烈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有些同志牺牲后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我们这些幸存者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如果再去争什么勇士,就太没有意思了,我感到很羞耻!”

责编 丨 楚文

美编 丨 黎珊

初审 丨 叶筱

复审 丨 亚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