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5年,常年服食丹药的晋哀帝司马丕终于在这一年毒发身亡。由于死得匆忙没有留下遗诏,加上他生前也没有留下一儿半女(PS:主流正史当中是没有关于司马丕子嗣相关记载的,很多影视剧中所描述的,基本可以理解为杜撰。),此时,皇位的继承人选就成了朝中事务的重中之重。在经过一番商议之后,当时已经成为太后的褚太后便迎立司马奕为新君,是位后来的晋废帝。


【资料图】

小编在前面的几篇文章说过,东晋王朝后面这个几个皇帝的处境基本上都是如出一辙,坐在皇位上也只是一个摆设,朝中的大事小情都由当时位高权重的朝臣掌控着。

司马奕称帝之后也并没有逃脱这个命运,当时朝中的重臣桓温经过几代帝王的经营,在朝中权势滔天独揽朝政,朝堂上的大事小情几乎都在他的掌握之中。即便这样,桓温的野心也并没有得到满足,依旧在朝堂上各种操作不断,他的终极目标就是想得到帝王之位。

在朝中经营了多年的桓温也深知“欲求威望,必先立功”的道理。他就想到了前朝帝王们个个乐此不疲的“北伐战争”,桓温也想通过这样的行动来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望。

其实小编有必要在这里说一下,如果从正面的角度来说桓温,他在东晋王朝所立的功劳,绝对可以位列诸位朝臣头排。只是就因为这个想要篡位,才让自己的名声在后人的评价中变得毁誉参半!

公元369年4月,桓温集结大军5万进行北伐,此次北伐的目标就是拿下前燕的政权。然而桓温的这次出兵似乎并不是很顺利,由于前期的部署不够周密、对敌方的动向分析也不够彻底。导致后来到战场上非常被动,对方的燕军有了前秦的援助,而自己的后方粮草又显得捉襟见肘供应不足,结果桓温的大军被打得溃不成军,北伐大败。

此次北伐的失败,不仅没有让桓温在朝中的威望提高,反倒让他在朝中招来了诸多的嘲笑,前期积攒下来的人缘和声望也几乎尽数被毁。而桓温是谁呀,作为东晋时期位高权重的能人,他自然不会善罢甘休。

既然靠战争立威的想法行不通了,那么就干脆来一个大的动静——“废了皇帝再立新君”,当然了,立这个新君的前提,必然是要自己能够控制的人,这样方便以后自己夺位。

这个时候坐在皇位上的司马奕已经时年24岁,对他来说“做一个傀儡皇帝”这样的命运早已默认接受,在位期间他各种唯唯诺诺、忍气吞声,对桓温发出的号令也是说一不二,总之就是生怕给自己招来祸端。桓温的专横跋扈他也早已不在乎,他更加在乎的是自己能保住性命就行。

然而他这样的表现却让桓温犯了难,我本来是想找借口篡夺你这个皇位的,你这表现得如此优秀,让我不忍心下手啊,何苦呢?

既然找不到很好的借口,桓温就开始准备捞偏门,他让人在朝中四处散步谣言构陷皇上。说后宫嫔妃给皇帝戴绿帽子,后宫两个妃子所生的三个孩子没有一个是皇帝自己亲生的。桓温本来在宫中就经营了多年树大根深,这样的谣言从他口中传出,那必然是轩然大波,这也使得当朝皇帝司马奕颜面扫地,然而司马奕能做的也只有接受这些颜面扫地。

桓温眼见时机成熟,便拉拢了几个亲信,联合上书给当朝太后褚太后褚太后,要求废黜皇帝,理由当然是各种与皇家礼制不合,不尊重皇家传统等等这一套老掉陈词了。

褚太后其实并不糊涂,她也知道这是桓温的构陷之词,然而迫于桓温当时在朝中的权势,也只得从了他的意思,最后出于良心的安抚,他还在诏书上加了几句话:“我身为未亡人,不幸罹此忧患,感念存没,心痛如割。”从此言此句当中,也不难看出褚太后此时的悲痛之余也夹杂着万般无奈。

公元371年,在桓温的一顿操作之后,司马奕终于被废黜,成为“东海王”。俗话说“龙游浅水遭虾戏”,被废后的司马奕自己皇帝的玉玺被桓温的心腹抢走不说,最后连个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穿着一个班布单衣,坐着非常简陋的牛车就被押送出了皇宫。

到了东海王的府邸之后,司马奕深知此时的桓温并不会就此罢休,还会加以迫害。为了苟活于世,他不惜将生下的孩子全都淹死,生怕被桓温的眼线到任何的把柄。这一招对桓温倒是很受用,桓温见司马奕如此窝囊,也就不再追究他。

最终司马奕在这样的苟且偷生中又活了15年,于公元386年病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