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简史》有关犹海龙等参加“公车上书”的记载(资料图片)

万盛“公车上书”四举人

简云斌

“公车上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一般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6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公车上书”被认为是晚清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政治运动的开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今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在唐宋时期为溱州所在地,明清时期分属四川省南川县、綦江县和贵州省桐梓县管辖。万盛长期不为外界熟知,但经笔者查阅相关史料,发现在“公车上书”事件中,今万盛境内曾有4名举人参加,他们是:犹海龙、犹朝选、蒋燮琦、犹龙。这在区县中是一个比较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今重庆辖区内很少见,值得高度重视。

一、两次不同的“公车上书”

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由于满清朝廷腐败无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国惨败于日本。1895年4月17日(光绪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被迫和日本明治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后因俄、法、德3国干涉,日本未能得逞)、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中国还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并允许日本在中国所有通商口岸投资办厂。《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巨大利益,进一步刺激其侵略野心。与此同时,条约也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按照清代科举考试惯例,1895年是三年一度的会试(举人考进士)年份,当年春天,各省举人云集北京参加会试,等待发榜。这时,《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辽东和赔款白银2亿两的消息突然传来,应试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

犹海龙像(摄于上世纪20年代)

康有为、梁启超作为维新运动的先觉者和领导人,愤慨之余,邀集全国18省应试举人1300余人在松筠庵召开会议,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联名上书活动。我国汉代时用公家车马接送应召的读书人,“公车”成为入京应试举人的代称,因此,这次上书活动史称“公车上书”。

1895年4月22日,康有为草拟18000字的《上今上皇帝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签名时,由于部分举人担心受牵连而退出,最后有603名举人在这份奏书上联署。5月2日,由康、梁带领这些举人与数千市民云集都察院(明清朝廷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的部门)门前,吁请代奏,被闻声而动的保守派官员阻挠,导致奏书未能交到光绪帝手中。虽然上书被清廷拒绝,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康有为等人以“变法图强”为号召,在北京、上海等地办报宣传维新思想。1898年,光绪帝启用康有为等人,推动变法,仅仅百日,变法受慈禧太后等保守派镇压而失败,史称“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是“戊戌变法”的前奏,长期以来,由于受康有为自撰《康南海自编年谱》的影响,人们一直认为“公车上书”只是康、梁二人发动的。但据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茅海建、贵州文史专家周胜等考证,在康有为组织松筠庵集会、发动18省举人“公车上书”之前,各级官员和各省举人已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行动,官员中不乏张之洞等封疆大吏。由高层官员带头、举人按省籍参与的上书,多达31件,签名的举人多达1555人次。这些奏书纷纷呼吁朝廷拒签和约,并实施变革。

因此,历史上实际有两次“公车上书”:一个是由康有为组织的18行省603名举人联名上书,这是一次流产的政治事件,上书未能交到光绪帝手中;另一个是由政治高层发动、各省举人按省籍参与的上书,这些上书事实上是送到了光绪帝那里的。

二、参加“公车上书”的万盛举人

在这两次“公车上书”活动中,今万盛经开区关坝镇、青年镇都有举人参与。由于关坝镇及青年镇部分辖地曾归贵州省桐梓县管理,这些举人当时属于贵州籍。

据《贵阳百科全书》副总编周胜在网络专栏“旮旮角角贵州史”中提供的史料,参加康有为“公车上书”、在松筠庵签名的举人共有603名,广西以99名居于榜首,贵州以95名仅次于广西。这95名贵州举人有详细名单(按县籍排列),犹海龙列在贵筑县(今贵阳市花溪、乌当两区),蒋燮琦、犹朝选列在遵义县。实际情况是,这3人都是桐梓籍,犹海龙、犹朝选是桐梓县夜郎里上坝人(今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双坝村),蒋燮琦本为桐梓县城南门人,少年时随父避乱迁居到夜郎里板辽坝(今万盛经开区青年镇板辽村),去世后亦葬于板辽坝,可视为土生土长的板辽坝人。名单上之所以将他们列在贵筑县和遵义县,估计与他们当时的游学地有关。

