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武举,又称武科,是古代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拔武艺人才而设置的科目。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 特别是在清代。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 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一系列的战争使武将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来发展战争的艺术。行伍之人,不仅受到尊敬而且受到高度的重视”《诗经》里说“赳赳武夫, 王侯干城”, 那是何等威武雄壮的气概, 何等高尚的使命!

可惜的是, 当武举出现的时候, 武人的地位已不复从前了。公元1043年, 宋朝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武学, 而这所武学竟然因为没有生源而不得不草草停办 , 朝廷为了迁就那些愿意习武、又不愿担这武人名分的人, 竟然明令他们可以在太学中就读, 而不必有武学生的名义!这是何等的悲哀。战士的荣光泯灭了, 武人成了粗鄙、道德低下, 不受人尊敬的代名词。

武人、武官的地位变化实际上是以文人、文官为参照对象的;换一个角度看, 武人地位的低落也就是文人地位的上升。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日渐发达、国家事物日渐反复, 从简单的职位区分发展成复杂而庞大的机构。到唐代, 这种设官分职上的文武分别已经相当显著, 《旧唐书·职官志》 记载说:“近代以来, 又分为文武二职, 分设不同的机构、职位, 各自处理本辖事务”。

历史的发展并非是直线式的, 一次又一次的改朝换代, 使得文与武的实力消长就向潮汐一样, 在各个朝代从建立到稳定的过程中重现。一方面, 是孔孟之道一流意识形态, 科举文化勃兴, 四方文人通过科举追逐功名, 并由此树立了科举出身的文官的形象和地位;另一方面, 是武人势力在边地快速增长, 大马长枪, 直指皇帝的宝座。

军事上的对抗、政治上的分裂造成了文官、武将的强烈对立。“衣冠文士羞于武夫耻”。文官转成同笔墨纸砚打交道, 以读经取仕为荣, 以谈论军旅之事为耻辱, 武人沉溺于弓马刀枪的修习, 很少能有智谋韬略;他们彼此蔑视, 互相说坏话, 袖手看对方的热闹。但在历史的某些片断中, 文明则往往意味着文弱, 诗礼文章敌不过金戈铁马。

文武分途, 简单地说, 是指文官和武官以不同的官阶标志身份, 各自从不同的途径获取官位, 又以不同的方式获得升迁, 在不同的领域里为国效力——文官治文事, 武官治武事, 二者基本上井水不犯河水。就文官而言, 宋代完善了隋唐以来科举制度, 从而使科举制成为高素质文官稳定的源头活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事务几乎全部掌握在文官手里。武官的来源以行伍和恩荫为主, 活动领域主要被限制在统兵领域, 武官不再涉足民事。

文武分途为武人建立相对独立的官衔、职位体系, 使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军事领域内活动, 管理国家的日常行政事务, 这样, 武人获得了俸禄, 国家得到了军官, 行政把握在高素质的文官手中, 可谓各得其所。文武矛盾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妥善的解决方案。

但是, 在古代的政治制度中, 文官和武官如此界限分明地成为两个官僚群体, 却不是自古就有的, 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到宋朝才基本定型。在某种意义上, 文武分途却伴随这中华民族尚武精神的失落,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遗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