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为君十几年的唐太宗从当初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步入了中年,年纪越大也就越怀念旧事,为了纪念当初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唐太宗便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些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面北而立。凌烟阁总共三层,最内一层是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为其他功臣。按照顺序这二十四人是:长孙无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龄、高士廉、尉迟敬德、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勣、秦琼。

今天要说的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六的高士廉,成画时位居尚书右仆射、申国公,时年68岁。

高士廉生于北周建德五年(公元576年),本名高俭,字士廉。是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隋朝洮州刺史高劢之子。高士廉认为自己是北齐宗室之后,不宜广交名流,便隐居在终南山,直到隋炀帝登基后,高士廉才出山为官,出任治礼郎。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高士廉的妹夫长孙晟病逝,他便将妹妹高氏、外甥长孙无忌、外甥女长孙氏接回家中好生照顾。由于高士廉在朝中跟李渊的关系很好,来往很多,他发现李渊次子李世民才华出众,便将外甥长孙无忌介绍给李世民认识,后又将外甥女长孙氏嫁给李世民。高士廉此时绝对想不到李世民、长孙无忌、长孙氏这三个年轻人日后会多么有作为。


(相关资料图)

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朝兵部尚书斛斯政逃奔高句丽,与斛斯政素有交往的高士廉受到牵连,被贬为朱鸢县主簿。朱鸢县在岭南地区,瘴疠严重,距离京城十分遥远。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钦州俚帅宁长真率军进攻交趾,交趾太守丘和打算开城投降,高士廉却持反对意见,他认为宁长真孤军深入,肯定坚持不了多久,城中的兵力足够抵御敌军了。丘和见高士廉如此有自信,便任命他为行军司马,率军前去迎击宁长真。结果宁长真大败,只身逃脱,军队全部投降。

但此时已经天下大乱,隋朝不复存在,高士廉随丘和依附了梁王萧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萧铣被唐朝主帅李孝恭击败,高士廉与丘和便转投李孝恭。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高士廉与丘和正式奉表归唐,高士廉被李渊任命为雍州治中,成为雍州牧李世民的部下。由于高士廉是自己妻子的舅舅,又素有声望,因此李世民十分器重他。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与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到了不可调节的地步,高士廉与长孙无忌、侯君集等人日夜劝谏李世民,希望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玄武门之变中,高士廉释放在押囚犯,发给他们武器,并与他们赶到芳林门配合李世民发动兵变。

李世民登基后高士廉被任命为门下省侍中,封义兴郡公。可他后来扣下了黄门侍郎王珪让他转呈李世民的密奏,获罪被贬,调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当时蜀地民俗轻薄,百姓因害怕鬼怪而厌恶病人,哪怕病重的是自己的父母也不亲自伺候,而是拿跟棍挑着食物递给父母吃。高士廉到任后因势诱导,使得这一民俗得以改观。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高士廉再次调回朝廷,担任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吏部尚书需要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高士廉十分善于鉴别人才,又熟悉门阀之事,所以他能够做到任人唯贤,凡是他任用的官员,无不称职。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上皇李渊驾崩,高士廉以代司空之职,负责皇陵事宜,做得十分出色,因功加封特进、上柱国。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高士廉因佐命之功被封为申国公,世袭申州刺史。不久又升任尚书右仆射,署理太子少师。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命太子李治监国,高士廉为太子太傅,主持朝政。

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时年71岁的高士廉患病,李世民亲自登门探望,高士廉自知时日无多,便与李世民谈起了自己一生的经历,最后哭着与皇帝诀别。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正月,高士廉病逝,享年72岁。李世民追赠其司徒、并州都督,并让其陪葬昭陵。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李世民也驾鹤西游了,庙号太宗。太子李治继位,是为唐高宗。李治刚刚登基就追赠自己的舅公高士廉为太尉,让其配享太宗庙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