据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遵义简史》一书介绍,遵义地区共有15名举人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公车上书”,其中,遵义县4人,桐梓县4人,务川县4人,龙泉县(今凤冈县)3人,桐梓县4人是:犹海龙、犹朝选、蒋燮琦、艾应芳。

综合两书的记载,可以确定的是,今万盛经开区关坝、青年地区的犹海龙、犹朝选、蒋燮琦3人是参加了康有为组织的18省举人“公车上书”的。

1997年版《桐梓县志》载犹海龙、侯树涛等3人合传(资料图片)

另据“旮旮角角贵州史”提供的史料,在康有为发动18省举人“公车上书”之前,各省举人按省籍组织的上书中,贵州举人达到110名。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初七(1895年5月1日),都察院代奏了《葛明远等贵州举人条陈》。呈文指出:“为受挟割地,诸戎生心,将及云、贵,请更正和议,勿割台湾,以巩边防而系民心。”“今者割地之外,复益以二万万之兵费。皇上苟以此二万万之款购置兵械、广募新军,搜求将材,激励土气,淘汰庸臣,诛磔懦将,信赏必罚以号天下,天下之大,食毛践土之众,岂尽无人心,甘负天日?众志成城,有必然者。”呈文体现了偏居西南一隅的内地学子的思虑和眼界。

在这份奏书上签名的110名举人,也有详细名单,其中桐梓县有犹龙、犹朝选、犹海龙等人,无蒋燮琦。犹龙也是桐梓县夜郎里上坝人。

可见,在两次不同的“公车上书”中,犹海龙、犹朝选都参与了,犹龙、蒋燮琦各参加了一次。

今万盛经开区当时分属贵州省桐梓县和四川省南川县、綦江县管辖,本地黔籍举人参与“公车上书”的情况已明,遗憾的是,本地川籍举人参与情况则缺乏记载。笔者查阅了民国版《南川县志》,发现当时万盛场(今属万盛街道)有一个叫傅公秩的人,是光绪己卯(1879年)恩科举人,与蒋燮琦同一年中举。如果傅公秩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很有可能也参与了“公车上书”。

三、犹海龙、犹朝选、蒋燮琦、犹龙简介

犹诲龙留在关坝洞壁的墨迹(资料图片)

今万盛辖地参加“公车上书”的犹海龙、犹朝选、蒋燮琦、犹龙等4名举人,其人其事在地方志、族谱等史料上有简略记载。

犹海龙,名学湖,字镜涵,号海龙,清同治七年(1868年)出生于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里上坝(今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双坝村)青龙庄,光绪癸巳年(1893年)恩科举人,参加“公车上书”,调用广西知县,民国时期曾任湖南芷江县县长,两次当选国民代表大会议员,后因政变未赴任。1928年,与侯树涛、赵元隽潜心编著《桐梓县志》(1930年出版),得到各界高度评价。犹海龙还参与修订《续遵义府志》。1931年,回家乡上坝定居。1938年3月,病故家乡,终年70岁。犹海龙还著有《犹氏族谱》和诗文《矿产论》《磨子洞记》《爬抓溪》《尧龙山》等,是地方一代名儒。

犹朝选,名学韩,字朝选,号退庵,桐梓县夜郎里上坝人,光绪己丑年(1889年)恩科举人,选安平县(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训导。犹朝选生卒年和事迹不详,《瓮水犹氏文化志》收录其一篇遗文《子卿封翁寿文》。

蒋燮琦,生于1851年,卒于1900年,事迹载民国版《桐梓县志》:“蒋燮琦,字慕韩,城南人,铭炳之子。中光绪己卯(1879年)举人,历主讲鼎山书院,造就甚多。戊戌(1898年)大挑一等,签分河南,以亲老告近,改湖南,署宜章。创办学堂,振兴实业。卸任时,民间尚拖欠丁粮银三百余两,书役索票收缴,不允。自将欠数垫解,举纳税凭单百余张,当堂悉焚之,人民咸颂其德。任黔阳(今湖南洪江),设通情柜于大堂,锄书役陋规,创肉捐以为教育、实业经费。月捐清俸四十千以课士,罚刁绅一千两以办公益。黔阳俗尚赌博,常微服出查,捕获赌犯置之各城门示众,赌风遂戢。未及期,卒于任,不能归葬,民欢助之。燮琦乐道安贫,积学深厚,尤工风雅,惜未集成,致多散佚。”可见,蒋燮琦是一个清正爱民、深得民心的好官,也是一个博学多才、诗艺不错的文人。蒋燮琦去世后,归葬板辽坝(其墓在今万盛经开区青年镇板辽湖畔大屋基)。民国版《桐梓县志》辑有一首遗诗《题谪仙祠》:“一代称诗霸,千秋慕酒狂。文章无匹敌,星宿有光芒。应召来金殿,遭谗谪夜郎。中兴功第一,能识郭汾阳。”

民国版《桐梓县志》载蒋燮琦传(资料图片)

民国版《桐梓县志》载犹龙传(资料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蒋燮琦的父亲蒋铭炳,也是一个学问精湛、很有骨气的秀才,同治甲子年(1865年)因避世乱,携家迁居板辽坝,教子课徒,安贫乐道,以咸菜薄粥为生。著有《听莺轩诗钞》四卷,“和平典雅,古调独弹”,惜未付梓。今存诗24首于《桐梓耆旧诗》中。

犹龙,生于1858年,卒于1896年,事迹载民国版《桐梓县志》:“犹龙,字极五,后更名树藩(族谱名犹贤伦),夜里上坝人。性孝友,家贫好学,少从罗丹墀游,学益进,罗器之。年十五,游学筑垣(今贵阳市),县令胡玉田赏其文,聘为塾师,足自给,课余勤学如故。年二十,归应童子试,遂入泮,仍教学于筑。逾年入贵山书院肄业,闭门潜修,闲静寡言。光绪戊子(1888年)领乡荐,游其门者益众,迎养其父大有至省,能养厥志。壬辰(1892年)赴春闱荐,不售。病归不起,其妻黄氏两次刲股救,不治。丙申(1896年)十月十日卒。葬麦西(今贵阳市白云区),年三十八……极五长于诗,遇有可感,即形歌咏,积诗成帙,惜未宝藏,致多散佚。”

可见,犹龙是一个家贫好学、孝亲睦友的诗书人,可惜英年早逝。根据传记文字分析,犹龙在1892年会试后就一病不起,应该没参加1895年的会试,《葛明远等贵州举人条陈》上的签名,估计是同仁征得他的意见后代签的。

犹龙的遗作,民国版《桐梓县志》和《瓮水犹氏文化志》共搜集了《蒙渡》《三星桥》《为他人作嫁衣裳》3首诗。《蒙渡》一诗颇为大气:“半壁西来道不通,飞来郎将是英雄。三巴劲卒从天下,百越舆图运掌中。古渡千寻溪水绿,征帆片影夕阳红。鼍梁效顺鲸波戢,威服蛮夷尽向风。”犹龙的儿子犹骥才,字超群,亦擅诗文,解放前曾在关坝地区任过小学教员,有《寨垭山》《白鹭垭》两首遗诗。

万盛经开区关坝镇(原属贵州桐梓县夜郎里)曹永龙 摄

晚清之际,万盛作为一个交通不便、行政分割的偏远之地,竟然诞生了4名参加“公车上书”的举人,这是比较罕见的文化现象,说明这里人文底蕴丰厚。尽管犹海龙、犹朝选、蒋燮琦、犹龙等人参加“公车上书”的具体事迹记载不详,但分析他们的游学行踪、仕宦经历、言行举止及诗文作品,即可看出,这些文化人都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敢于站出来大声疾呼,积极参加“公车上书”,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体现了一代万盛人的眼界、胸怀与担当。这是一笔宝贵的人文精神资源,值得我们好好珍惜和发扬!

推荐内容